[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短篇小说《卖冰棒》

卖冰棒


      气温在下午一点左右达到极值,逼近40℃。黄荆山北麓,白塔岩脚下,沿湖路是连接下陆和黄石市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如流水,络绎不绝。从纺机冻房批发了几盒冰棒,用棉絮包裹装入冰棒箱内,再用一层棉被覆盖箱盖,最后用两寸宽的韧性极好的黑色皮筋缠绕箱子四周,让箱子固定在自行车车尾的后座。做好这一切,志华于是抬起右脚,跨过支架横杆,弯腰俯身,竭尽全力,骑着自行车往东,朝团城山方向紧赶。沥青历经烈日长时间炙烤,似乎有融化的迹象。前方路面团团火苗如同跳跃的音符,又好像奔放的旋律,一直波及至远处,消失在视线的尽头。道路两边,杨树那巴掌似深绿色的叶子沾满了灰尘,慵慵懒懒,纹丝不动。一条长毛巾搭在志华的脖颈,因多次擦汗,有些湿润并且散发些淡淡馊味。志华腾出右手,耸了耸头上的草帽,顺势用毛巾擦了擦额头不断渗出的汗珠,又多次朝粮库那一带鱼池眺望,鱼池旁边三三两两的“姜太公”不顾炎热正乐钓其中。志华满心欢喜,卯足了劲,一双脚踩动自行车的脚踏,两个轮子飞快地滚动起来,提高了加速度。自行车载着志华和笨重冰棒箱向北急转弯,沿铺满石子和灰沙的小路向粮库旁边鱼池飞奔而来。固定在车尾后座的木质冰棒箱,因路面凸凹不平,一路颠簸,发出“嘣嗒,嘣嗒”的碰撞声。
      鱼池一个紧挨一个,大的有十几亩,小的也有五六亩,都是人工开凿而成,依据地形,或圆,或方。鱼池与鱼池之间是用混泥土铺成的两米多宽水泥路面,路旁长满了茂密的青草。初春,养鱼的老板投放了大量飞鲫、白鳞、草鱼、鲤鱼等鱼苗,经过大半年饲养,已经又肥又壮,正好为这些钓鱼的人提供了充足货源和极大乐趣,还能让它们能成为人们餐桌的美食。鱼池水面波光粼粼,在烈日的照耀下泛起道道白光,格外刺眼。池边钓客这儿几个,那儿几个,分散在不同地方。这些垂钓爱好者顶着毒辣的太阳,丝毫没有退避的意思。偶尔有一两顶遮阳伞,也难抵挡斜射的强烈光芒。
    “卖冰棒哟,卖老冰棒、水果冰棒啦...”志华声音洪亮,悠长的尾音在鱼池的上空盘旋。志华骑着自行车故意往人多的地方穿梭,不断撩拨口渴的钓客。
    “卖冰棒的,快过来。”一位老钓客从矮小的小皮筋座椅站了起来,用手巾揩着满是络腮胡子的脸颊。或许是渴得受不了,或许是受了志华叫卖声的诱惑,急叫卖冰棒的赶紧过来。
     志华顺着喊声急急骑过去。“师傅,要买什么冰棒?几根?”还没来到老人身边,志华热情询问。同时紧急刹车,双脚踮地,让自行车好好稳住。
    老人向不远处两个同伴喊道:“要不要也来一根?”其中一个没有回应,眼睛紧紧盯住水面的浮标;另一位扭过头来,说自己带了茶水,不用了。
      志华有点失望。
      老人说:“那就买一根吧,老冰棍。”从衣袋摸索出一毛纸票。
      志华眼尖,急忙说:“两毛一根。”
      老人嘟噜:“这么贵?”又将手伸进衣袋,又拿出一张,凑成两毛钱交到志华手里。
      鱼池的对面有位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在遮阳伞下躲荫,细些的女孩活蹦乱跳,不停用小手指向水面说着什么。女人用小纸扇跟在小女孩后面帮她扇着风。遮阳伞外二三米远的鱼池边,中年男人头戴白色太阳帽,往鱼池远处抛洒鱼饵。
      志华猜测她们可能是一家人,朝对面喊着:“冰棒哟啊,老冰棒哟啊,水果冰棒哟...”只见小女孩扯住中年妇人撒起了娇。
    “卖冰棒的,快过来!”鱼池的对面中年男人喊道。
    “好的,马上来。”志华隔着宽阔鱼池高声回应。
      志华把冰棒箱盖关上,把棉絮在箱盖压住,拉紧粗宽黑色皮筋,蹬上自行车环绕鱼池小径急速骑了过去。志华来到男人跟前,望着其中那个较小女孩说:“吃什么冰棒?”
