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56-60
56、茵陈蒿hāo汤证
(1)黄疸案一
刘渡舟医案:刘x x,男,14岁。春节期间,因食荤腥肥甘太过,又感受时邪,因而发病。开始时发热恶寒,不欲饮食,心中懊侬,不时泛恶欲吐,小便黄赤。继而全身面目黄染,体疲乏力,大便尚可。经某医院确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脉弦而滑数,舌苔黄腻。此为外感时邪与内湿相合,蕴郁肝胆疏泄不利所致。
茵陈30克,大黄9克,栀子9克,土茯苓12克,草河车9克,凤尾草9克。
上方服二剂后,证情减半。去土茯苓,草河车,凤尾草,加柴胡12克、黄芩、半夏、生姜各9克,大黄减至6克,又服三剂,黄疸已退,诸证皆平,改用茵陈五苓散善后。
(2)黄疸案二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8岁。患急性黄疸性肝炎,发热38.8℃,右胁疼痛,口苦,恶心,厌食油腻之物,一身面目尽黄,大便不爽,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茵陈30克,大黄9克,栀子9克,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
三剂后,大便畅泻,小便通利,黄毒从二便而去,诸症悉退。三日后,黄疸又作,此乃余邪未净,仍服上方而退。
【解说】茵陈蒿汤是《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的一首名方,临床土用本方治疗各种黄疸,特别是治疗肝胆疾患所引起的黄疸,无论急、慢性,多能取效,这一点已被大家所公认。在此只需要补充二点:一、常用加味法:若兼胁肋胀满或疼痛者,加柴胡,黄芩;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生姜;湿毒盛而证形剧者,加土茯苓,草河车,风尾草;两足发热者,加知母,黄柏。二、经验证明,凡治湿热黄疸,其病多缠绵难愈,这与湿邪粘腻难去有关,所以不可操之过急,治疗时务必使湿热邪气尽去方能罢手,否则病情反复,将更加难于治疗。如小便黄赤者,服药后必须以尿色变清为准;大便灰白者,服药后必须以大便转为黄色为准,否则,停药过早,容易复发。另外,有的患者病后周身乏力,疲惫不堪,切勿错认为虚证而妄投补益之品,仍需用清热利湿之法,使湿热尽去,体力即能逐渐恢复。
5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1)湿疹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5岁。患湿疹,头身泛起瘄cù蕾,红如花瓣,苦搔痒不得释手,皮破水渍,抓痕累累。伴低热恶寒。舌苔白略腻,脉浮。风寒客于营卫之间,郁而蕴湿,外发为瘄。治当发汗祛风,兼以渗湿。
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苦参9克,赤小豆30克,木通9克,大枣7枚,炙甘草3克,二剂。药后温覆,汗出较多,头身瘄疹随之而消。
(2)湿毒外发案
刘渡舟医案:王x x,女,8岁。有慢性肾炎病史。现症颜面浮肿,色黄芩泽,周身皮肤刺痒颇剧,搔之则泛起小疙瘩。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舌质红苔白滑,右脉滑左脉略浮。此证因于小便不利,湿邪内蓄,水毒不化而渗透于肌肤,郁遏阳气不得宣泄而致。
麻黄3克,连翘6克,赤小豆15克,杏仁6克,桑白皮6克,桔梗3克,苦参6克,生姜12克,大枣5枚,炙甘草3克,服药一剂,汗出而痒除。
【解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伤寒论》用来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本方有麻黄,杏仁,连翘,生姜以宣散在表之邪,赤小豆,梓白皮(现多改用桑白皮),以清在里之湿毒。外能解表散热,内能利湿化毒,此乃开鬼门,洁净府两法兼备。临床用于急性黄疸初起,荨麻疹或其它皮肤搔痒。脉浮表不解的,效果较好。此方又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续发的皮肤瘙痒有特效。
58、栀子柏bò皮汤证
久黄案
刘渡舟医案:唐x x,男,17岁。患亚急性肝坏死,住某传染病院治疗已三个多月,周身发黄如烟熏,两足发热,夜寐时必须将两足伸出被外,脘腹微胀,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脉弦。此为湿热久蕴,伏于阴分,正气受损。
栀子9克,黄柏9克,炙甘草6克。服药六剂后,病情好转,但又显现阴液不足之象,至夜间口干咽燥,津液不滋,上方合大甘露饮法:
栀子、黄柏、黄芩、茵陈各3克,枳壳、枇杷叶、丹皮、石斛hú、麦冬、赤芍各9克。上方连服十二剂后,黄疸基本消退,因而改用和胃健脾,化湿解毒等法,调治达半年之久而愈。
【解说】栀子柏皮汤的组方妙在用炙甘草和中健脾,益气补虚,并可监制栀子,黄柏苦寒伤胃之弊。但临床上如何使用本方,却难为医家所掌握。一般来说,凡湿热黄疸不是表里之证,或用茵陈蒿汤等清热利湿之后,黄疸未尽,而人体正气已损,阴分尚有伏热,如见五心烦热等证,用本方效果较好。
