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七讲孔子的微自传
大家还在坚持学习吗?一定要持之以恒哦!如果想在每次更新后马上就听到,那么大家记得长按下方的二维码关注“语道文心”微信公众账号哦。劳烦大家多宣传,多转发。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可以看孔子的微型自传

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以至于后来根据这句话形成了各段年龄的主要特定称谓。

这可以算作孔子的微型自传了。 他说,自己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十有五的有是通假字,又。伟大的孔子十五岁才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立志做学问,早期可能比你都盲目,因为我们知道孔子的身世很可怜,三岁父亲去世,跟随母亲辗转到曲阜,生活贫困,到了十七岁母亲也去世了。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都可以立志于学,我们现在生活优渥却怨天尤人的人不汗颜吗?我们要立志,而且永远不嫌晚。不要随便否定自己,早早就掩埋了自己的一些优良品质,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早立志,立长志!
当然,孔子这里并不是讲立志的,因为这一则放在“为政”篇里,应该和为政有关系。先一起往下看。三十而立,就是说三十岁就定了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标准。四十岁对人生没有什么疑惑,不会随意摇摆。五十就达到思想上的新高度,了解一切的人事自然的规律,学问修养都很好。六十耳顺,是指无论什么话听到耳朵里都不受干扰,有自己的沉稳平静的判断。这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因为我们很轻易就能受到外界评论的干扰,好话听着高兴,坏话听着生气,煽动性的话听着激愤。所以达到“耳顺”非常不容易。到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才到了自由的境界。后面还有一句“不逾矩”,就是自由是有范围的,不能破坏基本规则和规律,。
孔子说这是自己的一生。有人会问,为什么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会放到“为政”篇里呢?
问得好。哈,我就当大家问了。孔子是在告诉为政者,你要有做人、做学问的人生经验,才可以治理好国家。如果一个从政者没有良好的自我修养和做人做事的方法,他是不会有所建树的。我们也可以大而化之,把这个问题从为政的主题引申出来,就是大到治理国家,小到组织一次歌咏比赛,都需要你自己有基本的素养和人生的经验。所以这是“根本”,如果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凭借一时之勇,那么重则丢盔弃甲大败而归,轻则磕磕绊绊信心受挫。
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讲在“为政”篇里,这种可贵思想被你学到了,那么世界又会多一抹亮色。

听一听宝利老师讲背得快!精神食粮,补气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