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鸟声归去(音乐美文)
相关推荐
-
雨润有根草,佛渡有缘人
如果说,文字是通往一个人心灵的原乡. 那么,音乐定是洗涤一个人灵魂的最佳道场. 在尘世行走,心难免会被世俗污染.那么此刻请停下脚步静下心,让浮躁的心沉静沐浴在音乐里,让音乐洗涤内心的杂质与污垢. 总在 ...
-
城记 | 鸟声如沸
作者手绘的鸟儿(下同) 有时候会以为自己是住在山里--如果在晨曦出现之前醒来,一屋的漆黑,耳边盈满的,是鸟声如沸. 第一次听说"鸟声如沸"这个词,是在和朋友聚会的餐桌上.朋友们久未 ...
-
一天比一天早
现在是早上的6点26分,大约是两个小时前我就醒了. 昨天我还跟果果说,妈妈最近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能睡懒觉了,不论多晚睡,第二天早上都会很早醒来,也不太会再睡得着. 四点多,南方的天还是黑漆漆的,到了五点 ...
-
亚坤夜读丨鸟声的世界(有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布谷鸟又叫了一夜.除了夜莺之外,布谷鸟最喜欢夜晚的时光.月圆之时,月光洒满大地,我忍不住夜里下楼,在月光里散步,香椿树叶间闪动的月光和布谷鸟的叫声,让夜晚格外迷人 ...
-
散文||春雨夜话
春雨夜话 明天周六,本想好好睡一觉,可谁知却一晚上没有睡着,你肯定会问为什么?其实也不为什么,就听窗外的雨声和鸟声了.春雨唰唰地下着,两只小鸟一应一答,低声叫着,它们好像怕吵醒熟睡的人们,小声说着话, ...
-
鸟声
鸟声 文/徐王冲 偶然的一次机会恰逢多年未见的朋友,言语中他告诉我他特别想回到老家,住自己家盖的房子,每天叫醒他的是鸟声.瞬间,我的脑子里便出现"鸟声"一词,平时我总回乡下,只是觉 ...
-
清晨闻鸟声
清晨在鸟声中醒来,天已大亮,看了下时间,才七点钟.最近太阳都起得比较早,窗外滇山云浓云幻,透着光亮.每次醒来听到鸟儿的叫声,甚是喜悦.还看到有只鸟儿栖息在张开的窗户上面,一跳一跃地叫着,声音欢快悦耳. ...
-
雪墨《鸟声渐远》
鸟声渐远 当我穿梭于稠人广布的街道,迈着或紧或慢的步子,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一个人容易怀旧,肯定是因为有一个美丽的怀旧理由.我的脑海中一直有一幅画面:在那童真时代,每天,鸟儿的议论声把我吵醒,然后我在 ...
-
一生何求(音乐美文)
命,不过是一呼一吸之间:人生,不过是一攥一松之间.人与人之间,不过是一份理解:缘与缘之间,不过是一种珍惜:对于错之间,不过是一个原谅. 一生何其短,弹指一瞬间,如过隙白驹.人生一场梦,梦里梦外做自己: ...
-
【音乐美文】秋雨无痕,太美了!
秋雨,太美了 雨,静静飘洒,潮了眼,湿了心. 伤感的是渐去的岁月,永恒的是生命,是整个世界! 雨,是一种心语,是一种倾诉,更是一种情怀. 雨...... 只为有心的人飘洒,只为用心的人释然. 雨是心语 ...
-
隔屏相望,天涯共梦(美文欣赏并失链音乐转编)
隔屏相望,天涯共梦作者:梦回丁香 编辑:明月文轩夜,在下线后荡漾而来,轻轻触发我的思念,轻敲键盘,把感知到的你,放在心间,放在思念里,一窗阑珊的念沿着一缕玫瑰香落下,溅起回忆的水花,一襟思量漫过心湖 ...
-
美文 | 音乐神童是怎样炼成的
音乐神童是怎样炼成的 原文作者 / Jani Allan 作者是南非的记者.专栏作家 翻译 / 慕容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小时候的家里总有音乐:歌剧.钢 ...
-
美文 | 心灵中的圣诞音乐
心灵中的圣诞音乐 原文作者 / Jeff Gill 翻译 / 风筝歌谣 原载美国<纽瓦克文化>杂志12月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美文 | 美国流行歌曲不再,但它的圣诞音乐不能被打败
美国流行歌曲不再 但它的圣诞音乐不能被打败 原文作者 /Bobby Owsinsk 翻译 / 风筝歌谣 原载<福布斯>杂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爱乐人美文 | 古典音乐妙在相同之间的迥然不同
爱乐人美文 古典音乐妙在相同之间的迥然不同 撰文 / 黎谷 今夏去法国,在巴黎游人如织的蒙马特高地一家西餐馆外,一位民间大提琴手悠然地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曲,然后还拉出了一些其他大提琴名曲,比如< ...
-
梧闽美文:福泉山 古林寺的鸟声
相当一段时间,我一直归藏于一个地方,石码古林寺,龙海作协办公地址就在这里.从石码高坑政法委大楼,右行九弯三转,就是福泉山,建于明朝的古林寺不在山上,而在山坳中象金交椅的凹地,在我面前以及两侧的高地,弥 ...
-
阿斯汤加瑜伽的流动怎样展开?语言不好讲,不过语言的尽头有音乐
阿斯汤加瑜伽是一种流动着的瑜伽练习,经常有人问阿斯汤加瑜伽的vinyasa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可以说一大堆话,写一大堆文字:可是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流动中的瑜伽总是词不达意和苍白无力,但是如果你要是喜欢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