     较小的女孩欢呼跃雀,高兴地喊着:“要水果冰棒,水果的。”
      中年女人皱了皱眉。
      男人说:“算了,难得女儿出来高兴,水果就水果的吧,四根。"
      女人说自己不想吃。
      男人说:“节约?又靠你一根?”还是坚持买了四根,“多少钱一根?”
     志华立马说:“一元。”语气坚定,毫无商量余地。
      男人拿出四个一元硬币,递到志华手中。志华小心地把它装进红布缝制的褡裢内,束紧袋口。这个褡裢是志华老婆用废旧衣服剪下的一块方块布,缝纫成一个小布袋,并在袋口用球鞋带子缝在其内,可松可紧。志华抖了抖褡裢,发出脆脆的响声。
      志华做了两单生意,继续推着自行车在十几个鱼池的小路蹒跚而行,一边吆喝着,一边扫视四周,捕捉商机。见没人买,边走边盘算着收入。一根老冰棍进价5分,赚了1角5分;水果冰棒进价3角,净赚2元8角。合计获利2元9角5分。超过了一天的工资。下午又旗开得胜,志华心里美滋滋的。
      近处有一片莲藕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片大片的荷叶冲出水面,碧绿如油;形如火炬未曾盛开的粉红色箭苞,亭亭玉立,直指蓝天。绽放的粉白荷花充满生机,极尽张扬鲜妍之姿,嫩黄色花蕊时有蜜蜂、蜻蜓光顾,幽香散发,扑鼻而来。从荷叶缝隙处突然傲立一枝枝莲蓬,惹人怜爱。志华看到成熟的莲蓬,马上联想到辛弃疾两句词: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志华儿子四岁多了,最爱吃爸爸给他摘的莲蓬米。儿子每次剥吃莲蓬米的样子如词中所描述的何其神似!充满童趣的画面,志华想想,幸福就溢满心田。志华将自行车停放路边,卷起裤腿,脱下凉鞋,抓住水池沿口青草,慢慢淌水过去,手肘和脚管不时触碰莲杆,被锯齿勒割生痛。莲蓬大多在荷池深处,水越来越深,已经齐腰了,湿了裤衩,志华终于抓住了一根粗壮的莲蓬杆子,折断,收好莲蓬。莲蓬呈圆锥状,籽粒饱满,志华将它装进预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又继续往前摸索,总算摘了五六个,塑料袋胀得鼓鼓的。
      正当志华向前去摘更远的莲蓬时,忽然听到鱼池外声声叫唤:“卖冰棒的呢?死哪儿去了,看不到鬼影子呀?”语含怨气,骂骂咧咧,又大喊:“买冰棒,买冰棒呀...”
      志华隐藏在荷塘内,被荷叶、荷花包围,听到的声音轻了好多。喊声传来,立即回答:“来啦,来啦...”匆匆返身,踩着水中的烂泥,深一脚浅一脚,奋力向岸上爬。
      爬到岸上,还来不及洗好沾满烂泥的赤脚,胡乱穿上衣裤,志华向四处张望,寻找目标。“哪位老板要冰棒哟?”志华也不断问话。
     “过来,快过来,刚才死哪儿去了?"正在躬身收着鱼竿的人,在荷塘对面背对志华,头也不抬地回应。
    “好的,来了。”只要有生意,志华不管别人口气怎样,都会骑上自行车为顾客送上周到又满意的服务。
      志华停下自行车,站在那人的身边,等候他买冰棒。那人慢慢收缩鱼竿,鱼钩钩住的鱼儿渐渐露出水面。“哇,好大的草鱼!”那人高声尖叫,“难怪拉起来那么用力!”
