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一张画怎样出格调?

潘天寿 指墨《红荷》

绘画上可见之处易“偷”,不可见处难学。

画面出现平薄,其原因之一是黑色不浑化。能不能浑化,关键在于用笔蘸墨、汲水、调色以及笔头着纸的方法是否准确。对于大块墨色处,尤当着意研究。

潘天寿 访荷浪踏翻

照着对象写生往往得不到艺术处理,因为自然界没有交代艺术手法。然而历代留存的遗产,积累了非常多的艺术处理手法,应该接受他们的经验。

但是光是临摹只能在老本子中搬,这是“四王”一路的缺点。我们接受自然的真气,其中主要的目的,是以作者的感受来判断,再以艺术手法来表现作者所感受到的印象。

潘天寿 江南蛙声图卷

对于构图的形式,有时可以作为一个画家的特有形式存在于世上。这个特有形式,对于这个画家来说是个创新,可是对后来模仿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常套或老套。

潘天寿 微雨蔷薇

作画不可落套,这是对某一个层次上提出来的要求。对于初学者,倒要落到套子中去,而且要注意落到几种套子里去。只有熟悉掌握几种套子,方能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而别出心裁。只学一种套子是不够的,而且以后也难以从其中跳出来。

潘天寿 猫石芭蕉图 上世纪50年代设色、指墨 237.5×120cm

一个人的客观条件会起很大作用,有些人则在“穷而后工”的情况下得到了发展。石涛、八大若非失路王孙,恐亦不过膏粱文绣,金鞍游荡而已。纵使会画几笔,亦决不会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潘天寿 写李青莲海榴世所稀诗意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画,从具体技法上讲很不错,而整个格调大不类也。因为格调只能体察于象外,临去秋波,出于纯洁,露于自然,无意于媚,而有百媚自生。

搔首弄姿,求人一顾,或扮鬼脸引人注目,其本意何在非吾所知,人有“艺丐”之讥,或即指此,而前面所讲格调二字,于此可晓一二矣。

潘天寿 红菊熏风图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这股力量确实是很大的,搞书画的人在笔头上,也常会有某种习惯,使你不知不觉被它牵着走。

如果是好的习惯,可以成为优势,如果是不好的习惯,那就糟了,以后想要加以克服就较困难,所以学习者当慎其初也。

潘天寿 松鹰 1948年作

画大写意之水墨画,如书家之写大字,执笔宜稍高,运笔须悬腕,利用全身之体力、臂力、腕力,才能得写意之气势与物体之神态。

做工细绘画之执笔、运笔与小正楷同。

潘天寿 花鸟

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然线实由点连接而成,面亦由点扩大而得,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苦瓜和尚云:“画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

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也,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也,然而点却系最原始之一笔,因线与面实由点扩积而得也。故点为一画一面之母。

潘天寿 墨竹图 水墨纸本 镜心

画事起于一点,虽体积细小,须慎重考虑,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得,乃佳。

作点作线,大笔要圆浑沉着,细笔要纯实轻快,故大笔笔头宜于短胖,如羊毫之“玉荀”是也,细笔笔头宜于尖瘦,如兔毫中之“衣纹”、“叶筋”笔是也。

潘天寿 秋意

苦瓜和尚极善用点。有风雪晴雨四时得宜点,有正反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无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胶似漆邋遢透明点,以及没天没地当头阳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一点,详矣。

然尚有点上积点法,未曾道及,恐系遗漏耳。点上积点之法,可约为三种:一、醒目点,二、糊涂点,三.错杂纷乱点。此三种点法,工于积墨者,自能知之。

潘天寿 战地黄花分外香

吾国绘画,每以笔线为骨架,故以线为骨,骨须有骨气,骨之气也。以此为表达对象内心生气动力之基础。故爱宾云: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于用笔。

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老鹫 潘天寿纪念馆藏品

执笔以拨镫法为量妥,指实掌虚,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运于笔锋,则全身之力,可由笔锋而达于纸矣。运笔要点与点相连,画与画(划)相连。

点与点连得密些。即为积点成线,积点成面之理。点与点连得疏些,整整斜斜,缤纷历乱,远近相应,疏密相顾,而求一气。

潘天寿 水禽图

线与线连得密些。即成为线上相接之长线或线线相碰之密线。线与线离得疏些,如下棋落子,声东击西。不相干而相干,纵横错杂,完成整体。使画面上之点点线线,一气呵成,全面之气势节奏无不在其中矣。

