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废掉的?只需要三个月就够了
知乎上有个浏览量很大的问题:人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废掉的?
这让我想到了作家李尚龙说的一句话:
“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说得很贴合我们一部分人的生活现状,可能是由于公司架构调整原因,或是因为一些私人原因,总之是导致自己失业了。
然后,可能又由于自己要求过高、能力太低,或是想着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再找工作,但不知怎么的,几个月都没有上班。
最后,你变得不想上班,想上班了不敢投简历,怕和hr沟通;投简历了又怕去面试,觉得很麻烦;面试通过了要去上班,你又怂了。
刚好,你又那么地缺乏自律性,在家什么都不想干,只爱捧着手机葛优躺,久而久之,你就废了,这个过程不超过三个月时间。
那么,除了李尚龙的说法,长时间缺乏社交和工作会导致人废掉外,还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呢?

01沉溺于眼前快感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时间矛盾”的概念。我们很难坚持自己的新年愿望,比如定期健身,尽管我们知道健身有利于身体健康。
就是因为我们对当前和未来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我们就很容易被感性和即时欲望所支配。
所以,即使我们知道写作、阅读、健身、副业等事于我们有益,我们也很难坚持去做,它们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反馈周期太长。
怎么比得上那些电视剧、小说、游戏、大吃大喝来得爽呢?当下就可以收获快感,并且不需要付出过多精力。
我们并非没有做过抗争,但还没开始,就觉得很难了。长此以往,我们的能力、眼界逐渐退化,也就被毁掉了。

02拒绝高信息密度的信息源
为什么大家刷抖音、看电视剧停不下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需要动脑子,只是图个乐呵就好。懒惰是人的天性。
而那些书、课程,有干货的内容我们则很难看下去,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是需要思考才能消化的。
有一段时间,我就是沉迷于看电视剧,那种狗血偶像剧,其实我都可以猜到大概的故事情节,但我还是不愿意停下来。
因为没别的事可做,家里倒是很多书,也买了一些课程,但是我都懒得思考。然后,我发现我和他人聊天不知道说什么。
尤其是聊一些关于行业最新情况、时势等话题时,我很词穷,因为我根本没关注,显得很无知的样子。
03习惯自我美化
我们常说适度的自恋就是自信,但过度的自恋就是毁灭了。如果我们总是习惯自我美化,逃避自己没有努力的事实,就很容易废掉。
比如,A事情没有做好,就会想说“大家都差不多,有的人做得比自己还差”或是拿自己擅长的和别人不擅长的事情比,麻痹自己,营造一种很厉害的感觉,不用努力了。
04不敢扩大舒适区
领导:“怎么回事,数据这么差!”
员工:“我们以前一直是怎么做的啊,我也不知道。”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一直依赖旧有路径做事,不加以思考,不加以改进,只是一味按照流程,那我们就永远没有进步,甚至还在退步。
以前大家一直强调“要走出舒适区”,其实这很难,而且有风险,可能是在自己没有天赋的领域白白浪费时间。
所以,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逐步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在熟练掌握主业技能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且尽可能是有关联的。

总而言之,“懒、闲、不思考、不学习,四者结合必废,神仙都不换”。安逸的生活自然是人人向往,但,太过安逸,没有一点付出,我们的生活真的有意思吗?
——END——
作者:@不说丧气话的柚子,想永远热泪盈眶的文科吃货,自媒体4年,写有灵魂的故事,过有温度的生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