      那人的尖叫声引来十几个钓客的喝彩,“王老板,运气真好,一流的钓技呀!”其中一个钓客由衷佩服,啧啧称奇。
    “嘿嘿,不错,兄弟们抓紧呀,争取今日能满载而归。”被称为王老板的一边说着话一边收紧鱼竿。鱼竿具有伸缩功能,可长可短。咬紧鱼钩的大草鱼奋力挣扎,却无法挣脱。王老板一把抓住,摁住鱼头,手法娴熟,轻而易举收入胶质水桶中。
     直到这时,王老板才注意到站在旁边的志华。“有什么好冰棒?几多钱一根,给我来十几根。”
      志华连忙准备打开箱盖,嘴里说:“一元一根,好冰棒!”志华尽量拣好的冰棒说。
    “什么?这么便宜的冰棒?档次太低。不要,快走!”王老板很生气,嫌冰棒档次低。
      现在市面上最好的冰棒是水果冰棒。该种冰棒是市场上最新产品,它是把不同种类的水果榨成汁液,将这些汁液注入模块的格子里,分别与冷却温开水混合一起,在冻库低温作用下,凝结成不同水果味道的新型冰棒。如菠萝味、草莓味、苹果味等。水果冰棒是原生态的水果味道,口感香甜。因模板格子花样多,自然凝聚成各种形体。有鸡心形,有树叶形,也有火炬形,颇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从色、味、形三方面,制作冰棒的技师可谓匠心独运,花了许多心思,迎合了消费者求新求变心理。往昔冰棒中添加些绿豆,制成绿豆冰棒,品种过于单一。如今冰棒市场迎来了一次质量、口感、品相全方位的提档升级,大大满足了人们视觉、味觉、嗅觉各种高层次需求和享受。老冰棒打着“铜录山”的旗号,掺杂了糖精,甜度是增加了,但与蔗糖的天然味道相比,有种说不出的差劲。老冰棒只适合于味蕾不太敏感的节省老人和谗嘴小孩。绿豆冰棒在水果冰棒未上市之前是人们的最爱。但绿豆冰棒和老冰棒是人们熟知的老产品,本小利薄,志华批发较少。而水果冰棒是新生事物,利润空间大,由于人们对它了解不深,可以随市叫价,志华批发时以水果冰棒为主。商人重利,志华也不例外。志华觉得自己作为冰棒非职业经销人,也有义务向消费群体推介新产品,光大冰棒事业。
      见王老板不满意,志华只好将伸进冰棒箱的手缩了回来,重新关上箱盖,骑上车子悻悻离开。志华从王老板抬头的一刹那一眼便认出了他。原来王老板是志华湾的女婿,是下陆地区小有名气的建筑老板。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多个建设项目都有涉足。但王老板不认得志华。双手握住自行车车把缓缓而行,志华心想,王老板没看见冰棒箱中的冰棒,怎么就能断定是便宜的呢?又怎么知道档次低呢?志华眉头紧锁,苦苦寻思,豁然开朗。王老板今天以钓鱼为名,钓鱼池中的鱼是假,真正用意是重在攻关。说实话,建筑老板也不容易。从他知道有工程项目消息起,不,应从还没有消息时候开始,就要启动攻关预案。他要获知信息,拓宽人脉,疏通关节。既然如此,各个环节中那些手握某项权力的能人,谁个能不去孝敬?谁个能不去巴结?邀请他们钓鱼可能是个攻关策略。被邀请的肯定都是这些能人,招待是马虎不得的,必须要上档次。既然要上档次,价位必然不能太低,不然有失身份和身价。当然,这样的能人是极少数。王老板深谙此道。王老板借钓鱼之名,目的在于钓住这十几条真正的“大鱼”呀!想到此处,志华计上心来,绕着其它鱼池转了一圈,过了不到十分钟,又转回到王老板身边,拉低帽沿,轻声和气:“老板,买冰棒不?”