59、小柴胡汤证
(1)低热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患低热(37.5℃ 左右)多年不愈,伴见盗汗,心烦等证,西医怀疑为肺结核,但经检查后没有发现结核病灶,转请中医治疗。胁院痞满不舒,纳少而口苦,舌质红,苔白润,脉弦细。
柴胡12克,黄芩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后,胁脘痞满渐消,口不苦,饮食增进,体温降至37 .2℃ 。转服丹桅逍遥散五剂而愈。
【解说】大凡肝胆气郁日久不解者,多能化火伤阴,所以古人说:“气有余便是火”。气郁之初每见胸胁苦满,脘腹不舒,时时太息为快;化火伤阴则可出现盗汗,心烦少寐,以至于低热缠绵不退。治疗时应宗“火郁发之”, “木郁达之”的原则,采用开郁疏肝散的方法。如果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论治,妄投滋水补阴之品,反使气机受阻,郁结不开,必然徒劳而无功。
(2)往来寒热案
刘渡舟医案:沈x x,女,42岁。始因恚怒伤肝而心胸发满,不欲饮食。继而又外感风寒邪气,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伴胸胁苦满,头痛身疼。脉弦,舌苔白滑。此少阳受邪,气郁不舒,枢机不利之证。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
服药一剂,则寒热俱减,又服一剂后诸证皆消。
【解说】寒热往来,是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也是少阳病枢机不利,正邪交争的典型临床表现。先有恶寒,后见发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二者交替发作,所以称之为“休作有时”。临床凡见到往来寒热,就应该首先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3)头痛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女,34岁。患血管神经性头痛,经多方求治,疗效甚微。头痛每星期发作3次,剧烈难忍,欲以头冲撞墙壁,每次发作时多伴喷射性呕吐,周身燥热,时有胁下作痛,素常月经量少。脉沉,舌苔腻。证属肝胆郁热上扰头位,治用小柴胡汤法。
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党参6克,生姜12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白芍30克,丹皮12克,夏枯草10克,龙胆草9克。
一个月后复诊,告知上方服用十二剂,效果明显,头痛由每周发作三次降至一月内仅发作一次,痛势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又继续服上方近十五剂,头痛得以控制。
【解说】小柴胡汤治疗头痛一般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但《伤寒论》中曾指出:“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也”。说明了头痛也是少阳病的常见证状之一,所以,从辨证角度看,头痛而兼有其它少阳证者,即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减进行治疗。
(4)胁背胀痛案
刘渡舟医案:姜x x,女,40岁。其人喜怒无常而善郁,近日胸胁及背部胀满疼痛,口中干苦,脉沉弦有力,舌质红,苔白腻。此气郁不疏,少阳经气不和之变。
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9克,生姜9克,党参6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
服药三剂后,口苦除,胁背疼痛消,但胸胁偶觉发胀。改服四逆散加黄芩、当归,三剂而安。
(5)腰痛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3岁。患单纯性腰痛近三年,口干渴欲饮。无头晕耳鸣等。舌质红绛,脉浮弦有力。辨为少阳气郁、木邪反侮其母,肾水被木火所伤。
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桑寄生30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
服药六剂后,腰痛减半,照方又服三剂而愈。
【解说】腰为肾之外府,所以腰痛多从肾论治。本案不从肾治,而从少阳论治者,是因为考虑到病程己久,而无明显虚实之象,则病本不在肾。《灵枢·本输篇》指出:“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二脏”。说明了少阳与肾经脉相通,少阳相火为病也可下伤肾阴。所以,本案用小柴胡汤而治少阳取得出入意料的疗效,可见少阳相火所致之低烧、盗汗、腰痛只能疏达而不能滋补。
(6)二阳并病案
