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马兰峪老照片

整理:王亭贯

马兰峪,位居河北省遵化市西北23公里的蓟(县)遵(化)兴(隆)三县交界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这是马兰峪一带真实的写照, 被誉为京东名镇的。

传因此地驻守过名叫马兰的边将,并在此处栽植些马兰花而得名。初名马兰谷营、马兰城、马兰峪,又因清道光年间在此建兰阳书院而名兰阳。

古镇建年无考。《遵化州志》记载:“遵化州界之长城,战国燕筑,秦复修。历代迭葺。”由此推理,自马兰口建关隘,此地即为驻兵之所,至今约有2000余年。其城池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出自大将徐达之策,为扼守马兰口关,以此屯军为营,初称“马兰谷营”。中叶,抗倭名将戚继光镇边中,特从原来的石砌墙之外改砌成砖,墙顶筑成垛口,门洞加上岗楼。清代又把南门洞上的岗楼扩为两层明楼,楼里塑上关帝像,并在东南和西南隅修上角楼,既为防务,又显示其壮观。修葺后的山城,位居府君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周长 338丈,墙高 .8丈,因系驻军的营盘,仍未设北门。各城门楼上均刻玉石匾额:东门所书“长泰”,门外 100米处加座栅楼,上书“东藩”;南门匾额为“马兰谷营”。

顺治十八年(1661年)始建孝陵后,这里成为管理陵区的重要机关所在地。康熙二年(1663 年),于城东南隅建孝陵营房。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为供奉康熙帝驻跸马兰峪时所赋御制诗而在镇内又建座御书阁,上书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年)冬谒孝陵后所作《马兰峪》诗:拜奉山陵泪雨垂,提携鞠育赖仁慈。松林转盛青如许,须发劳伤白所宜。

屈指多年永慕近,逐渐幕景晚来迟。朱邱玉殿依然觐,悲想音遥寸晷移。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在东面建孝东陵营房和内府圈,别称“东新城”。后又将孝东陵营房分为两部分,内府部分另称东圈;八旗部分随孝陵营房仍称马兰峪。

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特派皇十四弟允禵率奉恩辅国公鲁斌、法尔珊来任护陵大臣。同来者有乾清宫侍卫4员、御前近侍卫 4员、侍卫40员,遂在城东建造王府一所,公府 2所,共建房 170间(后称东府、今马兰峪医院),并为48名侍卫于王府南建座侍卫城。后因护陵大臣由王爵降为贝子爵,人员也在压缩,王公府均迁至城内,改称东、西府,设立“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为护陵大臣代表皇室来处理陵寝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于是,这里既是两陵的营房,又系宗室人员寓居之所,还为陵区同朝廷发生公犊往来的枢纽及统治各陵圈的中心。

解放前,这里有寺、庙、庵、塔等72座,著名的如府君庙、天齐庙、鲁班庙、真武庙、永旺塔等。又有“兰阳八景”传于世,即花盆底下走大车,鹰飞倒仰山,一步三座山,老头扎犁杖,双官老爷庙,十八碌碡桥,双柏加一庙,离地三尺庙等,曾经名扬四方。特别是老柏、神槐、古磨、更钟、尤为神奇。

古建筑中的佼佼者有三:一是鲁班庙前大戏楼。一般的戏楼前面为 4根柱脚,而此楼为 2根石柱,前后台均为 2层,据说,是仿照北京颐和园大戏楼而建造,有“京东第一戏楼”之称。二是永旺塔(见《名塔水旺》)。三是药王庙。它是当今马兰峪仅存的古建筑之一,名之为药王庙,实为诸多庙宇之冠,尤其是清代的几位皇帝的替僧,都坐禅于此,均受皇封5品,仅次于真武庙二品住持道长。当时这里的住持为京东僧官,到各县传经办事,都要受到当地官员们的接送。因此地宽阔,树木环绕,内设花园小舍,室内古玩名画吸人,众增30余名,故每至夏暑,驻京城的美、德等领事馆的官员们常来此避暑纳凉。此庙待加修缮。掌故、传说,丰富着这里的文化内涵。如神猴变成了“猴儿山”;永远拆不掉的“二郎庙”;康熙皇帝驻跸的“麒麟山”;镇南面的乾隆一怒“扳倒井”;城北震慑徐二老虎的“刀把官房”;城南的“水漫金星山”;城东奉圣夫人墓的“康熙娘娘奇闻”;城西“双妃陵”的故事等。

马兰峪老照片

遵化文史,探寻历史古迹,传承灿烂文化,感受灵动而隽永的千年古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