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诗歌●精品荐读 】2021年第25期(总第七十五期)

山河吟

文/鲍文贤

站在岁月的垛口,越王勾践一柄

削铁如泥的宝剑,把历史册页打开

斜阳如血,卧薪尝胆

生聚教训演绎一段旷世的云烟

越王峥,唯留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清澈如镜的鉴湖,在天地间自由地呼吸

晨钟和暮鼓,枕着松的波涛

英雄的身影,卷起金戈铁马的尘沙

峥嵘的轨迹汇聚薪火的相传

让奔跑的风景不再寂寞

就这样静静的仰望,一望千年

每一株草和每一棵树都在倾听

挽住夕阳,托起晚霞

静谧苍茫,风在低声吟唱

岁月静好,山河无恙

【诗歌鉴赏】惟愿“岁月静好,山河无恙”的心境,感慨于自古至今的传承华夏文明!一步步诗写显露出来的热爱之意,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一样的人生情怀溢于言表!

诗作以“越王峥”与“鉴湖”两个事物作为对山河吟的引线,打开山河的史册,让人读诵与回味这凝聚人类文明的山河,让人在“卧薪藏胆”的故事里,认识这把“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峥,感受它千秋不朽的锋芒。而鉴湖代表着的典型江南水乡风光,已融入作者的几朵情深!(文/陈怀)

那个孩子

文/梦痕

她一日日地靠近,端坐镜中的我,替我捡起遗漏的光阴

恰到好处的距离,像两棵树

风雨中的欢愉,总有些

平淡里漫润过的真实

骨子里坚守的天真,为流水赋形

当她凝望着我,每一根睫毛上,都栖息着神的光芒

我听见时钟“滴嗒滴嗒”,把我的锦心繁华,素面赤诚

从体内喊出来

【诗歌鉴赏】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那个孩子”与“我”,何尝不是彼此的一面镜子。从小看大,从大看小,彼此都是对方的影子,这被时间拉开的距离,恰到好处地让人看见两代人的身影,大树与小树的身影。

诗作的首段:“她一日日地靠近,端坐镜中的我,替我捡起遗漏的光阴”,非常客观地反映出成长的过程,靠近的是“端坐镜中的我”,非常理性地把某一个时间下的影子来作为参照物,足见诗作者的深思熟虑,注意人物时间里的距离分寸。“那个孩子”的天真无邪,到“把我的锦心繁华,素面赤诚/从体内喊出来”,让人读懂一个优美的内心世界。(文/陈怀)

芒种

文/胡华龙

谁的持,谁的守

纸上,收割机盲目游走

田野罄尽绿色的火焰

这金色山川,没我半壁

下弦月探出一柄镰刀

收割城市的灯火

故乡,是一枚尖利的刺

扎在风的心膜上

【诗歌鉴赏】圣经言:“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而这首《芒种》,作者以“谁的持,谁的守”的诘问来作为诗意的切入点,让人感知其乡愁之迫切,感知“故乡”的麦子与芒种时节的农事耕种。情深意浓的诗写,用形象的比拟,让农桑事物随着眼前浮现的影像一一浮现出来,而置身其中,寻觅所求。

正如诗中所写“田野罄尽绿色的火焰/这金色山川,没我半壁”,让我们看见麦子成熟的景象,这些与自己无关的成熟,恰到好处的让乡愁的距离感出现,恰好适合放飞思绪,捕捉故乡的影子,而最后卒章显志的诗写,让人在“故乡,是一枚尖利的刺/扎在风的心膜上。”里,感触到作者内心的痛感!(文/陈怀)

麻雀的诡计

文/邱雪

天空中最刺眼的那束光

此刻,不该打在我身上

看呵,那群在树枝下乘凉的麻雀

紧密锣鼓的商量着大事

不时朝我瞟来得意的神色

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似触电般

使得我头涔涔而泪潸潸

风停了

叽喳声也停了

每只麻雀都心怀诡计地

对我露出笑容

【诗歌鉴赏】诗作通过意象构建,营造一种闷热的大自然氛围,酷暑的考验,让“我”和麻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其中不乏处世的哲学。无惧酷暑的麻雀,与心中忐忑的“我”,相视令人汗颜与不安,而麻雀的欲语还休,亦或是一个“诡计”,让人心生疑虑,让人担心这酷暑里的阴谋!

诗作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作者独特的目光,从一个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捕捉到令人震撼的东西,流露出盛夏里的人生情怀。诗作者善于营造诗意氛围,凸显其中的奥妙之处,如诗句“天空中最刺眼的那束光/此刻,不该打在我身上”中的“打”的运用,以及“紧密锣鼓的商量着大事”等,无不让诗歌意象灵趣生动,而又不失引人入胜之功力,让人叹为观止!(文/陈怀)

栀子花开

文/秦淮一叶

一朵朵洁白小精灵

开放于初夏枝头

大街,小巷,乡野

被一股浓浓芳香缭绕

夏的热情就会燃烧弥漫

红衣绿衫少女的秀发

仿佛,一只只白蝴蝶

翩翩起舞,穿梭来往

谁曾知道,冬天孕育花苞

历经,冰刀霜剑,凄风苦雨

穿过,春的寒流,夏的雷电

生命才如此坚强怒放

或许与叶前生今世约定

始终坚守一份爱的承诺

纵使花儿枯萎凋谢

香魂,依然经久不散

【诗歌鉴赏】初夏栀子花的娇艳,她的“洁白”“芳香”让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其中,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此诗作者巧妙通过对栀子花的认知,借用栀子花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拟,一步步诗写出她的“香魂”寓意。栀子花盛开时,那“十里飘香”的景象,在诗作中不言而喻地显现出来,让人沉沦,让人感慨,那多情的色彩,被揉进人的情感的爱意,作者完美解读了栀子花的“尘世”。诗作开头用“一朵朵洁白小精灵/开放于初夏枝头/大街,小巷,乡野/被一股浓浓芳香缭绕”,点明遍地花开的栀子花在夏天盛开的场景,解读栀子花作为初夏名片的含义,写出作者心中对栀子花的钟爱。(文/晓渡)