刘渡舟医案:鲁x x, 男,46岁。外感风寒已六、七日,仍恶寒、头痛不解;又出现胁下胀满,恶心欲吐,脉浮弦,舌苔白滑。此太阳邪气并入少阳,以致少阳气郁不疏。
柴胡15克,黄芩12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党参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一剂后,病人突然寒栗而振,肢体抖动不止,其脉沉伏不起。此是邪气由少阳枢机运转而外出太阳,正邪交争,将有战汗之机。急令饮热水一大杯,少顷果然由寒变热,继而通身大汗如洗而病愈。
(7)便秘案
刘渡舟医案:韩x x,女,52岁。患大便秘结已一年多,每隔三四天一次,每次登厕必努责用力,以致衣里汗湿,大便虽下,而其人已疲惫不支。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心烦等证。脉弦,苔白滑。
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6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
服药三剂后,大便畅然而通,胸胁满亦除。
(8)浮肿案
刘渡舟医案:某村妇与其姑相口角,忿fèn怒之余,口咽发燥,乃暴饮凉水,次日胸胁发满,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脉沉弦,苔白滑。
柴胡12克,黄芩6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6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桔梗6克,枳壳6克。
服药二剂后,胸胁满消,上方加茯苓10克,又进二剂,小便自利而下肢肿消。
【解说】上列鲁案,韩案及村妇案,尽管其主病各不相同,但其病证皆有胸胁苦满,其病机皆与少阳气郁不疏,枢机不利,三焦不通有关,所以遵循“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的原则,以小柴胡汤解郁利枢为主,使其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表里上下之气得达,则汗出而表证解,二便通而诸证除。
(9)呕吐案
刘渡舟医案:徐x x,女,四岁。患顽固性呕吐已三年多,往往在进食后1-2小时即呕吐酸苦而多涎,右胁发胀,连及胃脘疼痛。脉沉弦而滑,舌苔白滑。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14克,生姜14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竹茹12克,陈皮12克,郁金9克,香附9克,牡蛎12克。上方共服六剂,呕吐再未发作。
【解说】《素间·逆调论》说:“邪在胆,逆在胃”,指出了肝胆与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肝胆之气的疏泄直接有利于脾胃气机的上下升降及其受纳运化水谷的功能。如果肝胆气郁不疏,则脾胃功能必然因之而失调。所以在少阳病中多肠见胃气上逆而致的呕吐,如《伤寒论》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又说:“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由此观之,小柴胡汤确实是治疗气郁呕吐的良方。
(10)盗汗案
刘渡舟医案:袁x x,男,64岁。外感时邪,乍寒乍热,两胁苦满、伴咳嗽有痰,口苦,心烦。至夜间合目则盗汗出,湿透衣被,甚以为苦。脉弦有力,舌苔白滑。此冬令时邪,先犯肺卫,治不如法,乃传少阳。少阳气郁不疏,相火内蕴,逼迫津液外出,故见盗汗。
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6克,党参9克,生石膏15克,炙甘草9克,鱼腥草10克,桔梗6克。服药二剂,盗汗止而诸证愈。
【解说】《伤寒论》说:“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今人治盗汗,多从阴虚论治,一般不从阳邪考虑。殊不知少阳本寓相火,邪入少阳,则气郁火蕴;至夜间目合之时,阳入于阴,阳热内迫,则里热更甚,里热甚则逼津外出,亦往往导致盗汗。此亦属于少阳枢机不能主阴阳表里气机出入之变,所以用小柴胡汤解郁利枢而能止其盗汗。
又:小柴胡汤,仲景原本是为治疗少阳病而立,凡邪气侵犯少阳,气机郁勃不疏,肝胆疏泄不利,少阳经腑功能失常,则为少阳病。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应时在春,五行属木,禀bǐng条达疏泄之性,具启陈致新之能,所以少阳之气喜条达而恶抑yì郁,喜疏泄而恶凝滞,有如春气之升发而万物生,则少阳之气对于人体周身气体的运动有促进并调节的作用。所以少阳为枢shū,能为人体表里阴阳,内外上下,气血津液,脾胃三焦之枢,能枢转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如果少阳受邪,不但使少阳经腑功能失常而为病,而且每因少阳气郁不疏,枢转无力,使得周身气机运动亦yì因之而郁,内外上下之气不通,气血津液不行,则诸病生蔫niān。小柴胡汤具解郁利枢之能,有推陈致新之功,善开少阳气郁以利枢机之用,所以,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实乃仲景开郁利气之首方。
