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史迹建筑(13)
本篇目录:
*******************************************
631.济南万竹园
1917年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
632.五三惨案遗址
1928年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
633.牟平恤养院旧址
1933年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634.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
1941年 山东省沂南县
635.赵疃地雷战遗址
1942~1945年 山东省海阳市
636.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
1945年 山东省昌邑市
637.羊山战斗纪念地
1952年 山东省金乡县
638.兴隆庄火车站站舍旧址
1915年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
639.河南省博物馆旧址
1927年 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
640.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
1930年 河南省新县
****************************************
631.济南万竹园
万竹园,又名张家花园,曾是山东督军张怀芝的私家花园,坐落于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趵突泉公园西,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该园有3套院落,13个庭院,186间房屋,还有5桥4亭1花园及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前、东、西三院成品字形排列,是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济南四合院建筑特点糅合而成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因园中多竹而得名。元代,因园内筑有“胜概楼”,赵孟頫曾有诗描写其壮观,称“济南胜概天下少”。
因园内筑有“胜概楼”,赵孟頫曾有诗描写其壮观,称“济南胜概天下少”。明隆庆副四年(1570),礼部尚书殷士儋归隐于此修建“川上精舍”,并易名“通乐园”清康熙年间,济南诗人王苹在园内筑书室,名二十四泉草堂。现该园建筑为民国初年军阀张怀芝所修,故又名张家花园。1980年,市政府将其划归市园林局管理,对其进行了全面整修。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恢复和改建了西花园,并正式启用原名——万竹园,成为趵突泉公园的园中园。
1986年,设此园为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纪念馆,常年展出李苦禅画作。纪念馆共有14个展室,总建筑面积3752平方米。现展出李苦禅书画作品400余件,其中《松鹰图》、《红梅花怒放》等,为画家晚年佳作,另有楹联“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系画家绝笔之作。此外,纪念馆中还展有李苦禅先生生前收藏的部分古字画及其生平照片、书信稿等。同时,纪念馆不定期举办各种书画联展,是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馆会员之一。
该园有3套院落,13个庭院,186间房屋,还有5桥4亭1花园及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园内建筑玲拢雅致,古朴清幽,颇具“清、幽、静、雅”的隐士之风。曲廊环绕,院院层进,空间一环扣一环,庭园一层深一层,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景致。溪流、池泉与院落建筑动静相映,形成院院相通,流水潆洄之景观。楼、台、亭、阁,参差错落,结构紧凑,布局讲究。石栏、门墩、门楣、墙面等处,分别有石雕、木雕、砖雕,雕刻细腻逼真,为万竹园“三绝”。园内还植有木瓜、石榴、玉兰、修竹、翠柏、芭蕉等多种花木。
始建于元代,清末民初山东督军张怀芝邀集南北之能工巧匠,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济南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历经10年之久建成。万竹园主要建筑物都规则的排列在轴线上。若门户洞开,自南而北行成一条优美的透视线。院中空间环环相扣,建筑庭院层层递进。室内以隔扇、花隔墙、屏风划分,院内回廊逶迤,起到了联系与交通的作用。
院落之间多采用垂花门或异型门,门洞都能形成优美的框景,具有虚实对比的空间变化。关闭门户,各院自成一体。东院玉兰院最后一进有前后楼,为恒明楼。前楼是主人起居处,后楼是小姐闺房,也叫秀楼,仅有一座天桥与前楼相通。西院除各式客厅外,另有家祠、运动场、藏书楼等,院中建有六角水榭,为古时豪宅中独有,用于主人和宾客赏戏和听曲。园内简洁明快的明代木椅,雕龙画凤的清代桌、椅、床、案、凳,珍贵的清代九龙王爷椅、透雕书案、雕龙大厨、镶嵌玉石的雕龙大床
明清时期的细瓷花球瓶、八仙瓷缸、雕龙照壁以及清花瓷盆等,分别安置在海棠院、木瓜院和杏院等处。“三绝”艺术石雕、砖雕、木雕,雕刻的飞禽走兽、花木竹林、曲径通往后院。“知鱼亭”作为廊的起点,南端以临泉而筑的白云轩作为廊的终点。花园东侧为自然式溪流,溪西岸林木葱郁,风景幽邃。溪水自南而北潺潺流入,疏密相间的簇簇翠竹,自然起伏的草坪,,宛若置身于碧草如茵的大自然中。万竹院文化底蕴厚重,与济南名士名泉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院西为花园。花园西南隅有白云泉。泉涌成溪,溪上架桥,桥上设亭。溪岸巧石秀立,步移景迁。泉北有轩,名曰“白云”,面阔三间,坐北朝南,玻璃门窗,宽敞明亮,可于内品茶赏景。轩西连曲廊,廊端建小亭,亭内有池,水清见底。园内修竹千杆,花木扶疏,翠草如茵。花园虽小,但视野开阔,小中见大,给人以疏朗清新之感。
2019年10月7日,济南万竹园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2.五三惨案遗址
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第二次北伐进行期间,日本恐怕中国一旦统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是以竭力阻挠北伐之进行。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一九二八年,国民革命军于五月一日克复济南,日军遂于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蔡公时割去耳鼻,然后-杀,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并肆意焚掠-。此案中中国官民被焚杀死亡者,达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被俘者五千余人。2012年5月3日,山东济南鸣响警报纪念惨案84周年。