气势节奏在其中,而气韵也自然成矣。画中两线相接,不在线接而在气接,换言之即两线不接之接。两线相让,须在让而不让,不让而让,古人书法中常有担夫争道之喻,可以休会。

潘天寿 花鸟画

用笔须在凝练中求畅快,畅快中求凝练,此可与书法中屋漏痕、折钗股,二语互相参证。

湿笔取韵,枯笔取势,然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笔有误笔,墨有误墨,其至趣不在天才工力间。

作线最忌信笔,信笔者即随笔滑去之笔也。既无所谓落笔,亦无所谓收笔,自然不会理解,无垂不缩,无往不复之意趣。

与之言:“入木三分”,“积点求线之理,可谓对痴之说梦矣。以颤笔作书画。虽非郑重纯实之语,然胜于信笔多矣。执笔须平直,笔锋须圆尖,以圆锋直下,着于纸面上,所成之线与点,即是圆笔中锋矣。

(0)

相关推荐

  • 潘天寿: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潘天寿作品   初晴 导读 -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画,从具体技法上讲很不错,而整个格调大不类也.因为格调只能体察于象外,临去秋波,出于纯洁,露于自然,无意于媚,而有百媚自生.搔首弄姿,求人一顾, ...

  • 管锥·使命 | 朱颖人:中国画的“笔墨”是什么?

    管锥·使命 | 朱颖人:中国画的"笔墨"是什么? 2021-03-18 17:00 晨曦初逗意气扬 58cm×46cm 纸本设色 1994年 在杭州,有这么一位画家,他在南山路生活 ...

  • 潘天寿一张画怎样出格调

    绘画上可见之处易"偷",不可见处难学. 画面出现平薄,其原因之一是黑色不浑化.能不能浑化,关键在于用笔蘸墨.汲水.调色以及笔头着纸的方法是否准确.对于大块墨色处,尤当着意研究. 潘 ...

  • 潘天寿:一张画怎样出格调

    潘天寿 指墨<红荷>  文/画 潘天寿 绘画上可见之处易"偷",不可见处难学. 画面出现平薄,其原因之一是黑色不浑化.能不能浑化,关键在于用笔蘸墨.汲水.调色以及笔头着 ...

  • 潘天寿:一幅画怎样出格调

    潘天寿 指墨<红荷> 绘画上可见之处易"偷",不可见处难学. 画面出现平薄,其原因之一是黑色不浑化.能不能浑化,关键在于用笔蘸墨.汲水.调色以及笔头着纸的方法是否准确. ...

  • 春联写的“太俗气”?来看看如何把对联写出格调|书法|行书|草书|对联|书法作品|楹联

    2021.01.21 春节将至 各色春联袭人眼球 看多了现代春联集字内容 一起在聆听书坛名家谈楹联之余 欣赏明清和近现代 文人.书家们笔下的楹联 张坤山谈楹联创作 看起来,楹联书法作品的字不多,章法形 ...

  • 连衣裙尽显出完美身材曲线美,穿出格调的女神气质

    银色的耳环和手链,加上这样的连衣裙的修饰下,整个人都帅气又俏皮非常的时尚红肿发出光亮,四射气质,妩媚极了,并且能hold三四种新颖和正式的的位置.好了,感慨结束,下面进入我们的主题永远还是说回女爱美人 ...

  • 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册页小品:格调清新、稚拙可爱

    国画山水画教程 19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潘天寿(1897-1971),20 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潘天寿以纵横磊 落.大气磅礴的巨作著称于世. 庭院鸡雏图 然而,潘天寿又有追 ...

  • 如何把楹联作品写出格调

    张坤山谈楹联创作看起来,楹联书法作品的字不多,章法形式也比较固定,实则不然,楹联书法的创作难度还是相当大的.首先,要注意联句内容的对仗工整,只有将联句写得符合楹联要求和规范,方能言及楹联书法的创作问题 ...

  • 隶书如何写出格调?

    汉隶,我们从经典的<张迁碑>说起.其用笔以方为主,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其笔画厚重质朴,骨力劲健,再加上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气.其结体常于平稳中见奇崛,静中寓动,错综而 ...

  • 春联越写越俗?如何写出格调?

    春节将至 各色春联袭人眼球 看多了现代春联集字内容 一起在聆听书坛名家谈楹联之余 欣赏明清和近现代 文人.书家们笔下的楹联 张坤山谈楹联创作 看起来,楹联书法作品的字不多,章法形式也比较固定,实则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