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龙泉窑香炉的特征和鉴别

北宋末,龙泉大窑区片瓷业已经非常成熟,上升为中心区,而金村一带则失去主流地位,逐渐边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大窑区片的制瓷材料优于金村,大窑能做出金村做不出来的好瓷。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大窑区片杉连窑生产的各式香炉。

北宋杉连窑香炉,与五代北宋早期金村窑淡青釉产品相比,釉层明显增厚,但与南宋中后期相比尚显单薄。此时的窑工已能成熟运用石灰碱釉,但大部分为单次上釉,没有象南宋中后期多次上釉肥厚滋润的质感,釉面感光通透明亮,颇有晶莹剔透的效果。

胎土淘洗水平明显提高,胎质较细腻,以香灰胎为主,大部分胎骨坚硬偏厚重。工艺较一致,炉子底部均削平,不上釉水,由泥圈垫烧,正烧者露胎处呈色朱红,过烧者发灰色,欠烧者则呈淡红色。

炉形制丰富多样,质朴典雅,尺寸小巧,大者口径12厘米左右,小者5~8厘米,立耳、兽足等装饰普遍,足多外撇,具体有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等种类。

八卦纹炉

小盘口,圆唇,口沿置方形立耳,筒形腹凸印八卦纹,下承三猴面蹄形足。这类八卦纹小炉数量最多,类似传世器仍能见到不少。至于八卦纹,一直流行于龙泉窑炉类制品,而此时对八卦纹的运用可能是最早的,这可能和当时道教的流行有关,为宗教渗透到审美理念之见证。

环耳炉

环耳炉有多个样式,大同小异,基本造型为唇口,敛颈,鼓腹,下承三兽足,颈部两侧贴饰环耳一对。有的口部斜敞,口唇较宽厚,有的口部稍内敛。这类环耳炉目前为止,未见其他窑遗址出现,且龙泉窑各式炉中除鼓钉炉通常贴有双环(辅首)外,很少见有环耳装饰,但鼓钉炉的双环一般细而浅,风格与此殊异。较为接近的代表性一例是遂宁金鱼井窖藏出土的“青釉鼎式炉”,其贴饰的捏制环耳或有一脉相承之处。

葱管高足鼎式炉

直口圆唇,置两立耳,上腹直,下腹弧收,下置三个直立的葱管高足。此炉形制第一次见,元明以后的葱管足炉造型有变化,已不及此。此式香炉的炉身样式与前述金鱼井窖藏“青釉鼎式炉”相类,足部却是两样,其整体造型与故宫旧藏之“哥瓷”三足鼎式炉有相似处。

黑胎弦纹奁式炉

口径约7厘米,高6厘米,圈足垫烧,三足鼎立,筒形壁饰弦纹,釉层较厚,釉色黑青,风格沉稳,质感较温润,开片纹,精致小巧,可见其时制瓷技术之成熟高超。而流行于南宋龙泉窑的弦纹奁式炉由此器可见端倪。

撇口三足炉

撇口圆唇,短束颈,扁鼓腹,下承三蹄形足。此炉形制隐约与南宋龙泉窑盛行之鬲式炉接近,但少出筋,亦无袋足。

香炉口部、足部标本

龙泉窑香炉种类多,数量大,但目前传世多为南宋以后的产品,南宋早期之前的香炉面貌则少有人去探究,杉树连窑生产的各式香炉为我们了解北宋龙泉窑香炉面貌提供了生动而珍贵的实物资料,很多造型少见,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或为后世某种炉式提供了母型参照,是我们掌握龙泉窑香炉发展演变轨迹不可缺少的一环。

更重要的是,上述这类虽不能代表北宋杉树连窑之整体面貌,但亦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北宋末龙泉大窑区片之杉连窑制瓷水准明显领先于其他诸窑口,尤其如石灰碱釉之运用,黑胎之尝试,均属超前工艺,此为相继生产(北官)薄胎黑胎瓷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相关推荐

  • 明代龙泉窑三足香炉

    ​明代龙泉窑三足香炉:造型规整,底足周正,胎体坚实,通体施青釉,釉面光洁,釉水肥厚匀净,青翠欲滴,温润如玉,充分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怀,适合交流,陈设,收藏. 器型如图,敞口,深腹,炉口直径12cm ...

  • “北宋龙泉窑瓷器”的特征

    考古资料表明,五代及北宋,龙泉窑的烧造工艺基本上因袭了越窑等窑口的技术和风格,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质量也一般,消费对象局限在当地,相当一部分产品还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诚如南宋叶寘<坦斋笔衡& ...

  • 浅谈:龙泉窑的特征与鉴别

    龙泉窑,宋代六大名窑之一,创始于三国两晋时期,于明朝末年逐渐衰败,是中国历史上生产瓷器时间最长的瓷窑体系. 龙泉窑因地处浙江龙泉而得名,属南方青瓷体系,融合南北方技术之长,其烧制的青瓷色清如玉,温雅可 ...

  • 辨假识真:南北宋时期龙泉窑的历史特征及鉴定方法!附细图鉴定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 ...

  • 龙泉窑历史特征与鉴别方法

    龙泉窑是中国瓷器历史名窑之一.它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 ...

  • 古瓷鉴定知识:宋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及真伪鉴别

            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 ...

  • 北宋龙泉窑青瓷:时代特征及鉴定要点

    考古资料表明,五代及北宋,龙泉窑的烧造工艺基本上因袭了越窑等窑口的技术和风格,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质量也一般,消费对象局限在当地,相当一部分产品还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诚如南宋叶寘<坦斋笔衡& ...

  •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 A.主要是粉青色(极浅的蓝绿色).天青,也有以月白.米黄.油灰.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色取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色之下.色青带粉红. B. ...

  •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

    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二.三世纪,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形成早期越窑青瓷体系.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据朱伯谦<龙泉窑青瓷>所述,龙泉及周围地区陆续发现的一批三 ...

  • 唐代白瓷的特征和鉴别要点

    唐 邢窑白釉壶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唐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邢窑白瓷按其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