河东岸,竖一石碑,四棱锥体形,上刻“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九字,系仿照当年(1929年5月)山东省政府建于泰安岱庙的纪念碑原样制做。碑的南、北侧,桧柏簇拥,花廊相映。碑的东侧,为1995年9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新落成的“五三惨案”纪念碑。该纪念碑由卧碑和浮雕墙两部分组成,呈南北走向,高4.25米,长17米,黑色花岗石砌就。东侧为卧碑,南北东三面围以铁索护栏。碑体上刻当代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济南惨案遗址”六个大字。
卧碑的正中是凸起的巨型白色大理石台历,右页镌刻“五三惨案”发生的年月日期,左页镌刻《济南惨案纪略》,由武中奇书丹。台历左右两边,饰以汉白玉雕刻的花圈。碑西侧为浮雕墙,面西,上刻《国耻》浮雕。该浮雕采用汉画像石刻艺术技法,运用纪实、象征、寓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济南“五三惨案”的场景。两端雕刻的洪钟,上勒“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八字。
"五三"纪念园是为纪念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而建,在原五三街旧址、环城公园西景区内。纪念园东端为"五三"惨案纪念碑,建于1995年。纪念碑正面向东,呈台历状,右页镌"五三"惨案发生日期--"1928年5月3日",左页镌《济南惨案纪略》。台历两边饰以汉白玉石雕花圈。碑西背面利用地势落差建有高4.25米,长17米的浮雕墙。墙面用黑色花岗石砌成,墙上浮雕再现了"五三"惨案的场景。
墙西侧为一小型广场,广场中有一方锥形纪念碑,上刻"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系仿照1929年山东省政府于泰安岱庙前所建纪念碑制作的。在不远处的护城河西岸,建有"五三"惨案纪念亭。此亭原于1932年建在中山公园附近,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拆除,1998年于现址按原样重建。亭呈圆形,双顶重檐,由8根石柱承托。8根石柱为保存下来的原物,各柱均刻有槛联。亭额嵌"五月三日"石刻。此亭简朴庄重,壮观宏伟。
2019年10月7日,五三惨案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3.牟平恤养院旧址
牟平恤养院旧址位于山东烟台牟平城东楼路39号,是牟平红卍字会附设的永久性慈善机构,1930年春动议兴建,1933年春动工,冬初落成并举行落成典礼。牟平恤养院成立后,与牟平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互为表里,是仅次于烟台恤养院的世界红卍字会系统内附属的第二大慈善救济机构,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1951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了恤养院,更名为牟平教养院,继续慈善事业。1956年,牟平恤养院解散,院中孤儿并入烟台福利院。此后,牟平恤养院房屋一直由县房产部门管理,由政府安排使用。现整体建筑划归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管理使用。
恤养院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单体仿欧式风格,总体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左右对称的布局,其欧式带天井的庭园式结构,极具特点。其建筑设计巧妙,结构合理,装饰繁缛,庄重大方,做工精细,保存完整,在胶东现存的恤养院建筑中规模最大,堪称典范。全院座北朝南,呈“目”字形格局,分前、中、后三进院,有楼房、平房共计295间,占地面积7522平方米,建筑面积8181平方米。
牟平恤养院旧址原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4.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
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担负掩护任务的抗大一分校勇士们勇敢地阻击敌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战友们撤退赢得时间。抗大一分校五大队抢占有利地形,掩护大部队突围,他们以低劣装备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进攻,为大部队突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地保卫了山东省党政军机关,谱写了空前壮烈的历史篇章。几千人的突围队伍,沿着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杀开的血路,终于脱离险境。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二中队队长邱则民率部在大山顶阻击敌人。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二中队指导员程克率部在南北陡山阻击日军。
2019年10月7日,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5.赵疃地雷战遗址
赵疃地雷战遗址位于山东海阳市赵疃乡赵疃村。南濒黄海,东西北群山环绕,盆子山北麓是蜿蜒崎岖的山谷沟地,赵疃、文山后等村坐落在谷内。1940年2月,日军侵入海阳,在赵疃以东的孙家夼、夼里设据点。
赵疃民兵创造了10多种地雷和30多种埋雷方法,对日伪军展开了地雷战,从铁雷、石雷、拉雷、缮雷发展到飞行雷、马尾雷、防潮雷、子母连环雷、慢性自然雷等,从单一的沿路埋雷,发展到村内的地雷宴。1942年,赵疃民兵赵守福等在山枣埠、月牙桥、丁字街胡同、村内东西大街等雷区摆下地雷阵,先后炸死炸伤日伪军180多人,在抗日战争中,赵疃民兵与日伪军共作战500多次,炸(打)死、炸(打)伤日伪军600多人,俘敌20多人,荣获“特等模范爆炸村”称号。现存地雷战遗迹有山枣埠、月牙桥、村南丁字街、村北十字街等处,原貌尚存,墙壁上留有当年地雷炸痕。村中建有“赵疃地雷战陈列馆”。
1945年10月,许世友将军为赞扬海阳地雷战曾挥毫写下“英雄造地雷、雷乡出英雄”10个大字。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海阳地雷战为原型成功拍摄了电影《地雷战》,成为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自1966年毛里塔尼亚代表团首次来海阳观看地雷战遗址和地雷战军事表演后,至今已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慕名前来参观,并给予极高评价。地雷战精神传遍全国,震撼世界。
