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先生 散文 时事短文二篇
身土不二
春光灿烂除了踏青赏花,也是换季新装的季节。前日在单位对面的商场闲逛,遇到两个正在挑选春装的年轻人在对话。虽然擦肩而过不很清楚,但是大概听到谈话的内容是要选择国产品牌衣服。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词——身土不二。“身土不二”最早的出处是大乘经:“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读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
“身土不二”这个词最早在现代社会中使用,是我们的望海邻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倡导的一种全民做法,主要是广泛呼吁每一个国民都使用自己本国的产品。在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在地绝对不能干一些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或者是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这样“身土不二”这个词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流传开来。

今天谈及“身土不二”一词,是因为最近的“新疆棉花”事件。面对外国不怀好意的组织的恶意诋毁,外交部、商务部等也先后回应该事件,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有关新疆地区强迫劳动的指责完全是个别反华势力炮制的恶意谎言,目的是抹黑中国形象,破坏新疆安全稳定,阻遏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民意不可欺、不可违。”中国艺人们排队解除与这些企业的商业合作关系。在网上掀起了热议,网友普遍表示,中国市场虽大,但不欢迎任何恶意重伤者。
作为普通老百姓能做些什么呢?那天办公室里来人,一身的某国品牌,其实这样的人还是不在少数。又引起大家讨论这一时事话题。统一的观点是:钱是自己赚的,大家当然应该继续使用自己购买的衣服,但是以后也应该多使用自己国家品牌服饰。因为居里夫人也曾经说过,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在我们身边如果你仔细看一下人们的衣着,某国品牌的鞋子确实很多,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是时候有所改变了,虽然改变一种消费习惯可能有点让人感到费时费力。不过换个角度想想,选用国牌也一定会有很多乐趣。
要想让更多人了解并践行“身土不二”,确实可以学习善于“拿来主义”的邻国,采用“拿回主义”。看看邻邦韩国是如何做到“身土不二”的:他们对于本国国货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影视作品中,我们鲜少看到其中有外国品牌的存在,影视剧中的角色拿国产手机、开国产车、用国产护肤品、吃国产食物,甚至连喝咖啡都甚少去星巴克这类全球连锁的咖啡店,而是选择本土品牌。实际情况也是国货比较符合本国人民的使用习惯,诸如护肤品等的确性价比颇高而成为人们最佳购买选项。从市场层面来说,韩国产品的营销做得十分到位。产品定位精准,营销模式多元。例如,在国产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剧中人物使用的大多是苹果手机,而在针对年轻收视群体的韩国影视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韩国品牌最新款的衣服,手机、护肤品,为了推广产品,企业还会特意与编剧沟通,将自己的产品“软性植入”至剧本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他们对这些品牌产品的追捧和消费。此外,韩国政府对于国货也施行了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汽车行业。上世纪60年代,战后的韩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时,韩国为了扶植本国汽车企业,开始对进口汽车征收高昂的关税。由于国家大力宣传,加上韩国人本身的民族归属感,“身土不二”一词深深击中了韩国人的内心,变成了“国民现象”。

从追本溯源的角度看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中国人“土”字的观念可谓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从风土人情、安土重迁、土生土长、寸土必争、皇天后土等都可以看到类似身土不二的本土思想。最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是《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送别玄奘在杯酒中放入一捻土道:宁惜本国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宁恋本乡一捻土,不惜他国万两金”意思是说,要记得留恋家乡的一草一木,不要被国外的荣华富贵迷倒了。李世民说这话的意思,其实一个是告诫唐僧以取经大业为重,不要被纸醉金迷迷惑,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家乡的父老都盼着你成功、返乡。以前中国人出远门都会带一些家乡的泥土,有人水土不服就用土泡水给他喝。山西的炒琪是一种用土炒的豆子大小的馍,味道像饼干。山西人出门也都带这个说是健脾胃,可以预防治疗水土不服。家乡的滋味是一种对人故土敬意和怀恋。家乡菜,故乡的物,总让人放松亲近。吃家乡菜时的幸福满足;到青山绿草坡上奔跑一通,脚底连接地气的感觉真的踏实,江边湖堤岸看水波荡漾。对故土对大自然的亲近,都能体现身土不二的益处。我们在生活中能够使用本国产品、家乡特产亲近自然,天人合一大概也是幸福健康的根本。最适合的就在最亲近的环境中,这也是最古老的智慧。

