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冥和地狱,可能并不是迷信,看看《山海经》是怎么说的

幽冥和地狱,可能并不是迷信,看看《山海经》是怎么说的。

在我们通常聊天的时候,但凡是对一些丑恶现象的斥责,或者对一些看不惯的恶行,会诅咒“下地狱”。而对一些比较阴森恐怖之所,会将其形容成“幽冥”。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无论是幽冥还是地狱,都有不可抹杀的迷信色彩。

这个无可厚非,在现代人看来,这两个词汇确实都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成分。但它们在出现之初,却未必是这样的。

比如在上古神话典籍《山海经》里,已经描述了很类似幽冥和地狱这样的环境。

或者换句话说,《山海经》的作者,是不是真的就曾见过这两种环境?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幽冥和地狱就不能简单地以迷信来评价了。

《山海经.中山经》里,记载了“尸山”,它的位置在历山和洛水的附近,山的四周被 “尸水”环绕,尸山的主人则全部是行尸走肉。

显然,尸山就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区域,并不为绝大多数人所喜欢。相对来说,人们更向往昆仑仙境。

不得不说,尸山的存在,似乎本来就是和昆仑山互为对比的。不过它们一个是瑶池仙境,一个是幽冥地狱而已。

虽然尸山是否存在难以置评,但从《山海经》的记载和描述来看,我们至少可以大致去分析一下。

首先,尸山的位置在历山和洛水附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西北部。这个区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最早被开发的一块地域。

人烟稠密的中原腹地,会是“尸山”这种幽冥地狱的所在地吗?

实际上,《山海经》在记载了“尸山”的同时,还对尸山的环境做了一定的描述:山上有许多美玉,还生活着一种叫做马鹿的异兽。

马鹿至今犹存,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如果“尸山”真是幽冥地狱,按照我们现在的认识,幽冥地狱里的主人都是凶神恶煞的存在,住在尸山上的为什么会是马鹿这么平凡的物种呢?

要知道,马鹿生活在森林里,还以草木为生。这也从侧面指出了尸山并不是光秃秃的,上面必定还覆盖有大量的植被。

这样的环境,完全算得上优美了,显然和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幽冥地狱”有天壤之别。

据近代学者所著的《山海经校注》认为,尸山的“尸”很大可能指的是尸骨,比如上古十巫就曾用巫术让“窫窳之尸”复活。

可是,从“尸山”的地理位置来看,这里并不是“窫窳之尸”复活的地方。作为中原腹地,在远古时期,很有可能是两个部落之间的争斗战场。于是尸横遍野,便成了《山海经》里的尸山。

但即使后来尸横遍野,但尸山最初的地貌并没有被破坏。于是,便有了森林密布的优美环境,却又有一个恐怖如地狱的尸山之名。

也有人认为,《山海经》里尸山之“尸”,很有可能指的是上古的巫师。

我们现代人对巫师不怎么感冒,但在远古时期,巫师却是一个地位崇高的职业。他们本身就具备超凡入圣的能力,还负责和天神沟通对话,维系着天地人三界的平衡关系。

比如《山海经里》的女丑之尸、据比之尸、奢比尸等等,指的都是巫师,当然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的甚至还是神人。

但不管怎么样,女丑之尸和据比之尸这些“尸”,他们都是部落的首领,正式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巫师。

所以,《山海经》记载的“尸山”和“尸水”,是不是就是远古时期巫师的聚集地呢?既然是巫师的聚集地,同时便有可能就是那个时期的一个巨大祭祀之处。

这样联想起来,尸山这个恐怖的名字之下,却有一个优美神圣的环境,便能得到完美的解释了。

最后,我们也不得不认识一点,那就是我们现在认知里的幽冥地狱,和远古时期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山海经》作为一部远古时期的典籍,里面的很多名词,也未必完全能适应现代的语境。

幽冥地狱被赋予封建迷信色彩,更多是后世佛教道教兴盛之后的结果。而在更朴素的遥远古代,这些词汇可能和“尸山”一样,具有截然相反的含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