如今地雷战遗址正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的重点规划开发,海阳地雷战遗址将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开展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海阳地雷战纪念馆位于海阳城区,馆内陈列着英雄们的光荣事迹和埋雷作战方式三十多种,用详实的图片,真实的文物再现了当年英雄的伟大革命精神。二00五年十二月,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赵疃地雷战遗址早在1977年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6.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
“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位于昌邑市龙池镇北白塔村,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保卫“渤海走廊”而牺牲的昌邑独立营及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烈士而建。1945年2月奠基,同年7月竣工,占地15.8亩,坐北朝南,有正厅5间,东、西厢房各5间。院内有1946年4月树立的“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纪念碑”1座,碑阳题“浩气参天”,碑阴是391位烈士英名;祠堂正厅有木质雕花大神龛三座,内供烈士灵牌527个(后加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烈士136名)。整个祠堂采用传统风格,布局严谨,建筑精良,是民国时期祠庙建筑的代表,也是全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建成的奉祀中共抗日烈士的专祠。
院内碑亭内有1946年4月中共昌北县委、县政府、建国会、独立营共同树立“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纪念碑”1座,碑阳“浩气参天”为马骏题,背面是寿光、昌邑、潍县3县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抗日烈士英名录(319人)。整个祠堂采用传统建筑风格,布局严谨,建筑精良,其砖雕堪称一绝,是民国时期祠庙建筑的代表,也是我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建国前建成的抗日烈士专祠。
院内碑亭
2019年10月7日,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7.羊山战斗纪念地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12日,第2、第3纵队奉命从曹县、汶上集地区东进围歼位于羊山集之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六师主力。羊山地处金乡以北,为鲁西南战略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精锐之师整编第六十六师于7月8日到达羊山集,随即依托羊山有利地形、旧城古寨和日伪修筑遗留下的据点构筑工事,形成了坚固完备、火力密集的山地要塞。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第十三旅第三十八团,7月11日从羊山到谢集、章逢地区武装侦察。13日,被解放军第六旅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法包围。运动中激战3小时,全歼第三十八团,活捉团长郑文颐、副团长王楼训。7月13日夜我二纵、三纵将其围困于羊山集。立即投入战斗,激战通宵,由于地形不利、连降大雨、敌人装备精良,结果双方伤亡惨重,我军第一次总攻失利,拂晓前撤出羊山集,接着进行休整,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7月15日,大雨滂沱。夜晚,解放军第二纵队第八旅从东北角攻击“羊头”、第九旅从正南方向突击进攻;第二纵队第四旅从羊山西南攻击羊山集西大街、第五旅攻击“羊尾”,至16日拂晓,因受羊山制高点火力压制,被迫退回到原进攻阵地。7月17日,黄昏,解放军对羊山集发动猛烈攻击。按照陈再道的命令,第二纵队第五旅攻击“羊尾”得手后继续向东攻击;第四旅由羊山集西端向东攻击,而后沿西街向东发展;第三纵队两个团攻击“羊头”,四个团由东门向西攻击。战斗打响后,由于连日阴雨,遍地积水,双方在积水的战壕里激战。战斗异常激烈。经彻夜激战,解放军全部占领西关和羊山集东、西端部分民房及羊尾一些山头。
************************************
638.兴隆庄火车站站舍旧址
639.河南省博物馆旧址
640.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
为统一这三块根据地和三支红军的领导,使革命力量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进一步发展根据地,2月,中共中央决定划鄂豫皖边3省18县为特别区,成立鄂豫皖特委。3月18日,又向特委和三个师发出指示信,决定将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直属中央领导。4月,红一军在黄谷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下设政治部、参谋处、军需处和军医院,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一军一、二、三师,全军共2100余人,军部设在黄谷畈。红一军的建立,使三支红军部队实现了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正值蒋、冯、阎“中原大战”开始,红一军利用这一有利的客观形势,采取大举反击,向外发展,实施进攻作战的方针,驰骋于京汉线南段、皖西地区和淮河两岸,连战连捷,部队迅速壮大,根据地不断发展,到1930年10月,中央将鄂豫皖根据地列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
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保单位。2019年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2021-01-23 17:40:08)
-
(2021-01-22 12:38:51)
-
(2021-01-21 12:43:42)
-
(2021-01-19 08:30:35)
-
(2021-01-18 11:50:28)
-
(2021-01-15 20:13:25)
-
(2021-01-15 13:16:39)
-
(2021-01-15 00:38:46)
-
(2021-01-12 08:23:08)
-
(2021-01-11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