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卖30元一斤居然有人抢着买,超“难吃”的小果子凭啥火了?

最近,一种黄绿色的小果子居然火了。据媒体报道,这种黄绿色的小果子在一些大城市的街头不但很抢手,而且,其零售价格居然达到了30元/斤。

这种很抢手而且价格不菲的小果子就是——油柑 。

“油柑”,在有些地方叫做牛柑子或余柑子,是大戟科的一种落叶小乔木,其果实呈长椭圆形,肉质果,在成熟时呈赤黄色或淡黄色,可以生吃,但是,吃过这种果子的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小果子在直接生吃时酸涩无比,当属一种超“难吃”的果子。

不过,在吃过这种果子的人群中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小果子回味甘甜,非常爽口。

“油柑”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一带,后来,被发展到我国的南方部分地区进行种植,现如今,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均已经“安家落户”。

在古代,“油柑”被称为“庵摩勒”,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称:(庵摩勒)“久服轻身、延年长生”。后来,许多医学典籍中都把“庵摩勒”记载为一味中药材。后来,不但“庵摩勒”被人们改变了名字(“油柑”、余甘子等),而且,“庵摩勒”也被人们改变了使用用途(当水果吃、制作各种饮料)。

据研究发现,每百克“油柑”中含有维生素A8微克;含有核黄素 0.01毫克;含有烟酸0.52毫克;含有维生素C62毫克;含有胡萝卜素0.6微克;含有视黄醇 86.6微克;含有蛋白质 0.3克;含有脂肪 0.1克,另外,还含有钙、磷、镁、钾、钠、锰、铁、铜、锌、硒等微量元素,经常食用“油柑”能够在人体不长胖的情况下还非常有助于人体的健康。而正是因为此,超“难吃”的“油柑”居然火了。

据称,“油柑”的吃法有很多,在古代的时候,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利用“油柑”盐渍、泡酒和榨汁。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提到过“三勒浆”,而“三勒浆”就是由诃黎勒、毗黎勒和“庵摩勒”(油柑)酿造而成的。

到了现代,“油柑”有了许多“神仙”的吃法,一部分潮汕人不但喜欢在饭后来两颗“油柑”用于消食解腻,而且,他们还喜欢将“油柑”用糖、盐、南姜腌制后用来煲汤。利用这种方法煲汤不但能够中和掉肉类中的油腻腥味;而且,还能够为食材增加独特的甘甜果香。

福建人吃“油柑”采用的是“古法”。他们每到蝉鸣聒噪的盛夏,便会将“油柑”腌渍在晶莹剔透的糖水中,一颗颗“油柑”就像一颗颗绿宝石一样闪闪发亮,尝上一口,顿觉一股酸甜的滋味滑落肺腑,令人神清气爽。

据称,最新潮的吃法是这样的:先取400克“油柑”拍碎、去核,然后加入350毫升泡好的茉莉花茶,最后将“油柑”和茉莉花茶一起放入到榨汁机中榨汁、过滤并加入适量的糖浆调味,一杯“油柑茉莉花茶”就调好了。喝上这样一杯“油柑茉莉花茶”简直是酸甜可口,回味无穷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