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巨变•《​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愿望已实现》撰稿 柴志武

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愿望已实现
——潜江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纪实
撰稿 柴志文

三千年的楚文化,八百里的洞庭湖。

坐落在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古为云梦泽的一角,经千年的江水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这里是“四湖”流域的源头,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资资源,温和的气候条件,为血吸虫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血吸虫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在我国流行久远,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西汉古尸中,发现了大量的血吸虫卵。由此可见,在2100多年前,四湖地区,荆州、潜江一带血吸虫病流行十分猖獗。

旧社会的潜江是一个水袋子,虫窝子,寡妇台,无人村,随处可见。据历史资料记载1938—1948年,十年间,因血吸虫病死亡的达38000人,消失了520个村庄,13000户人家。1954年淹大水,钉螺面积迅速蔓延,疫区扩大到33个区、镇、处,占行政区划的75%,钉螺面积19.6万亩,血吸虫病人13.9万人。

早在1955年,毛主席在杭州深入基层,了解当地农民生活情况,当地群众很多人患大肚子病,丧失了劳动力,生活十分悲惨。毛主席立刻召开中央会议,在会议上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各级党委要挂帅,要组织有关部门协作,人人动手,大搞群众运动,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1958年,毛主席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光辉诗篇《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为扫除血吸虫病危害的历史阴霾,潜江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血防工作,始终把血防当作“天大的事”来抓,带领疫区人民,开展了送瘟神的人民战争。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钉螺多,人大干,政策唤起人千万,男女老少一起上,大沟小沟把螺铲,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灭螺活动。潜江血防以消灭钉螺为主,累计查出钉螺面积43.3万亩,灭螺面积39.8万亩,治疗病人11万人,通过大规模群众性灭螺运动,到1979年,境内尚有钉螺面积3.2万亩,血吸虫病人3.8万人。潜江灭螺“按水系,分片块,先上游,后下游,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经验做法,被编入卫生部《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一书中。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病人多,水改旱,敢与老天对着干,责任田里搞轮作,劳动汗水丰收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种植模式,减少疫区群众接触疫水的机会。潜江血防以人畜化疗为主,通过全面化疗,疫情大大减轻,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54.13%和67.21%;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分别下降了83.3%和91.8%;潜江《围绕农业抓血防,送走瘟神奔小康》的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应用。

二十世纪,养虾多,人人上,人群化疗是良方,一村一策解难题,治病脱贫奔小康,对小龙虾养殖户高危人群实施全民化疗,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服不走。全市每年查螺5813万平方米,药物反复灭螺2133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116%和107%。加强对总干渠、百里长渠、东干渠、西荆河、兴隆河、万福河等重点流域联防灭螺工作。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湖北省钉螺分布环境数字化工作方案》要求,对全市308个疫区村,已建立较完整的钉螺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人群查病160095人次,血检64625人,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3%和108%,粪检数3537人,治疗及扩大化疗33835人次,晚血救治252人。

2008年潜江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降至5%以下,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降至5%以下,没有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

2013年潜江实行了第二步战略目标: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降至1%以下,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降至1%以下,没有发生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

2018年潜江实行了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近3年来没有发生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倒,近3年来没有发生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畜,潜江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如期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潜江血防工作之所以能够较快的消灭血吸虫病,取得显著的成绩,我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领导重视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康。潜江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中长期规划,按照省部联动工作方案,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年送瘟神”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在目标责任上,突出“三个到位”:一是领导责任到位。市政府每年都制定了《潜江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市长与各区、镇、处主要负责人签订《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组织整体推进,一镇一方,一村一策,攻坚行动,将任务落实到镇,落实到村,落实到组。强化行政领导责任,对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一票否决,实行责任追求。二是经费保障到位。市委市政府按照疫区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每年落实60万专项经费;按照人平5000元的配套标准,每年安排60万元晚血救治经费,对血防工作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抓紧灭螺,抓紧救治血吸虫病人。三是督办检查到位。市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专班,深入疫区进行督导检查,血防工作做到一事一结,确保指导有方,督办有力,工作有成效。

在工作措施上,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实行“三个同步”:一是人畜查治同步。全市以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大于1%的流行村,作为人畜查治工作的重点来抓。主动与畜牧部门密切配合,做到时间、方法、标准和结帐“四个统一”,做到领导、任务、人员、药品和经费 “五个到位”,确保人畜受检率和化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要求查病和化疗不落一村,不落一组,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二是淘汰病牛与农机配套同步。近几年来,市农机部门分别在运粮湖、白露湖、熊口、总口、后湖、高场等地淘汰病牛,建成6个“无牛区”, 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实行农业机械化。三是农村改厕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改厕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建改结合、整村推进的原则,以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大于1%的流行村为重点,做到建设一个,使用一个,发挥效益一个。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而且推进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二、预防为主

潜江血防,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急感防控上,注重“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药物灭螺,每年从3月份开始,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力量,旧沟坑塘彻底灭,阳性地带反复灭,易感地带重点灭,毗邻地带延伸灭,可疑环境仔细灭,灭螺不留隐患。

二是强化工程灭螺。血防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把血防与水利、农业、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相结合,开展了铲草灭螺,土埋灭螺,疏洗灭螺,养殖灭螺,硬化灭螺等,结合工程灭螺后,渠道钉螺密度大幅度降低。