凡病及少阳,与少阳气郁,枢机不利有关,见有往来寒热,胸胁xié苦满等症,皆能用小柴胡汤治疗。所以仲景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学者不可以此而非小柴胡汤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亦不可以彼而非小柴胡汤解郁利枢的作用。一般总把小柴胡汤的治疗作用说成是和解少阳,但“和解少阳”四个字决不能概括小柴胡汤治疗作用的方方面面。从小柴胡汤的组方来看,其中的药物可以分为三组:一组柴胡配黄芩,柴胡微苦寒。感一阳春升之气而生,能直入少阳,升足少阳之清气,既解少阳经中之邪,又能疏利肝胆气机而推动六腑之气,其中推陈致新的作用;黄芩苦寒,善于清泄少阳胆腑火热。柴芩相配,一升一降,经腑同治,能使少阳气郁得达,火郁得发,郁开气活,则枢机自利。二是生姜配半夏,既能和胃止呕,有因为姜、夏味辛能散,有助于柴胡疏解少阳之郁滞。三是人参、大枣与甘草相配,味甘补中,一方面能鼓舞胃气以助少阳枢转之力,另一方面还能预补脾胃之气,以杜绝少阳邪气内传之路。全方既有祛qū邪之品,又有扶正之药,集和补泻与一体之中,具有升达少阳生气,疏解肝胆气郁的作用,能开郁调气而利升降出入之枢。枢转气活,则内外上下,表里阴阳之气得以通达和利,气血津液随之周流而布达与身形各部,从而气机通畅,脏腑安和。
综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用小柴胡汤治疗者共二十条,归纳起来。其治疗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hēi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及口苦,咽干,目眩等;②少阳病兼太阳表证;③少阳病兼阳明里证;④少阳病兼脾家气血不和;⑤厥阴病外出少阳;⑥阳微结证;⑦伤寒解后,更发热或胸满胁痛;⑧热人血室证;⑨黄疸病,腹痛而呕吐;⑩外感热病,呕而发热者;⑪妇人产后,郁冒证。可见,小柴胡汤治疗范围之广,是任何方剂不能比拟的。临床医家,若能领悟少阳为枢之奥义,掌握小柴胡汤解郁利枢的作用,反复实践,逐渐体会,即可以执柴胡剂而治百病,起沉疴kē,去顽疾。因此说,小柴胡汤擅shàn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而使脏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谐xié和,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无麻桂而能发汗,无硝xiāo黄而能通便,无苓líng术而能利水,无常山、草果而能治疟。所谓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其病可愈。
60、大柴胡汤证
(1)高热案
刘渡舟医案:王x x, 男,57岁。外感后续发高热40℃ 持续2天而退。此后每隔十余日必发一次,很有规律性。发热时两目昏糊,不恶寒,伴心胸痞结,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苔黄腻。此邪热伏于少阳募原,为“瘅dān疟nǖè”之证。
柴胡9克,黄芩9克,大黄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草果3克,槟bīng榔láng3克,丹皮9克。
服一剂后,大便畅行3次,热退。改方为柴胡,黄芩、厚朴、知母各9克,大黄、草果、青皮各6克,槟榔3克,又服三剂后,余证全消,后追访三个月病证未发。
(2)自汗案
刘渡舟医案:潘x x,男,48岁。外感病后,遗下自汗一证,久治不愈,尤其以深秋季节更为严重。汗出多时,浸透衣被,换衣不迭。伴见胸闷,头目眩晕且胀等。舌质绛红苔腻,脉弦。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枳实9克,大黄9克,白芍9克,生石膏9克。
服药二剂后汗出减半,头胀眩晕亦减。改方为柴胡12克,石膏24克,丹皮、白芍各12克,知母、栀子各9克,甘草6克,又服二剂,遂汗止而安。
【解说】汗出一证,有阴虚阳虚之分,有在表在里之别。阳虚汗出必伴心悸气短,形寒畏冷;阴虚汗出多伴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若属表邪,营卫失和而汗出,则有恶风,头痛等证;若属里热,阳明之热外蒸而汗出,则有恶热,蒸蒸发热之苦。惟此少阳病汗出,一般不大引人注意。从前列小柴胡汤治盗汗案,及此大柴胡汤治自汗案可见,汗出证属于邪在少阳者亦不少见。因此,临床上应多留心于此,方能不废柴胡汤治自汗盗汗之法。
