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唐波清/剃头匠八爷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唐波清
九十九岁的八爷过世了。半夜里,村长在电话中伤感地告知城里的田娃。
大学毕业以后,田娃,就在市里安了家立了业。田娃是村里人叫唤的乳名,田娃其实叫田中华,可村长还是觉得叫田娃顺口。田娃哭了,哭得很伤心。在田娃的心里,八爷就是他在村子里唯一的亲人,从小到大,八爷最喜欢田娃,八爷最疼爱田娃。
八爷,七里八村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这么称呼他。田娃这样叫,田娃的爹也这样叫。
据说,八爷不是本乡本土人。村里人传言,八爷是六十多岁才搬来这个村子里住下的;八爷以前杀过鬼子打过仗,每月还领着国家发放的生活费呢;八爷姓甚名谁没人知晓,有人猜测,八爷在家排行老八,也有人说,八爷当过八路军,不管是啥缘由,七里八村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叫八爷。
八爷是个剃头匠。八爷从六十多岁搬来这个村子,孤身一人,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八爷一直给七里八村的人剃头。八爷剃头从不收钱,他说国家给他发了钱,他不差钱。最初,关于剃头钱的事儿,村里人还客套地和八爷推来挡去;时间长了,村里人也就习惯了;时间长了,村里人也就觉得剃头不给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剃头匠就是理发师。八爷不喜欢村里人叫他“剃头匠”,这要在部队里都该管他叫“理发师”。每天简单地吃过早饭,八爷便挑着剃头匠的担子,有节奏地晃动手里的小铃铛,“叮叮当当”的响声回荡在各个村子里头的每一个角落,有铃声响起的地方,村里人就知道八爷来剃头了。
民间有个歇后语,叫做“剃头挑子一头热”。大概说的就是八爷的那副剃头的担子,八爷每到一户人家,就要重新摆弄一番。八爷的担子一头是一个箱子,这里面放满了剃头工具,譬如推子刮刀,梳子篦子,大剪小剪,披风围裙,脸盆毛巾,肥皂盒子,还有劈刀和磨刀的帆布带子;另一头是一只小火炉,火炉上坐着一只小水壶,长年累月,小水壶黑黑乎乎,脏脏兮兮。八爷的担子原本还配有一把靠背椅,村里人心疼八爷,村里人劝说八爷,家家户户都有靠背椅,这个十几斤重的东西就别挑了。八爷忙完这一家,挑起担子,吆喝一声,悠然地晃荡着迈向下一户。
田娃,从小就是八爷的跟屁虫,爷俩形影不离。田娃从小就爱八爷给他剃头,而且最爱剃光头。田娃最喜欢八爷一边剃头,一边聊故事。
八爷漫无边际地说,田娃张着耳朵地听
八爷炫耀他在部队学到的剃头本领。八爷说,剃头是一门真正的“顶上功夫”,剃头就是一个胆大心细的活儿,心里要定,眼睛要准,手上要稳。锋利无比的剃刀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头皮,若是刀子一钝,心里一慌,手上一抖,这就是典型的“钝刀子割肉”,破皮,出血,那是常有的事儿。田娃听着,心里就紧张,头皮就发麻。八爷说,田娃,别怕,爷爷手艺好。八爷先用热水将田娃的头清洗干净,再用棉布做的“脸帕”蒙住田娃的头,来回按摩,温润一番,然后熟稔地拿起剃刀,得心应手,上下游动,十来分钟,田娃那个亮亮堂堂、圆圆溜溜的光头就出现在镜子里。
抚摸着田娃的光头,八爷情不自禁地回忆起“翠姑”的往事。八爷说,当年打了一场硬仗,他的腿受了重伤,部队便将他暂时安置在这个村子里。那个时候,八爷就住在村东头的第一户人家。八爷刚满十九岁,这户人家有个女儿叫“翠姑”,那年十八岁,与八爷年龄相仿。日久生情,水灵又善良的“翠姑”,不知不觉地就黏糊上了刚长胡须的八爷。八爷说,部队有纪律,咱俩不能这样。“翠姑”的心很大很野,她说,咱不拖累你,等你的腿伤好利索了,就立马赶回部队。那些日子,村东头的那些稻草垛里,那些没有月亮只有狗叫的夜晚,八爷嫩嫩的胡须撩拨得“翠姑”浑身痒痒,“翠姑”的身子给了八爷。八爷的腿伤痊愈,八爷依依不舍地回了部队。“翠姑”的肚子隆了起来,“翠姑”无奈地给人当了“填房”,没过几个月的光景,“翠姑”就生下了一个男娃,可“翠姑”大出血,难产死了。
田娃,紧赶慢赶地回到了村子。八爷僵硬的身体已经放进了黑漆漆的棺木里。
田娃哭了,哭得很伤心。田娃想起八爷对他的好。当六十多岁的八爷搬进这个村子的第二年,田娃的爹娘双双被埋在了煤窑里。村里的小煤窑突然塌方,那一次,村里死了很多人。
从此,田娃就睡在了八爷的床上。八爷既当爷爷又当爹娘,一把屎来一把尿,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小田娃。小时候,田娃就跟着八爷挨家挨户地剃头。慢慢长大,八爷就供着田娃读书,田娃天生聪明,田娃是村子里考出去的头一个大学生。
八爷出殡的那天,七里八村的人全来了,远在外头打工、上班的人也回来了不少。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放声哭喊:好人啦。再也没人给咱剃头了……
田娃捧着八爷的遗像,披麻戴孝地走在最前头。
出殡的路上,村里有几个和田娃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好奇地问,田娃又不是八爷的子孙,田娃咋还给八爷披麻戴孝呢?
村里有几个年长的女人,神秘地小声地回着年轻人的话,当年的“翠姑”就是田娃的亲奶奶。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作者简介


唐波清,常德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雾朦胧》,小说《十年一梦》《土街》,小小说集《花痴》《两颗香椿树》《轮回》,日记《在北京的日子里》,论文集《国寿论剑》,通讯集《国寿传奇》,上架网络小说《我的那些女人》三部,主编出版杂文集《微美文辞典》四卷。在《小说选刊》等各种报刊和公众号上发表小小说300余篇。有《轮回》《还钱》《二叔和幺叔》《两棵香椿树》等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曾获“2017年度全国小小说十大新锐作家”和“世界华语2018年度微型小说十佳新锐作家”殊荣。小小说集《两棵香椿树》被评为“世界华语2018年度优秀微型小说集”。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