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安庆不说塔
磨盘州在安庆上游60公里,那时候去安庆都是坐船。
从磨盘州坐船去安庆非常方便,家门口上船,小轮3个来小时,大轮两个半小时就到了安庆。
到安庆,有个显著的标志那就是看见振风塔了。江边有座灰白相间的高高的塔,那就是振风塔了。船差不多在振风塔的位置逆流而上几百米,就能顺利地靠到码头的趸船上。
以前,就知道有振风塔,儿时的我们总想着能爬到塔上去玩。可那时候过安庆都是行色匆匆的,在小学毕业那年,我摔断了胳膊,父亲怕我落下终身的残疾,因此便到我到安庆人民医院找骨科的大夫诊治,不巧的是,那几天大夫不上班,我就得以在安庆停留了几天。
安庆对于我们乡下人来说,有两个景点:一个是菱湖公园,一个是振风塔。菱湖公园就是一个江南式的小园林,园中有塘,塘里有莲花和菱角,也许这是叫菱湖公园的原因吧,公园里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塘中间有一尊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玉石雕像,别的,我全部忘记了。
也许,我的心思早已经跑到振风塔上去了。
坐车到码头,沿着江边往下游走,突然有个庙门横在路边,门上的匾额是“迎江寺”。直到此时,我才直到,振风塔是属于迎江寺的,进迎江寺要买门票。
在门口,我看到了奇怪的景象,这估计也是全国寺庙门口的唯一“装饰”,大门两边,一边一个偌大的船锚。那时候仅仅觉得好奇,倒也没有觉得什么,因为在江边上,见到船锚是很正常的事,甚至会想,这是不是那艘船遗弃在这儿的。
山门是标准规制,里面供奉的是哼哈二将,山门后面就是天王殿,这里也是标准的,弥勒迎客,韦陀守寺,两边是风调雨顺。第三进殿就是大熊宝殿,里面供奉的是横三世佛,第四进是毗卢殿,里面供奉的是毗卢佛,佛像后面是龙王拜观音。
最后一进是藏经阁,这是一座三层建筑,下面有法堂,寺内重大活动都是在这儿举行。
振风塔在寺院正中,这是一座千佛塔,里面供奉了诸多菩萨像。振风塔是一座八面七层的砖质佛塔,每层差不多有一层房子的高度,这座塔设计非常精巧,从二楼以上,楼梯起始位置就是变化的,让攀登者不断地“碰壁”,楼梯被发现后,立即迎来一阵欢声笑语。宝塔的塔刹是一串宝珠,或者叫葫芦宝瓶,高耸入云,非常美丽。古有“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长江第一塔”的说法,说明在长江沿岸,安庆宝塔是最有特色的。
小时候听父亲说,安庆的振风塔无论名称,还是设计都特别有讲究。首先说名称吧,“振风”是有深意的,据说安庆以前学风不好,建振风塔是为了提振安庆的文风,迎江寺建于明隆庆年间,从清朝之后,安庆文风大振,桐城派威震清朝。
振风塔真的提振了安庆的文风?谁也说不好,不过,还有一个传说就更加说不好了。
说安庆是王母娘娘东游的船,她不小心停靠在安庆港,这艘船随时都可能顺江漂流的,安庆人在船上立了一根桅杆,即振风塔,塔把船定在安庆。
在迎江寺的藏经楼下面,父亲告诉我,当年他进去过藏经楼,里面挂了一副济公活佛图,画是唐伯虎画的,那个漂亮,父亲几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在迎江寺看见了一个宝贝,那就是他们的厨子制作的素斋。
记得有年春节去迎江寺,正好赶上方丈和尚在午餐。他面前桌子上摆了四个菜,一个是冬菇菜心,一个是红烧鱼,另外两个菜我忘记了。
因为当时我的眼睛全部被那道红烧鲤鱼吸引住了。我知道和尚是不吃鱼的,但是盘子里那条红烧鲤鱼跟真的一模一样,我贴到玻璃上,看见盘子里的鱼是面筋做的。鱼眼珠好像是个小的玻璃球,红烧鱼的边上摆了一圈青豌豆。我真的是太专注了,以至于多年后,我还在想着,红烧鱼是豆腐做的,那个青豌豆是什么做的,怎么那么逼真?
直到有一天,我“豁然开朗”,真的笑自己的愚不可及。
后来,我见过很多宝塔,很多塔无论名气或者规模,都远远超过振风塔,可真的没有一座让游客爬上去的塔,有振风塔这样的技巧和秀美。过了安庆不说塔,真的有道理。
今天我又开始说振风塔,那是因为我被一条新闻惊着了,昨天家乡刮飓风,振风塔的塔刹被吹掉了,这真的是千古奇闻。
不过,小时候听到的传说中,有不少是跟振风塔的塔刹有关的,有人说,那个塔刹永远都是斜的,怎么也修不直,有人说,那个塔刹上是有诅咒的。可后来,怎么看,塔刹都是正的。
可风硬是把塔刹吹掉了,你说邪性吗?
好在垂落的塔刹没有伤人,真的该“阿弥陀佛”。过了安庆,还是不说振风塔了吧。

跌落前的照片。

安徽网供图,塔刹跌落后。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