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霸鲁林希:17岁弃清北保送,大二怀孕生子,22岁哈佛硕士毕业

都说清华北大是莘莘学子最好的“归宿”,能考得上清华北大在商业经济没有崛起之前绝对算得上高枕无忧,而埋头苦读十几年若能榜上有名那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所以清华北大一度是所有考生和家长的梦。俗话说梦与梦不同,就在9年前,一个女孩竟然拒绝清华北大两所学术殿堂的邀请,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无法理解的决定。

条件优越的邻家女孩

这个女孩名叫鲁林希,在崇尚知识的家庭中成长,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是校内财务,家里条件算不上富贵,但是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优越。

正所谓穷养儿、富养女,从小无论是涵养见识,还是生活条件,父母从未亏待过她。在家里,鲁林希更是如同大家闺秀一般,闲暇之余总是钻到父亲的书房里沉浸在书香之中。

作为女孩,能歌善舞也为她加分不少,性格方面鲁林希更像外国人那种开朗奔放,每天有大把的时间会花在与人交流上。加上从小英语水平还不错,只要到父亲所在的单位就要找留学生练口语。

鲁林希过着所有女孩想要的那种生活,学习优异又有好的家世,让很多同学都羡慕嫉妒。但是青春期的魔咒并没有放过这个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孩,她的很多想法开始变得与众不同甚至标新立异。

成长中的阻碍

有很多孩子,孩童时是个“小霸王”,长大后却可能性格是成熟内敛的,而有些人,孩童时惹人垂爱,长大后却我行我素。鲁林希就是这样的女孩。

十几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而鲁林希的青春期却来得要比别人要汹涌。虽然成绩好,但是她开始自负、冷傲,原本大家闺秀的形象也不要了,变得跟街头混迹的小青年无异。

她让每个老师都从期待转至失望,从小学开始,这个表面上聪明伶俐的小姑娘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时也不闲着,不是与同学打闹就是开小差。

不仅如此,鲁林希的学习成绩也急转直下,从有机会竞争班级第一的实力忽而成为了班里的差等生。好在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很快明白了自己的教育漏洞,那就是过于溺爱,缺乏引导。

父亲经常鼓励她,试图通过特殊手段让鲁林希恢复对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父母简直是煞费苦心,但始终没达到什么好的效果。

直到有一次,鲁林希早恋,她的暗恋对象是班里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的一个男孩,但是男孩十分不感冒她的殷勤,直言鲁林希的成绩太差,经常扰乱课堂,对她没什么想法。

青春期是最要面子的时期,鲁林希知道以后瞬间醒悟过来。贪玩这么久她终于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如此堕落下去恐怕以后也难以找到优秀的男人,于是暗自发誓必须要重回巅峰。

暗自努力却不走寻常路

鲁林希到了初中,一改从前玩世不恭大小姐的状态,化身三好学生,变得十分听话,勤奋好学。平时对英语非常感兴趣,逐渐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从此对她来说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一种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手段。初中四年的努力没有白过,鲁林希一次考中在杭州数一数二的高中。

高中对一个孩子来讲是一个特别的环节,很多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是来自于这个时期。鲁林希也开始全方位发展,除了学习,她经常运动,各种球类都进行尝试。

最为光荣的是,鲁林希在高二时,竟然得到了保送清华北大的名额。谁人不知清华北大的好,在当年能有这样的机会都是要去庙里还愿的,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机会。

更何况是保送名额,那更是高枕无忧了。而鲁林希也不曾与家人商量,不假思索地直接拒绝了这次来之不易的保送名额。她对这件事的冷淡和不在意让家人和朋友全都摸不着头脑。

原来,鲁林希志不在此,北大清华并不能吸引她,真正吸引她的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接着她发力最后一搏,17岁时,竟然真的成功了,不仅如此,还拿到了华盛顿大学的奖学金。

抱着孩子的毕业生

鲁林希用了三年,刚刚二十岁就修完了所有学科,拿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学士学位。这个速度可以说很多美国本土学生都未必达得到,鲁林希却如神童般碾压所有同学。

但鲁林希依然很年轻,每每面临生活的选择都是靠直觉判断。她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那就是在留学时,认识了一个韩裔男生,两人都十分年轻,免不了为爱偷食禁果。

大二的一个夏天,鲁林希已然感觉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这就为她带来一个难题,是要学业还是要孩子。但其实在美国,怀孕也是可以上课学习的,只不过要花上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

鲁林希十分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坚持生娃。就这样,鲁林希每天挺着半大的肚子去上课,有时上到一半就到卫生间狂吐不止,面对旁边的冷眼,鲁林希却不为所动。

但鲁林希的学习天赋再次救了她,怀孕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习,反而让她多学了一门关于儿童教育的学科。或许是因为孩子带来了动力,毕业后她直接申报了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学历。

作为学位狂魔,鲁林希将学习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成功带娃,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就在22岁硕士学位的典礼上,鲁林希抱着孩子在台上笑着流下了热泪。

结语

如今鲁林希不仅家庭和睦,并且因为高学历也有了更高的发展,这个结果确实要好于当年的清华北大。但也不得不承认,鲁林希最该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叛逆”。

并不是每个人都身负使命,我们眼前看到的都是别人强加的压力,而真正能开发自己潜能的,永远是那种看不见却又内心渴望的期待感。鲜花和掌声也永远属于有勇气的人。

热议:中医不是科学?!

美国医生:“呵!”中国网友怎么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