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时代的到来,怎样根据脑神经科学的原理提升综合竞争力?

大语文时代的到来,怎样根据脑神经科学的原理来科学地、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


笔名:染色体


本文参考:《运用脑神经科学原理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张 于

仅摘抄文本中笔者赞成且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分析及分享,通俗易懂或者大白话内容则舍弃。


原文:

脑神经科学可以为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笔者试着从与阅读有着密切联系的脑神经科学出发,依据脑的发育特征与运行机制,寻找与之相匹配的阅读策略,从而尝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一定的阅读教学方法。

笔者分析:

人类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有其背后心理原因,那么心理因素是凭空而来、无迹可寻的吗?当然不是,大脑是人思维、心理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构造不同的大脑来支配的。那么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水平的高低,自然也是由大脑相关区域的发育情况决定的。狭义上,涉及阅读能力的脑区主要是左前脑和两颞记忆,左前脑负责知识理解、语言组织,左颞机械记忆负责知识的识记,右颞情景记忆负责知识的理解性记忆、联想记忆、深度记忆;广义上来说,阅读则涉及全脑,因为大脑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动的,需要配合得当、协调发展。

原文:

作家冰心先生

笔者分析:

人所有的认知都必定受到所处时代的限制,“先生”一词在当今多用来形容成年男性,而在早些年间,“先生”一词还可指代“老师”以及“有学识、备受尊敬的人”。当初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便喜欢极了这个称呼,备受杨绛先生文字的陶冶,觉得只有那个时代的某些作家才配得上如此尊称,今在本文中看到了“冰心先生”,也抒此感慨。

原文:

麦克莱恩的“三重脑”。即脑的结构由“脑干”“大脑皮质”“边缘系统”构成。在“边缘系统”中有一个主要的部分就是“海马”,这个部分与“记忆”“情绪”密切相关。科学家发现,外界信息被

带入大脑边缘区域后,先进入海马体,再送到大脑皮质中的前额叶(主要是思考、决策等高级功能发生的区域)中进行存储及加工,而这些区域中之前存储的内容会随之激活。

笔者分析:

此段“大脑接收及处理信息的模式”也印证了我的第一段原文分析,外界信息首先被海马体(记忆区域)识记再传输到前额叶(前脑,尤其左前脑)进行储存、加工,这一过程激活了整个学习过程、阅读理解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处理信息能力的高低也就是外在表现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那处理信息能力的高低由什么决定呢?稍后我们逐步详解。

原文:

依托大脑神经递质“多巴胺”,利用“好奇心”激发阅读欲望。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扫描,发现好奇心越强越容易下定决心,越容易让自身投入到问题中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越多,探索的结果也就越容易存留在记忆里。

笔者分析:

首先,充分肯定作者所说的好奇心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在我做脑象测评过程中,不难发现凡是右前脑强(主管好奇心、冒险力)的人总是喜欢追逐新鲜事物,并且不自觉对此探索甚至冒险。所以,从结果论角度来说,一个人右前脑强便有足够的好奇心,从而基于本能的驱使会带来一系列优秀的外在行动表现。

但是如果从起源论角度来说呢,好奇心是一切原动力的发端,那好奇心又来自于什么?归根结底,每个人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强弱与其右前脑的强弱息息相关,一个人只有右前脑强才会有充足的好奇心,有了充足的好奇心才会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价值感。总结来说,右前脑强的人,有冒险精神并以此为乐;反之,右前脑弱的人则从对事物没有足够的好奇心,没有探究的原动力,自然不会在追究事物本质上获得快乐,更有甚者如果你强迫他去创新、冒险、探索,他会因觉得困难、无从下手从而颓废、失落、抑郁。所以,如何从本质上训练好孩子的右前脑,然后让他自主学习、探索,才是重中之重。

原文:

如何激发好奇心呢? 1.“提问”会触发神经元连接,促使大脑寻找答案。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阅读课前、阅读课中、阅读课后设置“提问”环节。

笔者分析:

作者此番言论虽然简单,但是却恰恰说明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人类所有能力的习得都来自原训练,“提问”触发神经元连接,神经元连接越密集,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越稀疏,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弱。如果能在人类大脑处于发展关键期时进行得到的物理训练,那么神经网络得到迅速而密集的连接,构建了强而有力的右前脑,那么孩子的好奇心不言而喻,如此之后孩子便可由于本能的驱使自主探索和学习了。

原文:

利用脑信息“双通道”运输原理,通过“心 读”来促进学生“语音技能”与“整体语言”平衡发展。大脑收集信息后,要经过两条通道之一:一条是聚合通道,即形音转换步骤;另一条是提取通道,即由词汇加工到语义加工。也就是说语音与语言整体达到了平衡,大脑的两个通道同时工作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笔者分析:

此“双通道理论”简单来说:在两颞记忆做基础的前提下,一左前脑主动进行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二配合右后脑的情感理解和表达功能。这样,当涉及“阅读”这一行为模式时,是左前和右后两个脑区的配合联动,当某一脑区优势时可带动另一脑区协调发展;当两个脑区优势时,则处理“阅读”这一动作时是得心应手的;当两个脑区均弱势时,则需要加强训练。

原文:

用这个科学规律不妨这样尝试:让学生遵循“浏览+唇读+朗读”的训练过程,以期让多个特定脑区进行不断连接和协调,从而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

笔者分析:

“浏览+唇读+朗读”=“左前脑+右后脑+记忆”

原文:

依托脑结构终身优化的原理,利用丰富的环境促进脑适应研究发现,对学习和记忆起着关键

作用的海马区,一生都在产生新的神经元。在“联想学习”领域,“赫布定律”是一个很伟大的概念,该理论被总结为“当两个神经元持续定期的连接在一起,它们最终会永久的连接在一起。”

笔者分析:

从大脑发育规律来看,3岁开始各个脑区逐步进入敏感期,7岁大脑的重量与成人基本接近。这也便解释了老话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大脑是终身可塑的,只不过在可塑性高低上有显著差异罢了。笔者只是想提醒各位,对于人的一生而言7岁之前想要改变一些事情易如反掌,但是之后便要事倍功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