打开手机选看春装,各个平台上的知名国产品牌都有少货和断码的情况,在稍微遗憾之后马上又觉得很欣慰,这种现象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感受到拳拳爱国之心。“中国人民的民意不可欺、不可违。”这句坚定自信的发言再次回响耳边……
后疫情时代
冬去春来,随着疫苗的普遍应用和天气的逐步变暖,全球疫情逐步消退。在网上出现了“后疫情时代”的名词。有人也提出应该算是“后疫情时期”。不管叫法如何,在过去疫情时侯给人们带来许多的灾难和困难终将过去。走出阴霾回望来处,从哲学上讲经常在宏观上回顾往日,是可以治愈时光流逝带来的负面效应。去年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多少影响着每个人。那位以著名格言“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而为众所周知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当你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下中观看事物时,原本分离的事物便会成为一个相对的整体。正如宇航航员在天空回望地球,会感受到无边的浩渺、恢弘、豁然开朗。在时间上整体回录也能让人心情平静,充满既往开来的希望。时光总是向每天升起又落下的太阳,或者是现在皎洁的月光,疫情过后看每一天是多么的平常又伟大!

后疫情时代大环境必然发生一些变化。新冠疫情结束,代表是疫苗正式商用和全球经贸往来的恢复。两个礼拜前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完成了第一次疫苗接种,从新闻播报中我们可以知道全国性的疫苗普及正在进行时,显现出后疫情时代的开端。国内变革表现在疫情对经济、教育、制度的影响,群众消费、健康、资讯观念的改变。通过疫情,反应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应对疫情的政策方针,使得政经问题矛盾的暴露凸显,这些问题不断演变消解的过程也是后疫情时代在宏观上的一种显现。传染病的全球联防联控治理将会搬上历史舞台,研究去中心化的生物安全信息网和防御生化武器再度提上日程。认识宏观变化,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
世界太大,我们总是忙碌在自己的小天地。每个人都时时刻刻体会着身边的生活。而生活总是充满希望,后疫情时代将是从冬藏到春生时代。岁月荏苒,时节不居。突然想到过去的一年有点像年末的节气和景象,寒冷的大地上一切都显得有些萧瑟,不过这样的萧瑟又一定在孕育着什么,大概可以用冬天的物候概括那就是——“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四季有唯美的景色是因为这样“天道之大”的顺序,冬藏是为春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之所以在此时有冬藏的感觉,不仅因为此时的天气,或者更多的是今年的疫情。在不知度过多少日子之后,很多人都会记起庚子年初的抗疫之战。这样的环境给了过去的一年“冬藏”的基调,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生活确实“藏”了起来。那些在家里上网课的日子,那些减少出行的日子,那些出门戴口罩的日子……我们都藏了起来,其实是尽量保护自己和身边的每个人。这样的类似“冬藏”的保护正是对“春生”的渴望,许许多多的希望在许许多多人火热的心中。“厚积薄发”是最符合冬藏的一个成语,在这个充满中国智慧和传统经验的词语中,预示着中国的后疫情时代是冬藏后的春生,一切都将蓄势待发、焕发勃勃生机,也鼓励着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积极向上。
春风已至,后疫情时代的再次激发了拳拳立德爱国之情。谈到德字《说文解字》上说:“德,升也。”立于地、起于心,刚直挺拔,凭势而上。德离不了爱国。革命家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这次举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庚子抗疫之年”,每一个中国人都做到居家抗疫,而那些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人民警察、志愿者、建设者等等都让那些感人的画面定格在时代的光荣榜上。也在孩子们彩色的画笔下熠熠生辉。记得身边有“白衣战士”子女在班级里被同学敬佩的目光包围。后疫情时代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种子在少年的心田发芽。
春花烂漫,后疫情时代的人们将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每个普通人更加重视个人的“健康素养”。即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包括三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多的萌发了对健康的进一步理解和渴求,这样加速了健康素养的提升,也突出系统性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就健康知识和理念来说,经历过疫情之后,大家对基本的健康常识还是心中有数的。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做好传染病的防治,一般人都会告诉你:“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疫情意外地帮助我们养成了很多好的生活习惯。在疫情中,通过各种新闻报道,我们知道了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在平时会主义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也就能很自然地坚持下去,很多人就是在疫情期间开启了自己的健康之旅,戒掉了不良习惯,这种现象可以用这个季节的春花烂漫来形容,是一种美好生活开端的象征。

后疫情时代悄然开启,它正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对于它的解读将是现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是后疫情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用积极的心理状况在疗愈中成长,以更加乐观、健康、科学的方式,迎接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作者简介:小陈先生,青年教育工作者。热爱本职工作,爱好读书,喜爱文学,坚持读书笔记和生活随笔,乐于尝试文学创作,特别是古诗词。长期关注协会群中的诗文,以及燕山诗文公众号。坚持以良好的读书习惯影响他人。坚持在读书中享受“乐在其中”的感觉。用实际行动践行“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读经典,读名著,读文质兼美的文字,读富有内涵的作品中怡情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