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为啥那么不靠谱?

有一些好玩的现象不知道你注意没有,比如球迷最爱骂裁判,绝大多数球迷认为绝大多数裁判傻、瞎、贪至少占其一;很多出租车司机都认为自己远比从政者睿智,像城市建设、交通治理这么简单的事他们咋就想不明白;每个网友都认为反腐的出路就摆在那,为什么就不去做?

其实,这些想法都是常识带给我们的幻觉,非常不靠谱,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多数常识都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而非通过调查统计所得。

比如我问你,来自农村和来自城市的士兵,哪个会更适应部队生活?大多数人会说肯定是农村的啊,因为农村条件比较艰苦,需要更多的体力劳动,所以农村士兵肯定更能适应部队。但有个社会学家调查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其实是城市士兵更适应部队生活,因为他们的城市生活背景,让他们更习惯拥挤、合作、命令、严格的衣着规定和社会礼仪。

其次,常识通常都是马后炮。

常识的误区在于,只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好多社会学专家们都是根据这些道理去预测未来,所以也经常闹出乌龙事件。比如说,1984年伯克利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研究。他调查284个专门预测政治经济趋势的职业政治学家、智囊和外交官,向他们提出各种预测问题,比如说戈尔巴乔夫有没有可能被政变搞下台,还要提供出现三种可能性的大致概率。这个研究做了二十年,一直等到当年预测的事情全部水落石出后才结束。到2003年,研究人员总结了这些专家给的答案,发现他们的总成绩非常低,还比不上直接抛硬币,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专家对自己专业领域的预测得分,居然比在自己专业外领域更差。

那么常识这么不靠谱,我们还要不要相信常识了呢?

其实,常识也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用数据和理性逻辑做依据。

比如,提起社交网络营销,很多人会想起格拉德维尔的畅销书《引爆流行》里面的一个观点,一件东西要想在人群中流行开来,需要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在其中推波助澜,这些关键人物是社交网络中的节点,是普罗大众中的意见领袖,所以扩大知名度的最好办法是找关键人物做广告。这个观点很符合我们的常识,很多人都认可这个说法。

但是,社交软件Twitter做过一个数据实验,发现流行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引爆的。他们跟踪分析了七千多万条信息,然后发现能形成爆款信息的,也就是转发超过几万次的,不过只有一两条,这比彩票中奖的概率还低。而且,名人引发爆款信息也是个随机事件,所以说一个东西突然流行开来,像什么畅销书、卖座电影很大程度上是碰运气,没什么幕后推手。怎么样,够反常识吧。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互相影响的社会。我们想起来去听一首歌,也许只不过因为朋友的推荐。我们想起来去看某个电影,也许只不过因为我们恰好在微博上看到了。仅此而已,和关键人物没什么关系。

总之呢,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人,都别用常识去理解复杂的世界,一个从常识出发得出的结论,用数据统计验证完了,才能判断是不是靠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