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选型之“门当户对”

图:十二少摄于故宫

字数:1558字

之前看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前台小妹,天天给公司的富二代董事长做爱心早餐,富二代非常感动,于是把她开除了,因为她想要成为灰姑娘的想法是不对的,有钱人也更愿意选择强强联合,所以富二代希望她早日清醒,走上正道。

还记得那些投标投丢了的大项目吗?

不用想不通,他们最终只是都选择了跟他们“门当户对”的ERP厂商。

还记得“场域”吗?

简单理解就是风俗习惯,企业文化。

如果做项目的时候想要跟甲方配合默契,就要注意场域的契合度。

偏偏有的ERP厂商,一边在培训场域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一边又看到大项目就拼命想要去签,完全不考虑双方场域的契合度。结果跟了几年还是被抛弃,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不是说客户的场域是什么,项目经理就能够把项目氛围调整成跟客户场域匹配的样子,如果真的认为场域对项目管理关系重大,那么在签合同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双方企业的场域契合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如有个甲方,非常重视信息化系统,成立专门的团队(3-5人)负责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注意,甲方这个团队并不是兼职的,而是专职的。

甲方信息化需求非常复杂,市面上没有完全契合的产品可以匹配,二次开发在所难免,甚至可能会很多,贯穿整个项目建设周期。

项目建设周期预计在三到五年。

项目金额预计三千万。

这种项目,哪种ERP厂商更匹配? 或者是这个甲方,会选择哪种ERP厂商?

各大厂商一看到商机,往往眼睛都绿了,一哄而上。

‍如果你想要劝谁退出,那简直就是对方派来的间谍。

无论你如何告诉某些厂商没有胜算,但是他们更信奉纯鸡汤:“还没有努力,如何知道会失败?”

假设有两家企业,情况如下:

A厂商,私营企业,上市公司。

专注ERP行业十几年,且主营ERP,但是由于有上市公司的业绩压力,企业文化信奉业绩为王,因此员工交付压力非常大,不停地研究升级实施方法论,希望交付快,更快!

项目尽量用标准产品匹配,尽量引导客户不做二次开发。

各分公司总经理三年一换,如果在职期间业绩不好,可能一年半被换掉,也有可能。

B厂商,国营企业,上市公司。

除了ERP业务还有其他的主营业务,虽然有上市压力,但是毕竟是国家队,有国家补贴,还有一些为了民族崛起而研发的项目,国家不但从资金上,也会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由于实力雄厚,所以不屑于做小项目,更愿意做大项目,哪怕周期更长,风险更大。当然,收益往往和风险成正比。

各分公司负责人几十年不换,对员工充分信任,鼓励知识积累,重视知识沉淀。重视员工关怀。

这种甲方,最终肯定会选择B厂商。

原因如下:

1、项目周期长,如果连领导都换了,就没有办法保证前期的承诺可以继续交付,所以A厂商的总经理轮换制度不适合做3-5年期的大项目。

2、甲方有专职的信息化人员,起码都是专业的人员担任,不会像是业务部门的人员兼职搞信息化那么好忽悠。对于快速交付的A公司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快速交付一定要能够说服客户使用标准化产品,一旦客户太专业,想法太多,非要定制开发,则是非常不利于快速交付的。

3、定制化开发太多的项目,必然周期长,风险大,不利于及时回款交付,对于过分注重短期绩效的私营企业来说,不能让A公司保证长期积极的投入,只要看到绩效不能满足短期利益的时候,项目就可能一拖再拖,如果项目延期过多,A公司甚至还可以半路抛弃项目,及时保留利润。而B公司则没有这么大的短期绩效压力,毕竟国营企业,更注重诚信。

至于说为什么定制化开发的项目会风险大?

首先,程序员叫自己码农,就好像古代皇帝叫自己寡人一样,你真的会以为皇帝很寂寞,而程序员的薪水像农民伯伯一样低吗?

对于小公司来说,最嫉妒别人敢招开发,因为觉得招开发完全是烧钱的行为。如果是想要开发个产品来卖,开发的产品没有个三五年是很难成型的,在产品不能完全得到市场认可之前,要烧三到五年的钱啊。

但是另外一个甲方,假如没有专职信息管理员,也希望买了产品快速见效,也就是想要实现又快又省钱。

这种甲方就非常适合选择A厂商,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又快又省。省时间、省成本、省风险。

因此,项目经理管理出来的场域状态,其实最终根源是来源于所在公司的企业文化,人文氛围,那些选错了ERP厂商的项目,冤死了的项目经理,对你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所以,请甲方在进行ERP厂商选型的时候,除了低头抠细节,也请抬头看门户,评估是否“门当户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