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该对你的知识进行管理了 | 读书笔记第1篇

前言:这是一篇读书笔记,我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导图概览,就是利用思维导图勾勒出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描述,语言最好是自己的语言,这样就达到了复述的效果。第二部分,我思故我在,点评谈不上,逼格还不够,就是抒发一些想法,这本书的哪些地方触动了我,触发了自身哪些经历的联想,这些触动点对我的行为有哪些帮助。第三部分是句子摘抄,把自己有感觉觉得今后可能用到到的句子摘录下来。


一、导图概览
二、我思故我在

就直接开门见山了,有几点感触,但就说感触较为深刻的吧,当然一定联系自身实际。

感触较深的是关于共享知识,学习知识与保存知识都不陌生,为什么要学习,我想随便拉一个人来说都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保存知识更加不应说了,现在那么多的管理软件,那么多云端笔记本,知识有那么海量,只要想去保存,借助借助工具也是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说对于分享知识我有触动呢,以往我的想法是这样,自己知道就够了,自己感觉自己有逼格就行了,好多东西是自己花了学习来的,干嘛要去分享,万一分享出去,别人超过自己怎么办,还有一种想法就是自己这点知识会不会太low了,在很多人眼中不是事儿!我想很多人与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那点知识那点技能总是藏着掖着。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关于共享知识的观点,我知道我的想法是错的。

共享本质上是他人知道你知道,你只有在别人的认可、肯定、检验中,才可能知道你这点知识有没有用,为什么很多人总感觉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逼格高,怎么领导看不到啊,还不如有些拍吗吹嘘的呢,这里一个原因就是你没有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别人你有别人可能没有的知识,你有没有让别人知道因为你所拥有的知识会变得不可或缺。很多时候别人是没有太多心思来了解你的,你只有懂的去分享自己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别人才会了解你的学识、性格、心态。这个过程就是让别人了解你,随后才会关注你,关注你之后,机会就多了,共享知识实际上也是一个建立个人品牌的过程。你很多不被人熟知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浮出水面。

所以,你常常觉得在单位里不得志,不是你还不够优秀,而是你还没有开始共享你的知识。当然前提你要货(要去学习),没货就不好玩了,倒不出来啊,还要把这些货分门别类放好(要去整理)。

西方一句谚语说得超赞:我宁愿让人们怀疑的我居心叵测,也不能说话暴露我的愚蠢。

那怎么去共享呢,接下里就加入自己的经验了,结合自身的职业(教师)特点了。

我想大概这几种途径吧,第一个是说,广泛地说,抓住上面给你开讲座的机会,一个讲座可能是几个ppt,但是也是凝结了学习,抓住学校开论坛的机会,积极发言,论坛中发言就是最好的参与。公开课来者不拒,我知道现在很多公开课是很磨人,把老师磨得精疲力竭,但是磨课过程你可以积累经验,展示的时候你可以向大家传达你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一个就是积极去帮助别人,别人来问你,把你懂的事情说清楚,有时候教是更好的学。

总而言之,在很多人面前讲的机会最好不要放过,在这个过程中分享你的知识,要有方法论的东西,也要有实操手册,最好再加点故事。

第二个,就是写。心中有数还不够还要落到纸上,分享出去,可以写教育教学日记,分享给家长看,可以积极参加市区论文课题评比,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文字化。可以开自己博客,公众号,把日常感想记录下来。但是有一点在这里必须强调,你去共享知识的时候,无论是说还是写,面对着什么对象,都要试图把一件事情用简明扼要、平实易懂语言表达出来,千万别装,加入很多生涩的词语,加入很多专业用语,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也说明自己掌握还不够透彻。这点我要深刻反省,以往写东西,总想加入一些新词,看上去标新立异,实际上就是半桶水晃荡。

共享的范围应该在哪里呢。这里有一个顺序,最好不要错乱了,最先应该在你的单位里分享,你的最大的尊严与安全感是你的单位给你的,单位给你发工资让你有饭吃有衣穿,单位给了你最大的实践与学习平台,那我做老师的就应该在自己学校里分享自己所学。然后是在你的专业领域里共享,就是更大的教师队伍里。最后才是社会领域。