三是强化健康教育。第一抓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血防工作从娃娃抓起,市卫健委与市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血防知识教育的通知》,要求疫区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了血防知识课,并将考试内容纳入中考内容,开创“无血吸虫病人的学校”,建立和落实急感预防责任制,发放告家长书,与学生签订了《暑期不接触疫水的协议书》。第二抓农村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为了让农村农民知晓血防知识,我市结合《潜江农业》科技小报,发放血防知识60万份。第三抓农村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对四民(船民、鸭民、渔民、移民)、四员(管水人员、管闸人员、捕鱼人员、防汛人员)等高危人群,登记造册,重点监督,及时对高危人群和耕牛进行预防性服药。第四抓新闻媒体宣传血防健康教育。在报纸和网络上,设立了血防专刊;在广播和电视上,开展了血防知识讲座。还通过乡村巡回放电影,播放血防知识;制作和编剧《疫区血防情》大型文艺演出,在疫区巡回演出。通过多种形势的健康教育,普及血防知识,增强疫区人民的防病意思,改变不健康行为,从而,降低血吸虫病感染率。

三、综合治理

血吸虫病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长期的防治工作实践,潜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血防工作必须实行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必须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群防群控;必须将任务分解到乡镇,指标细化到项目,责任落实到部门。

卫生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起草制定全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为全市的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防治策略的研究,开展业务培训,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应急处理。全市每年完成查螺3亿平方米,药物灭螺8200万平方米。完成查病96万人次,治疗及扩大化疗41万人次,免费救治1290名晚血病人。全市完成耕牛查病7万头,治病和扩大化疗5万头。

农业部门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大力推进以机代牛。按照省财政淘汰一头耕牛补助1200元的标准,2018年全市疫区耕牛全部淘汰。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1.5万套,小型农机5万套。在龙湾、张金、熊口、渔洋、老新和浩口等地开展养殖灭螺20万亩。共投资3000万元,建沼气池2.6万户,投资2000万元,农村改厕4万户。引导农民种植结构调整,开展水旱轮作,虾稻共生,家畜圈养。新建的新农村实行了生活沼气化,环境生态化,行走路硬化,照明电气化,粪便无害化。

水利部门坚持疫区优先治水,治水优先灭螺。全市共投资8000万元,新建、改建和扩建水厂18个,解决疫区5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水利部门还开展灌区改造水利血防工程,对全市1350多条沟渠进行了扩挖疏洗,改善了全市水利灌溉条件。近年来,完成了总干渠、东干渠水利血防工程,疫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城南河灌区水利工程,有效控制了钉螺的滋生环境。

国土部门在血吸虫病重点地区,开展兴地灭螺工程。全市完成土地整理项目24个,面积3.5亿平方米,总投资8.8亿元,填埋有螺坑塘104个,修桥梁467座,建涵闸6815个,建沉螺池9个,硬化沟渠900多公里。整理后的熊口、总口、后湖、周矶、白鹭湖和运粮湖区管理区,如今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涝能排、旱能灌”的高产稳产国家粮食基地。

林业部门在血防地区,采取“集体出让林地,个人买断林权,林水结合,共同发展”的林地流转新模式,开展兴林抑螺血防工程,达到了林业、农业、水利、血防四方共赢的效果,五年来完成建设抑螺防病林4万亩。

交通部门致力于改善疫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展通村公路建设,五年来在疫区修建公路600多公里。

还有市组织部、市宣传部、市编办、市法制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农管局、市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在血防整体推进、综合防治中,为加快推进消灭血吸虫病,做了大量工作,强有力的保障了消灭血吸虫病的工作顺利完成。

在总结血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血防工作的难点和特点,市血防办、市血防所、市血防专科医院致力于基础应用性的研究和攻关,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100多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市血防所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湖沼渠网型地区水旱轮作消灭钉螺的研究》,《健康教育促进重疫区人群化疗依从性的研究》,两项成果荣获世界卫生组织MOH/TDR科学奖;《结合农业开发防治湖沼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等4项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有10多项荣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对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影响的研究》等多个课题,科技水平居全省前列。在获得各种荣誉的面前,达到疫情传播阻断标准,消灭血吸虫病的背后,凝聚着广大血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如今,血吸虫病消灭了,毛主席的愿望我们实现了,抚今忆昔,感慨万千,我们怎能忘记,百年的峥嵘岁月,百年的艰苦奋斗,百年的初心不改,百年的今非昔比,百年的沧桑巨变,百年的成就辉煌。回想起血防工作的艰难历程,疫区人民倍加想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倍加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进潜江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住上了高楼大厦,门前安装了整齐的路灯,垃圾分类处理,人人有手机,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小汽车,公路四通八达,水泥路面修到农民的家门口。农村实现责任制后,老百姓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潜江人思想解放,敢闯敢干,在稻田周围挖小沟,养殖龙虾,虾稻共作,自繁自养,生态农业,粮食增产,龙虾增收,农民增效。潜江既是鱼米之乡,又是小龙虾之乡,小龙虾产业已形成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潜江龙虾”品牌价值每年251.8亿元,被誉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乡村产业振兴的样板。几千年的传统耕种农业已被现代化科学技术种田所代替,党的十九大会议后,农民又开始新的启航,一股围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实力潜江,法治潜江,文化潜江,美丽潜江,幸福潜江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潜江的天空更蓝了,一座生态、环保、文明、现代化的水乡园林城市,展示在世人面前。

往期回顾:文学原创·《蚊 子》作者 柴志武

作者简介:

柴志武,湖北潜江人,1962年出生,1980年参加工作,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副主任医师,曾任潜江市血防所副书记、副所长、专职纪检书记,潜江市二医院副院长,潜江市血防医院副院长,兼任省预防医学会会员、省改厕委员会会员、市血咨会副主任、市预防医学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爱读书,好诗词,喜书法,善交友,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近百篇,承担世界卫生组织课题《重疫区影响人群化疗依从性因素的调查研究》获省科技成果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课题《序贯实施土地整理和以机代牛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柴志武纪实作品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