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净赚10亿,导演拼了半条命,这种成功能被复制吗?
3月5日上午,上映18天的《红海行动》票房迈过30亿大关,从当前的排片和上座率来看,电影还将走很远,最终有望达到36亿。
而按照39%的分账来算,票房达到36亿,归属出品方票房也将超过14亿。电影对外宣传制片成本5亿,沥干水分后算4亿,在宣发上博纳几乎没有什么投入,完全靠的是口碑发酵,所以最终《红海行动》有望赚得10亿净利润。

这样的成功来之不易,多数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画面很燃、战争场面很好看,并完全投入到剧情当中,而不会去想电影在创作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事实上,电影的画面呈现,是和剧组的辛勤付出成正比的,林超贤在圈内被誉为“魔鬼导演”,那么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

想端枪?先做完魔鬼训练
林超贤选演员,看颜值更看实力,所谓“魔鬼导演”的称号,正来自于他多年来狂虐演员、激发演员潜能的做法。早在拍《激战》的时候,张家辉被他从一个白白胖胖的中年男子,硬生生练出了八块腹肌,拍完《激战》之后,张家辉表示这辈子再也不想健身。拍《破风》时,彭于晏做了大量的体能训练,电影拍完,几乎成了一名专业的赛车手。

而到了《红海行动》,林超贤变本加厉,在电影开机之前,让演员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体能训练。人体各项指标中,除了体重和肌肉外,体脂率是重要数值,正常男性的体脂率在15%到18%,正常女性要高一些,在25%到28%之间,高了就偏胖,低了就偏瘦。为了拍好《红海行动》,杜江通过训练将体脂率将至6.2%,唯一的女兵蒋璐霞则通过大量的锻炼将提至降到了9.4%,其实这已经是两个非常危险的数字了,能降到这样的水平,多数正常人都很难做到。

伙食差,张译自己种菜
《红海行动》多地取景,辗转摩洛哥、湛江和海南三亚,因为绝大多数战争戏都是在摩洛哥完成的,所以在摩洛哥呆的时间最长。电影于2017年2月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正式开机,四个半月之后才回国。摩洛哥当地食宿条件不好,青菜很少,偶尔能吃到蔬菜味道偏苦。演员每天拍戏就很辛苦,端着枪械、背着装备都是体力活,吃饭再吃不好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挑战。张译突发奇想,在天台自己种菜,遗憾的是,当时种菜并不成功,最后都蔫了。

拍摄艰苦,主创半数负伤
《红海行动》观众在看的时候心都提到嗓子眼,整个拍摄过程更是困难加险象环生。电影大场面很多,好在摩洛哥当地政府最大限度的给予配合,还帮忙联系了很多群演,最大阵仗的一场戏,共发动了近千名群演,其中有300名群演扮演死尸。这在人员召集和调度上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看过《湄公河行动》的话会发现,林超贤在场面调度和现场统筹等方面非常在行,而为了保持真实感,他也坚持不用特效,哪怕是无关紧要的死尸也要求真人来演。

另外,拍摄过程中主创很少有不受伤的,张译在拍摄时因为踩到了爆炸后的玻璃残渣,滑到后脚踝骨折,当时是用单价从片场抬走的,足见伤势严重;黄景瑜和尹昉有一场戏需要背着装备跑商一段陡坡,当地海拔超过2000米,演员们本身就有一定的高原反应,做这么剧烈的运动,两个人严重呕吐,但是林超贤完全没表示过关心和同情,只问“可以吗?可以的话再来一条。”不愧魔鬼导演的头衔。
不过林超贤不是没有人情味,只是他的心思都在创作上,在片场他更是身先士卒,一场跟拍坦克的戏,因为车速太快,一个急转弯翻车了,工作人员赶忙跑过去把林超贤从车底拉出来,命名已经受伤,还是高喊再来一条。而这次受伤也让他留下了后遗症,颈椎骨头移位,影响他的坐姿。

当然,伙食差、拍摄艰苦,几乎是电影创作的常态,就算不是林超贤,找到另外一个魔鬼导演应该也不是难事。但是就算克服了前面提及的种种困难和考验,还会有另外一部《红海行动》诞生吗?答案仍旧是否定的,《红海行动》除了林超贤和他带领的团队努力外,还少不了海政影视的支持。当年指挥也门撤侨行动的总顾问专门给林超贤讲述了撤侨行动的全过程,蛟龙突击队大队长王海峰亲自担任本片军事顾问,这才让电影看起来那么专业;在武器装备上,只要林超贤要的,提出要求后包括直升机、军舰都可以为他调配。
所以《红海行动》不是一个人的功劳,甚至不是一家影视公司就能完成得了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很难被复制,更难被超越。如果非要说超越的话,可能还是需要林超贤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