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人会“愁死”

文:王丽婷 聂传安
读的诗多了,慢慢就会品出味来。
而将这种味用文字表现出来,就是一篇具有独特阅读感受的诗歌赏评。
这类文章在孩子们的周记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形式不一,视角多变,让人常常眼前一亮。
今日且看一班王丽婷的一文,文章题目也很奇怪,叫作《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人会“愁死”》。

做现代文的阅读理解,什么“借景抒情”、“以动衬静”啥的,其实古代也有。(这个自然。因为这些都是古人玩掉下的)
但古代人的“情”,我觉得跟我们现代人的真不在同一个层次。(这是丽婷同学自己独特的感觉)
先说这“物”吧。“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我们都被困在了一个“局限”里:看树,看阳光。树叶摇起来,开心时就是树叶欢快地跳舞,难过时就是树叶在“哗啦啦”地嘲笑;阳光,开心起来就是温暖,悲伤就是“刺眼”……诸如此类,我看过太多了。(原来司空见惯的表述也让孩子们不屑啊)

接下来就是古人了。说到“波光粼粼”、“水波”、“水浪”,你会怎样抒情?美?柔?感叹人生?算了吧,还是看看人家古人的“高级”:(这两段先抑后扬,进行鲜明对比,突出古人的厉害)
西风吹老洞庭波。
重复一遍老聂那天的话:“在座的各位,你们谁敢用'老’字形容水面!”(这丫头用的是感叹而不是问号,语气太强了)
班里顿时鸦雀无声。(这说明孩子们能感觉到这个“老”字的厉害)
唐温如敢!水面的波纹,如脸上的皱纹,西风掠过,带来一阵苍老的风,把湖吹“老”了。(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解释了那句诗)

愁,刻骨铭心的愁!愁的把湖都“愁老了”。七个字,浓缩成一句精华。而现代文的愁,与它相比,就是“废话”太多,一大堆细节,各种心理、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这么一比,古诗的凝练传神就显出来了)
继续往下看。(这丫头从容不迫)
你愁的时候,夜晚可以是清冷的。(为了突出别人的厉害,这丫头总是先把不厉害的“你”拎出来当陪衬)
而唐温如的愁,则是“满船清梦压星河”!(依然是那首诗)

想象一下:夜晚,天水连在一起,而一船梦如一船愁,重重地压在水上,压向水底的银河!(解读的语言有力)
很多人看银河是牛郎织女!是美!而唐温如眼中的银河,则是承载着重重的满船愁!(对比强烈)
意境,于是就出来了。(我们完全可以想像丽婷的脑海里满是那浮在星河之上的一船清梦)
人家愁是看啥都愁,也难怪那么多古人会“愁死”了。(略带夸张,说明古人眼中的物全是心情的映照)

讲到唐诗七绝时,我补充了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此诗一经展示,真的是惊呆了众多小朋友们。大家都被其中的用词、造句、修辞、意境、情感所震撼,其心久久不能平复。
快速背下是基本操作,而一些孩子则沉醉于诗中并主动将感受用文字表现出来,丽婷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文章,我们看到这丫头对这首诗由衷的喜爱,并且能用传神而有表现力的文字将自己的发现展示给大家。
所以我们可以说,唐温如笔下的世界与情感已经深深印在这孩子心中。

我们两个班正在背唐诗。
其实我们不仅是在背诗,也是在体验古人的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从而让自己的世界更加丰富。
附: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