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情湖山展其材——罗积叶《江山图卷》的画里画外

  现时“画家”多如牛毛。卖掉几张画,或办了几次个人画展,就称“画家”,“自费”出了个小册子,或是电视上露了几分钟脸,就称“画家”,甚至只学过一二年画的人也称“画家”。殊不知一个合格的画家除了要有超常的艺术秉赋和熟练的艺术技巧之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以及深厚的生活积累,而且作为中国画画家,向来更强调画品与人品的统一,要求观点正确,志高行洁。
  虽说“合格”二字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但在画界,你有几斤几两,人们心目中是有一杆秤的。作为画人的我,深知获得“合格”二字不比攻博士研究生容易,下三五年功夫不成,十年八年寒窗不够,即使付出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到头来究竟能否达到合格标准,也难说。学无止境,艺海无涯,做个合格画家难矣!
  用这样的尺度衡量身边许多画友,能成大气候者可谓寥寥。而在寥若晨星的可造之才中,安徽中年画家罗积叶同志或可晚成有望。他是和县幼儿师范教师,通文史、善书艺、精画道、知识面广,为他今后的发展铺砌了宽厚的文化基础。因长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谦逊谨慎、安贫自乐的情操,谈吐出古入今颇有见地,没有时下一般中青年那种浮燥狂狷之气。虽然我几乎天天和中青画家打交道,在当今画界具有这种素质的人着实见得不多。这几年来,看到他不少作品画得都不错,艺术上相当成熟。这里,截取他的《江山图卷》其中三段,以飨读者。
  原作为一幅长约18公尺、高约20厘米的长卷,画在青灰色的纸上。在窄如带状的画面上妥贴地铺陈千山万水,难度要比立轴大得多。一般欣赏长卷是一边打开一边卷起,一段一段局部地看,当然也可全部摊开来看。长卷如同长篇小说或大型乐章,它分许多章节,段落,有高潮,有低潮,有重点,有过门,也有休止处,任意截取其中一节应当都很完美,每个小节均可独立成章。
  许多小节连接起来又组成大的段落,大段落之间的关系又当天衣无缝,其效果有如摇头拍摄的照片,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的重要特点,那就是它不象西洋绘画那样把“视点”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而是采取“移动透视”“不定点透视”或称“散点透视”的手法来处理构图,这种手法比“焦点透视”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所以历代不少画家都喜爱用这种长卷形式作画。
  这幅《江山图卷》显然受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的启发,取材、立意、布局它们多有相似之处,其间岗峦郁盘,伟峰峭立,溪泉回绕,断壁临江,飞瀑浅溪,杂树扶疏,长桥短亭,清江蒲草,平畴万倾,浮云蒸腾,阔野平林,近峤连地,远浦际天,草泽蹊径,沙鸟风帆,幽谷曲涧,浅汀平坡,长松怪石,竹篱茅舍,遥岑荒沚,丛山绵延,江渚清远,村夫逸士……把这许多复杂的内容构筑成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不得不佩服画家组织画面的能力。限于版面,我们仅截取其中《双瀑和韵》《危矶江流》和《野水疏林》三个段落。
  “双瀑”一节,淡笔钝笔勾写披麻皴山形,点出苔点,渲染山脚,后复罩花青,再使浓墨勾点一遍,加重层次,作进一步的充实与整理,笔墨不取工细,意似便已,画来十分轻松。山脊多留白,其上置林木,其背画远山,于疏密黑白对比中呈现不同形象和不同的层次,眉目清楚,互不混淆。
  两瀑布上段水口不一,下段一为近峦遮蔽,一为自然消逝,二者造型和流向均有差异,合乎形式美的规律,甚为得法。如若挑剔,若左侧瀑布再阔些大些,也许当更会理想些。
  “危矶”一节,山形取象平中求奇,颇为得势。石体有马牙皴和折带皴之意,下方的处理,或勾或斫或点,自在漫然着墨,应付裕如,然而石棱褶绉和草木蒙茸之状悉在纵横捭阖的挥写之中了。江面染灰,远山青黛,以烘托矶石。矶石、山路和屋顶略抹赭红,似有夕阳返照之感。其间松林和草木几乎全靠浓淡、大小、疏密不一的墨点点出,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甚富机趣,表现得也很成功。这部分若认真要求,紧靠崖壁的远山如不加墨点,水面略有些波纹,我想就无懈可击了。
  “野水”一节,乱石迭迭,杂木扶疏,苔草夹杂其间,在疏松轻快的整体之中不失松紧浓淡聚散等节奏,笔墨富有波澜,亦耐细审。