石磨

文/菲馨春子

怀想从前

麦粒兴奋,裂开嘴

与磨齿亲密无间

油灯明明灭灭

黑夜纯粹,空白

磨杖牵着母亲的手

歌唱洁白的民谣

一圈圈走着

朴实得掉渣的日子

流水翻出新页

石磨乔迁

佩戴金字的绶带

正襟危坐,碰断

陌生的目光

不着调的赞美

磨道无语

默默扩张着年轮

一生难忘

麦粒粗糙的温柔

【诗歌鉴赏】石磨,一个极具山里人文化色彩的事物,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成为陈旧事物。在其身上浓缩了山村文化的影象,还有一些和石磨一样苍老的人影。诗作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比喻,让读者从石磨的身影上读出山村的光阴流逝的故事。作者巧用石磨与母爱行为进行相连,用浓郁的情感色彩,从不同的方位解读对母爱的认知和感悟。而这种情况的形成,作者在“磨杖牵着母亲的手/歌唱洁白的民谣/一圈圈走着/朴实得掉渣的日子”就进行了诠释。不难理解,山村人的梦在外面,寻梦人的离开,让山村“石磨”形象凸显,时代的产物,让人品尝出酸涩味道,从而升华“磨道无语”的深刻内涵!(文/晓渡)

从麦田回来的父亲

文/刘坤

趟过麦垄,父亲怀里抱紧麦穗的清香

唯恐一松手就减了收成

一生亲近惯了泥土

父亲的身影一直贴着地面走

生活中的累有时是叠加的

靠天吃饭的庄稼人

注定要多经历一次磨难

昨夜一场暴风雨碾过,麦子匍匐一地

清晨,父亲的叹息也落了一地

这一望无垠的倒伏啊

怎么看都不是风景

天转晴了,傍晚父亲才往回走

夕阳把他的影子越拉越长

仿佛天地间的孤独和无奈

这一刻,全部连接起来

【诗歌鉴赏】诗作通过比拟的手法,刻画出“一生亲近惯了泥土”的父亲生活形象。作者巧妙地把“土地”在父亲生命中的位置不断抬高,那泥土在父亲的眼中汇聚了各种语言。诗作开头“趟过麦垄,父亲怀里抱紧麦穗的清香/唯恐一松手就减了收成”,十分形象生动地把土地上的地垄景象诗写得活灵活现,趣味无穷。诗作的第二段,把我们带进一个意象之中,把一个的“靠天吃饭的庄稼人”父亲形象凸显。诗作将诗意一层层递进,从父亲身上岁月的风霜,解读父亲的“磨难”,从而让读者在父亲身上读到另一本书。诗作善于运用一些寓意深远的事物,搭建情感浓郁的意象,让人从中捕捉出“父亲”的许多闪光点。(文/晓渡)

水乡之夏

文/菲馨春子

一场大方的雨,洗亮了黎明

过滤水鸟的歌声

红霞万朵,怒放

河面上的雾,隐退

绿色拔节有声

昨夜的余温,逐步升级

所有的脚板,踏着进行曲

一致向外

田野,渡口,蒙眬的远山——

鸡鸣,犬吠,清清亮亮

羊咩,牛哞,浑厚低沉

层次分明的声部

一尘不染的交响

【诗歌鉴赏】水乡之夏,让诗人们寻觅,从动静里听出来的歌声,从美景里看夏之景象。作者善于运用活泼的诗语,把勾勒出的意境赋予“动”的形象,从而把常态性的夏日场景,诗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例如:“一场大方的雨,洗亮了黎明”、“绿色拔节有声”、“所有的脚板,踏着进行曲”、“鸡鸣,犬吠,清清亮亮/羊咩,牛哞,浑厚低沉”等。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首先让自己的心境“动”了起来,从而盘活整首诗作的意境,展现“水乡之夏”的动静,牵出生动活泼的春景。整首诗写作手法奇特,令人眼界大开,我们可以循着诗写的意境,去一步步寻读、寻觅“水乡之夏”的美妙。(文/晓渡)

伏夏的村庄

文/鸣雁

正午,几棵高大的白杨

默默地举着鹊巢摇晃

空空荡荡的村庄

装着白花花的太阳

那么多的鸟,都不见了

老人与孩子们躲进了房

打开空调,关上门窗

丢下赤裸裸的村庄

几只蝉,藏在香樟树上

拼命地喊,嘶哑的声音

撞上滚烫,掉在狗的舌头上

村庄,像个禅定的高僧

静坐在寂寞的故乡

【诗歌鉴赏】伏夏时节,风和日丽,人间处处有美景。作者通过寄情于景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村庄的伏夏美丽图画。从远至近的诗写,为我们揭开了那些“村庄”里的人和物。不难看出,作者把一些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活写得惟妙惟肖,为读者解读出农村的“空空荡荡”生活景象,在这个热力奔放的季节,用浓浓的乡愁,让读者徜徉进曾经的故乡,寻觅那流逝的以往。在活泼的诗语中,作者通过一次次打开“村庄”的事物,“白杨”“鹊巢”“太阳”“鸟”“蝉”等丰富多彩的景象的诗写,引出村庄里面事物的描写。诗作结尾“村庄,像个禅定的高僧/静坐在寂寞的故乡”,意象活泼,在思维的跳跃下,引领读者的思想由远至近,从乡愁里寻觅出故乡具有特点景象的点点滴滴!(文/晓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