(3)惊狂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女,20岁。新产后20天,因与邻居争吵,气恼之余而发神志之病。精神失常,骂人摔物,或瞋目握拳,口中念念有词,时或叫唱,烦躁不安。已有七个昼夜目不交睫。曾服“冬眠灵”等药亦未能奏效。来诊时双目发直,两手躁动无休止。询知大便数日未解,左侧腹痛拒按,恶露亦停。唇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此气火交郁,兼有瘀滞,肝胃皆实之证。
柴胡12克,大黄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桃仁12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山栀12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
服药仅一剂,则泻下粘腻黑色粪便甚多,当夜即能人睡,呼之不醒。逾一昼夜而寤,神志恢复正常,恶露又下。
(4)鼻衄案
刘渡舟医案:赵x x,女,13岁。患鼻衄不止,伴见大便秘结,胸胁苦满,口苦善呕。舌苔黄,脉弦滑。肝胃火盛,迫血上行。治宜泻肝胃之火。
柴胡9克,黄芩6克,白芍12克,枳实6克,大黄6克,丹皮12克,玄参12克,牡蛎12克。
药服一剂,大便畅通而衄止。
(5)胁痛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女,54岁。右胁疼痛,旁及胃脘,痛势剧烈难忍,满床乱滚,大汗淋漓,只有在注射“杜冷丁”后才能勉强止痛一时。其人形体肥胖,面颊红赤,口苦泛恶,不能饮食,大便已4天未解,小便黄赤涩痛。舌体红绛,苔根黄腻,脉沉滑有力,西医确诊为胆囊炎,但不排除胆石症。中医认为病位在肝胆,气火郁结,肝气横逆,傍及胃肠,腑气不利,故大便秘结。六腑以通为顺,气火交阻凝结,所以疼痛剧烈难忍。
柴胡18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大黄9克,枳实9克,白芍9克,郁金9克,陈皮12克,牡蛎12克。
药煎成后,一剂分温3次服下。一服后痛减;再服后大便通行,心胸得爽,口苦与恶心皆除;二服尽则疼痛止。
(6)胃脘痛案
刘渡舟医案:贾x x,男,68岁。患胃溃疡并发急性胃穿孔,胃脘疼痛,呕吐酸水,夹杂咖啡色物。大便已四日未解,心烦口苦,不进饮食。医院决定做手术,但病人之子恐年迈多险而拒之。转请中医治疗。脉弦滑而大,舌苔黄厚而腻。此肝火郁于胃中,火邪伤及阴络所致。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大黄6克,枳实9克,白芍9克,大枣4枚。只服一剂,大便泻下黑色与粘白之物,胃痛骤减,呕吐亦止。然后用益胃阴之法调理数剂而安。
(7)心下坚满案
刘渡舟医案:某女工,患心下坚满,短气胸闷,须太息后而舒。心烦恶心。曾多次服用舒肝调胃之药,但效果不明显。舌边红,脉沉弦有力,此因肝胆气郁,日久化火,兼挟痰饮所致,非大柴胡汤不能克之。
柴胡12克,黄芩6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6克,白芍9克,大黄6克,大枣7枚。
药成后分温三服,尽剂后则坚满诸证皆消。
(8)肠痈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女,36岁。患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右侧少腹疼痛,伴见低热不退,胸胁苦满,月经衍期未至,带下极多。舌质绛,苔黄白夹杂,脉沉滑。肝胆气郁,湿毒与血相结。
柴胡15克,黄芩6克,大黄9克,枳实9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苡米30克,茯苓30克,桂枝6克,苦参6克。
服药二剂后,少腹疼止,热退,月经来潮。再稍加调理而愈。
【解说】大柴胡汤,为仲景群方中开郁泄火之第一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大黄配枳实,已具承气之功,以泻阳明实热;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为阴,又能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火逆;枳实配芍药,为枳实芍药散,能破气和血。最妙之处在于重用生姜,既能和胃止呕,又能以其辛散上行之性牵制大黄峻jùn猛速下之力,所以具有载药上行以和胃气的作用。
综观《伤寒论》113方,具有“载药上行”
大柴胡汤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临床上属于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滞不利的病症比较多见,因此,本方常用来治疗多种急腹症及一些其它消化道病变,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穿孔,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等,只要脉证相符,功效卓著。临床经验证明,凡属气火交郁的实性病变,其腹胀或腹痛往往都比较急迫剧烈,此时就可用大柴胡汤治疗,尤其是疼痛偏于胁腹两侧者,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