<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1994年7月第1版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合计84篇,每天一篇

王家勋 | 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序言

1、江山襄助 笔墨传情——钱松岩《群山万壑一城新》赏析

2、诗意酣畅的农家小景——林丰俗《家在江南黄叶村》品味

3、于凋零中寻美趣——赞李文信《枯藤老屋夕阳斜》

4、山水相济 形中见理——简析宋文治《匡庐飞瀑》的理法

5、造化入画 画夺造化——白雪石《漓江碧 桂山青》的处理

6、惟优是取 体大思精——魏紫熙《奇峰耸翠》管窥

7、一切都在美的形式之中——读张学成《江村归渔图》所得

8、新观点 新技巧 新体貌——在郭汉深《黎明》前遐思

9、平凡的画材 优美的画卷——浅论宋玉麟《皖山春色》的意匠

10、好画总是意味深长的——钱松岩《常熟田》的题外话

11、忠于生活 主宰生活 高于生活——读李可染《颐和园扇面殿》

12、气韵生动 浑然天成——在鞠伏强《岭南谷地》边闲话

13、浓郁酣沉 冶繁以简——邵声朗《霜林艳》的艺术特色

14、沉静飞动之笔 游目骋怀之景——陆俨少《山楼夕照》蠡见

15、铺锦列绣颂山河——话说杨启舆《武夷叠翠》的艺术手法

16、状物抒情 境界别开——钟立崑《山雨滂沱》创作探秘

17、淡极始知花更艳——赏洪惠镇《润物细无声》随想

18、浑厚粗矿 色墨交融——徐强《回嶂重岚》观后

19、淡泊心迹的折射——读严波《玉屏峰》感怀

20、不囿樊笼 自创体貌——徐希《巴札一角》随记

21、含英咀华 自成家法——黄秋园《秋山幽居图》纵横观

22、开拓性的思考与追求——刘国松《阴山》的启示

23、质朴的景 浓郁的情——朱欣《湖岸春野》的情趣

24、别开生面的山水风俗画——孙本长《河原嫁女》的创意

25、“造化神奇到笔端”——应野平《黄山雪霁》解读

27、巴山蜀水的赞歌——钟长生《峡江险航图》浅析

28、绻缱的乡情 独诣的笔墨——童中焘《山色溪声》赏美

29、情景与理趣交融——马波生《高原雨》觅趣

26、气慨豪迈 格调凝重——观张振学《大散关》有感

27、巴山蜀水的赞歌——钟长生《峡江险航图》浅析

28、绻缱的乡情 独诣的笔墨——童中焘《山色溪声》赏美

29、情景与理趣交融——马波生《高原雨》觅趣

30、浑厚灵秀 精益求精——卢星堂《长松流泉》索解

31、簪山带水的艺术再现——刍议孔仲起《清漓所见》的风采

32、以温润之笔描绘锦绣江山——姚耕云《烟江迭翠》析解

33、心系乡土 缘景写情——我画《碧潭涵秋》

34、讴歌生活美的画卷——赏张军《除夕图》

35、流畅的圆舞曲 精湛的抒情诗——读张仁芝《千叶林海》记

36、中西合璧 色线交织——徐刚《布鲁塞尔街景》简析

37、耐人寻味的情与景——鞠伏强《落叶寒鸦图》觅韵

38、静动两谐 虚实相宜——刘宇甲《栈道砬石》釆华

40、丘壑多变 绚烂纤丽——小谈鞠慧《万木流泉》的特色

41、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华士清《蜀中小镇》印象

42、漫将诗思入画图——陈玉圃《客中初夏诗意》的情致

43、自得其趣绘新篇——朱葵《里下河渔村》小析

44、围绕特定的旨趣表现——赏童中焘《石梁翠微》偶得

45、笔墨爽健 意绪洒然——张振堂《黄河放牧》之我见

吴国亭画作赏析

编后缀语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

  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