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昌2020年油画作品选(二)

.

.

.

 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王永昌延续之前的《后像》系列新近创作的一些作品恰如其名地与其说是风景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在消逝之后成为我们感觉中的残留物,不如说是一种在时间与记忆中的重新浮现。而这种浮现显得又似乎如此脆弱,像是强烈意志与转瞬即逝的客观存在之间撕扯、制衡与消弥后所诞生的一种如同气息般氤氲的形象,仿佛在可见与不可见间的某种界限、夹缝中树立起一个轻如纸片般的身影。其作品置于一个空间中,我们将更鲜明地发觉这些作品就像即将被消解于空间中的一种非常隐匿的书写,一种形似倒影于波光之中的“墨迹”,在此,风景是被重构的,其所根本指涉的“存在”亦是被重构的,从而建立起一种独立于现实的“理想秩序”,这种秩序正是以“隐现”交换或言说一种令我们精神眷恋的永恒存在,一种崇高的笼罩。
文/程小雨

《后像》系列

记忆   表面上看是经历被时间洗涤后的沉淀物,实则是被人格过滤后的感知,它与期许和邂逅一道弥补了现实混沌、贫乏和僵硬的缺憾。

残片  与规则的方圆画幅都是视觉甄选的范围,不同之处在于,残缺是未尽之处的不得已,而规则画幅之外却是故意回避,更有裁剪的嫌疑。
为了使残片合乎语言逻辑,并产生视觉上的舒适感,引入水墨留白、拓片断墨、影像残缺与篆章的“开门、留窗”的图式经验来磨合画面,完成形式自律。

留白   是言语未尽之处的沉默、强调过后的停顿,亦是观众眼睛休息和情感栖居的空间。


观者语录

让观看在物化世界与自然景观的关系里、在几何分割和偶然随意的画法中,难以区分实与虚、醒与梦、观念与隐匿的关系。而总是撕开多重表面的拼贴构造方式,提示当代绘画的意义:即使被精确描绘的景观,也始终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

文/王林

王永昌的作品阔静、淡雅,宛如品一盏幽幽的清茶,蕴藏着读不尽的芬芳,也渗透着道不尽的愁绪。

文/杨卫

从庭院深深的老情歌,到万物葳蕤的抒情曲,王永昌的吟咏显而易见的亮了、轻了、柔了。他放下了个人的执念,把一个西北人对南方冷峻的审视和观察,转化为了投身而入的温柔以待和释然。
文/冯国伟
走过戈壁,探过天山,一逢江南,方知庭院深深深几许。千秋岁,永丰柳,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白纸画卷,月华如练,笔尖的寂冷,化不开的离愁。
文/顾媛
一种情绪,不是大喜大悲,不是忧伤或快乐,而是始终弥漫在其中隐隐的不安感。这个不安是在追逐某种既确定又不确定的东西过程中的反复校正留下的痕迹,是在若即若离的状态下的接近和放手。
文/张相森

…… 倾听着难以言及的沉寂……
文/张国全

冷静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必然,是艺术家对画面的把握能力:以理性入手,又以反理性去实现,最后以理性收场。最精彩的是偶然,自由发挥的部分。永昌作品中最有趣的就是这个部分,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其作品中的偶然性发挥是根植于冷静的思考。这个以我与永昌多年的交往,对其人格认知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文/许章伟

温柔但又冷若冰霜,站在他的作品面前会有情不自禁的情绪波澜,会敏感甚至消极起来,被卷入漫漫灰色的混沌中丢了自己。
文/厉静

恰似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此处最清寒。
文/吕作用


--- END ---

70 油 画 公 社

70’s  Oil Painters’ Commune

70油画公社  成立于2015年12月,最初由陈光龙、李洪震、许章伟等人发起,旨在联合国内优秀艺术家打造70后油画家的代表群体,公社主张立足架上油画,秉承传统,崇尚创造。以艺术家个体为基础,以文化担当为理想,以艺术的“真、善、美”为价值观,以“绘画性和精神性”为学术核心,树立具有多元油画语言格局的团体形象。目前已吸收来自13个省市的30位优秀油画家社员,作品风格涉及观念写实、新现实主义、新表现主义、意象、抽象、综合材料等多种方向。

70后艺术家是尴尬和矛盾的一代,在中国特殊的艺术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们,艺术基因中既有传统艺术的理想和崇高,又有现代艺术的自由和真诚,更有当代艺术的批判与逆反,他们既不保守,也不极端、不拒绝、也不追随。背负着责任与操守,清醒而又痴迷的探索自我与艺术的真诚,这种不确定折射出艺术独立和自由的本质,这就是70油画公社。

自由、责任、独立、热情、清醒、理想……不确定!

联系我们:yhgs70@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