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的“牛”

我喜欢牛,那种憨憨的样子让人心里感到温暖。
谁又知道,我小时候,还是个地地道道的放牛娃呢。
老家是个不大的村子,村西是一道不高的坡岭,一直绵延开去,也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坡上的地很贫瘠,又加浇不上水,只能种一些耐旱的玉米啊,地瓜啊之类的。但是,坡上的草种类比较多,像什么苜蓿之类的,都是牛爱吃的。
每年放了暑假,大人们去地里干活,小孩子们就牵着牛出去放。牛的脾气温和,走起路来也是不急不躁的,有时候,出了村子,看看没有人,还会爬到牛背上,随它慢慢悠悠地走。
坡上的草油油的绿,各色的小花,像是落在草丛里的星星。放开缰绳,牛便很认真地低着头啃草。那时候小,贪玩,把牛放在那里,小孩子们就会聚在一起玩捉迷藏。坡岭上,有一些打石头留下的洞,不深,但足以藏人,你藏我找,然后是我藏你找,时间很快也就过去了。牛吃饱了,就会趴在草地上,歪着头,慢慢地咀嚼。风轻轻地吹过,那些高高的草摆过来又摆过去,静静地听,草尖上还会有细细的悠长的声音滑过。
现在想起来,印象中最深的还是傍晚回家时的情景,太阳快要落下去了,西边的天一片红,大朵大朵的云涂了胭脂似的;东边的村子里,一缕缕的炊烟,缓缓地升起来,粗的,细的,浓的,淡的,柴草的味道夹杂在风里,让人心里涌出许多的暖意。
喜欢牛,并不仅仅是它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那时候的课本里总会有一些歌颂劳动的文章,老师也经常会告诉我们做人要像牛那样忠厚,勤劳,小小的心里,对牛是崇拜的,也是敬重的。老辈人里还有“鞭春牛”的习俗,只听老人讲过,没有见过,以后读书,翻阅资料,曾经见过这样的记载:
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
唐代诗人元稹有《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也是写的“鞭春牛”,是古代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牛是是勤劳的象征,比喻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所以往往会把那些勤勤恳恳、踏实努力的人比作“老黄牛”。牛的力气大,常常把高大强壮的男人称为“牛高马大”。这些都是赞美的话,能得到这样的评语,都是受人尊重的人。
其实,牛的作用不只是在农业方面,古时候,一些人还把它用在战争中,并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国时代的齐国还使用火牛阵打败燕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也曾用到牛。
当然,牛因为脾气倔,也有一些不好的说法,都含有一定程度的贬义,比如“土牛林木马”比喻有形而无实质;“骑牛找牛”比喻忘其本而有他求之意;“吴牛喘月”形容过分的惧怕;“老牛推车”讥人力尽无能;称夸耀不实者为“吹牛”或“吹牛皮”;凡事两情不符者为“风马牛不相及”或“牛头不对马嘴”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样,牛的形象在人的心里总是美的,在十二生肖当中,牛排名第二位,牛所代表的便是勤劳,如今我们常用“牛人”“牛气”来形容一个人很厉害,有气势。牛谐音于“扭”,也就是扭转局面的意思,常用扭(牛)转乾坤来形容利用人的才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局面,有人用翡翠或是名贵的木头刻成牛,寓意牛运兴旺,扭转乾坤,事业红红火火,牛气冲天。鲁迅先生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是赞扬牛的奉献精神,形容一个人索取很少,但是奉献很多,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国家做了很多贡献。
又逢牛年,街上过年的氛围一天比一天浓,各种各样的灯笼上有牛,年画上有牛,门前的对联里也有牛,就连一些拜年的吉祥话也离不开牛,“牛耕芳草地,鹊报吉祥年” ,牛年的“牛”,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