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林
复习班的生活让我记忆犹新,学校那片小竹林更让我终生难以忘怀。
好多同学都进过复习班,特别是80年代到90年代高中毕业的同学,很多都进复习班进行过锤炼淬火,考不上的很多,考上的也很多。现在复习再考的学生好像少点了,因为成绩无论多菜,大学总归有上的,甚至成绩越差,拿到的通知书越多。除非为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奋战一年又一年,非要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方才罢休的,才肯进复习班进行复习。
80年高中毕业,我没有能考上大学,于是,顺理成章地回家种田放牛。但没有料到语文老师张老师跑到我家里去找我,从牛背上把我拉下来,非要我去复习。
我是怕读书的,主要是母亲对于读书的期望非常高,给予我的精神压力太大。再者我天生不喜欢读书,还是觉得放牛自由,坐在牛背上,看天上的飘来飘去的云彩,想着自己的心思。有时尽管干活累,但睡一夜,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因为放牛没有心烦,读书太劳神。
指望读书能当官发财,想在里面发现黄金屋,还能找到颜如玉,我总是心存疑惑,还不如想想扎着小辫子的女同学阿兰。到现在我还以为如此,精神无论再好,一看书就打瞌睡,睡又睡不着。
接到张老师的通知,在母亲的威逼下,只得硬着头皮去了复习班。
进复习班时,张老师对我说,你不要考理科了,改学文科吧,我说我喜欢物理,因为我对村里铜匠曹癞痢修锁感兴趣,也许以后有帮助。张老师说,你不选文科你就不要复习。母亲听说,立马骂起来:你这个不听话的孩子,老师的话不听,这还得了!一顿臭骂,我自无话可说,只得懵里懵懂地走进文科班。
那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们都去了理科班,以后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之被学文科,完全是因为被视为不成大料,只配学习文科。
进入文科,我没有历史地理教材,因为那时高考是大文大理,理科学生没有文科的课本,我只好去找刚刚毕业的文科同学。你一本,他一本,好不容易才凑足高中阶段的教材,因为一毕业,大家把书在离校时都扔了,或做了擦屁股纸了。
文科班加我只有6个人,于是大家就围在一张破旧的乒乓球桌子坐,那就算课桌了。4男2女,大家教材和作业本全部堆在中间。有时天热,也没有电风扇,更谈不上空调。实在热得吃不消,上地理课时,就去地理老师俞老师家里上。他泡一杯茶,坐在那里慢条斯理的讲,我们听,他不要我们记笔记。
历史老师朱老师经常不在家,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学校的校办工厂叫他去跑供销,因为他是下放户,城里人,门路广。他偶尔回来一次,在陪客户喝完酒之后,见缝插针,就醉醺醺地在他宿舍门口的树荫下,躺在椅子上讲历史故事给我们听,就算是历史课了。朱老师嗓门大,中气足,讲故事声情并茂,很吸引人,就像刘兰芳说书,比正经上课还让我们感兴趣,尤其酒后讲故事更精彩。他讲完故事,就倒头睡了,仰面在树下的躺椅上睡着了,还打着体育老师吹哨子一样的呼噜,
我们只得拿起书本到学校最南面角落的小竹林里,躺在那草地上,有一答没一答地翻翻书,然后相互将课后练习题采取你提我答,我问你答的方式,觉得有点记住了就翻过去了。有时为了一个不同意见鬼吵,反正老师不在,也没有标准答案,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以自己的为准。
这样,一天的学习就草草结束了。我们多数的学习时间就在这小竹林里度过,在互相提问、相互讲述、相互争论中获得一些文史知识。
而隔壁的理科同学,做题目,做试卷,忙得不亦乐乎。看到我们天天优哉游哉,很羡慕,也很鄙视。
我们还是快乐地在学校南面那片小竹林里,偶尔也在朱老师门口的树荫下和俞老师的家里,听故事、背历史事件和地理名词。因为原来是理科生,老师说,你们也不用上数学了,就在历史地理上多花点时间吧。我猜想老师可能怕我们打扰79届复习生的课程,反正我们80届就像弃儿,也不指望我们能考上。再者,理科转到文科,加之老师又没有时间在我们几个人身上花精力,也的确要花时间背诵文科内容。因此,小竹林也就成了我们6个人的独立天下,是背诵默记的最佳去处。
我们6个人看到老师不在,就在竹林里面海吹,讲古经、下棋,有时还练武,我们有事可以随时回家。那个小竹林是学习的地方,也是培养爱的地方。为了一个漂亮女生,另外两个男生还打了起来。庆幸的是,高考后,爱情并没有结出丰硕而浪漫的果实,就像这片竹子。
几年后,我大学毕业又回到母校工作,小竹林依然还在,但里面杂草丛生,已经不能进去,几乎荒废。直到九十年代搞职业教育:农科教,那片小竹林才被毁掉,成了一片实验田。
是的,那片小竹林真的寄托了我高中阶段的真诚情感,也许学校里的其它情景不记得,但那片小竹林一直没有忘记,特别是复习时的那段时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