三、句子摘录

1、人要靠自己,但靠自己不是依靠自己的体力,而是要靠自己的脑力,靠知识。

2、知道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后,你在个人知识的学习中就应该明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听课和读书,还需要去学习隐性知识,需要去通过谈话、观察等多种方式学习;同时,你应该主动促进你的知识从隐性向显性转化,只有你有意识地显性化你的知识,你才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才能赢得合作机会和新发展的平台。

3、知识与信息不同,知识除了要靠经验去消化汇集来的信息,还要去验证、思考,甚至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里,一个知识工作者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源于他掌握的知识数量,也不仅仅来源于他热爱学习的习惯,而在于他必须掌握从知识学习到知识保存、知识共享和传播、知识利用和创新的过程,如果没有对整个过程的掌握,这个人虽然在某一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是很难建立起相对于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竞争优势。

5、保存知识不是目的,保存的目的是为了在使用的时候能最快速和准确地查询到相关内容,所以笔者反对无目的、无限制地存储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知识需求,建立个人知识存储的分类命名规则,充分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协助自己对知识的保存和利用,让存储的知识真正对个人的学习、利用和创新产生价值.并提高个人知识管理过程的效率。

6、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并非是他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而是他能够确定自己的方向并持续地学习、使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7、你知道也要让别人“知道你知道”,只有让其他人知道你知道,你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只是你认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了解,你就无法跟人协作,无法取得别人的了解、理解和信任,你就会成为“怨妇”,所以你需要主动去做知识共享和传播的工作。

8、原来有竞争优势的知识会成为常识,这就要求每个人的学习应该是持续的。

9、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合和擅长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是提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如果你觉得做笔记没用那你就不用做笔记,只要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果你享受做笔记的过程或者只有边读、边听、边写才能找到感觉,那你就尊重自己的习惯;如果你愿意说你知道的知识,也许说的过程也就是你整理自己思路,将你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的过程,那你就多说吧!

10、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学习,做完事情后的总结、提炼、提升是最大和最好的学习机会,而且从工作中学习得到的经验要比读书的效率提高很多

11、要根据个人的需求去制定个人文件的分类,应该简单、方便。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在建立文件分类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而定。一个原则是分类的深度不宜超过三层,即文件夹一子文件夹一孙文件夹,通常说,如果超过三层,自己再次打开的概率就会低于10%

12、西方文化曾有这样的谚语:“我宁愿让人们怀疑我心怀叵测,也不能说话暴露我的愚蠢!”

13、人不得志的大部分原因是“你认为自己不错”而不是别人认为你不错,尤其是因为你没有主动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 为什么要主动共享你的知识?其本质在于通过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别人、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别人作出对你的判断:你是否是值得合作的人、是否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

14、共享知识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15、“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说出来或者写出关,证明你并没有全面地掌握或者掌握的深度不够”

16、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信任自己,最简单的方式是自己主动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共享出来,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并认可。

17、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共享对象,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在知识共享中不要故意炫耀和卖弄自己的知识,要尽量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去传递你的知识,尤其不要满口或者满篇都夹杂着外语和专业术语,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对于知识掌握不够深入的表现,同时也会引起大部分人的反感。

18、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的共享中,你在单位内部做的知识共享是你个人发展的基础。如果你从不在企业内部共享你的知识,而却整天热衷于去影响不相干的人,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你所在的单位才是你发展的本源,这里给你提供薪水让你养家糊口,这里给你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你只有在这里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19、《庄子·列御寇》中讲了一个故事"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就是著名的屠龙术的故事。这个叫朱评漫的人用三年时间,花费千金,学成了屠龙术,但很可惜「凭所用其巧”,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龙,谁也没见过龙。所以他学屠龙术还不如学习杀猪,因为会杀猪也算一种专业技能,起码可以找到一份工作。

20、创新学的大师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许多时候,创新的最大制约就是原来固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框架,我们考虑问题湘是在原来的圈子里面,因为无法突破出来也就无法创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