     “多少钱一根?”看来王老板没有认出志华,他忙于钓鱼呢,哪有闲工夫抬头认人,也没必要啊。
     “三元钱一根!”志华把“三元”叫得特别重,叫得特别响,价格尽量往高处涨,当然也不能太离谱。
      王老板饥不择食,渴不辨人。想也没想,爽快来了一句:“来十五根。”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又指了指各处钓客,命令似的喊道:“给他们送去。”
     “好的。”志华从冰棒箱内拿出十五根水果冰棒一路小跑,分别送到这些能人的手里。王老板惬意地笑了笑。
      志华返回来,王老板已将45元钱压在了箱盖,招呼也不打,钓他的鱼去了。志华将45元钱紧攥在手,面值10元4张,面值5元一张。老板,真正的老板,出手不凡,连钞票都是簇新的。志华由衷慨叹。志华小心翼翼将钞票用手指弹了弹,发出悦耳的脆响,才装入搭裢,拍了又拍,紧了紧袋口,一再确认之后,方肯将褡裢放心地塞入冰棒箱里面底层。推起自行车急急离开,志华生怕王老板识破了这欺诈虚高的价格。
       团城山这块古老的土地在开发的热潮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和使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豪华气派的高楼大厦,现代化高标准厂房,风景如画、人头攒动的公园,宽敞休闲的市民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团城山遍地开花。
      鱼池中钓鱼的人该买的都买了,再也没有人要买冰棒了。志华来不及休息,必须马不停蹄赶到新的地方。箱内冰棒急需快点售卖,时间不能拖延太久,否则就会融化,融化成一滩不值钱的水。化冰为水,那就太不值钱了,那就血本无归了。志华迅速离开鱼池,前往市公安局汽车培训基地。
      汽车培训基地是市公安局下属的机构,为了适应人们对汽车驾驶的不断需求开办的训练基地。通过训练,经过科目二和科目三考试,成绩合格,学员才能获取驾照。用于学员训练的大部分是东风牌汽车,一辆汽车为一组,一组约有八九个学员,在教练的带领下轮流上车培训。训练场上二十几个小组在不同区域进行倒桩练习。驾驶室内学员坐主座,教练员坐在副座。教练员耳提面命,教学认真负责。学员依照教练员的指导勤学苦练,攻关克难。学员在练习直角转弯、侧方停车位、起伏路驾驶、曲线驾驶和百米减速档时,难度较大,体型笨重的东风牌汽车根本不听从学员的操作。这些学员年轻人居多,天气炎热,一趟训练下来,学员早已汗流浃背,唇焦口燥,教练也跟着受累受热。聪明的学员为了表达对教练员谢意,会对教练员有所表示。最好的表示就是买冰棒给教练员解渴,成本不高,又非常适用。当然,学员不好意思只买两根,他们会大方地买来上十根,分给小组每个学员,以便联络感情,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志华看中的就是这种机会,在训练基地一般能卖上三四十根,不过价钱不能卖得太高,水果冰棒一元一根。
      小小冰棒却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现象,家庭经济宽裕的学员出手大方,深得教练员和同伴们的喜爱,练习的机会肯定要多些。也难为了那些经济窘迫的孩子,买起冰棒来畏缩不前,吱吱唔唔,讨价还价,表现出的尽是小家子气。试想这种孩子在这种场合得到训练的机会,教练员会给予他很多吗?现实社会,人情暖冷,一般人是不会考虑得那么复杂。寒门学子为什么要付出更多?套用当今流行的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想像。志华默默关注这些现象,进行深度思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更加拼博,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在今后人生中免受或少受寒门之苦。
      志华骑着自行车,在训练基地转来转去,心情焦躁,但仍不气馁。学员们在休息间隙纷纷来到志华面前,买走了许许多多水果冰棒。志华也会为寒门孩子减去零头,作为救助。但志华的用心更在于让学员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重利轻义之人,好让生意做成仁义的买卖。志华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生意不成仁义在”,以此来宽慰这些寒门学子。
      七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艳阳高照,阳光灿烂。忽然黑云压顶,狂风平地而起。碗豆般的雨点由远及近,由疏而密,铺天盖地而来。雨来得急,去得也快。阵雨过后,太阳高挂,威力不减。大地热气蒸发,人们更加闷热难受。志华利用雨后燥热天气,抢抓机遇,骑着自行车穿巷入户,箱内剩下的冰棒被小孩们一抢而空。
      志华今天收获满满。纯利约有七八十元,具体多少留给老婆去清点。莲蓬有五六个给儿子,儿子吃着甜甜的莲蓬米肯定高兴坏了。
      志华是民办老师,月工资不到百元。利用假期做点小生意,赚取些外快,贴补家用,对于成家不久的志华来说,是一项不错的选择题。卖点冰棒,生意顺手的话,本小利大,又是个提得起放得下的买卖,这种事不影响教书职业何乐不为?人生大赢家吕不韦曾说过,务农十倍之利,经商则利在百倍。志华躬行实践,才知言之不虚。
                         (2021.6.7)

柏才坚,1965年1月生,黄石开发区黄金山一小数学教师,平时爱好读书、写作。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