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德:《金瓶梅》借径《水浒传》的文化渊源
相关推荐
-
详看金瓶梅 | 第一回:第一回就死人了
作者 洞烛 序 "详看金瓶梅"发刊前言 已经连载结束的"精读红楼"系列,算是本刊首创的一次尝试. 承蒙读者诸君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反馈.本刊才能和众多作者一起坚持 ...
-
常明:姓潘的坏女人(《水浒璅语》之十六)
END <水浒>里有四位出轨的妇女,两位姓潘,一个是潘金莲,一个是潘巧云. 黄永玉绘潘金莲 同样是姓潘的坏女人,潘巧云的名字远远没有潘金莲响亮.但潘金莲和潘巧云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过去讲&l ...
-
潘金莲爱上西门庆,究竟是谁的错?任锁牢笼总是虚
题:潘金莲爱上西门庆,究竟是谁的错?任锁牢笼总是虚! 文/姜子说书 <金瓶梅>故事里,武大郎人丑钱少没本事,潘金莲嫁给武大郎之后,过的是缺衣少食.寄人篱下的日子,武大郎不但为人窝囊,缺乏主 ...
-
顶天立地的武松,为什么在《金瓶梅》中就变得那么窝囊呢?
<水浒传>里的武松,是个远近闻名的打虎英雄,也是个敢于抱打不平的好汉.他不苟且,不乱伦,行为端正,被作者称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可是,武松被"借" ...
-
金瓶梅里的武松,明显比水浒传里活的窝囊,这样的武松更符合现实
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闯九州. 水浒传里的武松,那叫一个快意恩仇. 为给大哥报仇雪恨,他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尽情挥洒英雄豪气. 可是到了金瓶梅里面,打虎英雄就没那么多英雄气概,被各方势力摆布得团 ...
-
潘金莲爱武松?这谁也顶不住啊…
⬆️点我 ⬆️ 01 最出名的女人 古代最出名的女人是谁? 既不是吕后.窦太后.武则天.慈禧这样的政治女强人: 也不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这样的四大美女: 更不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 ...
-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它们有什么关系?
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长篇巨著<金瓶梅>,是以<水浒传>中西门庆故事为基础生发敷衍而成的.尽管它是借宋人的名字和故事,来反映明代后期社会生活的面貌,但从创作的角度看 ...
-
针对“武松杀嫂”情节,《金瓶梅》和《水浒传》的处理有何不同?
<金瓶梅>和<水浒传>是完全不同的两部著作. <水浒传>谱写的是英雄的悲歌,赞颂的是忠君爱国的精神:<金瓶梅>则完全相反,记叙的是俗人生活的日常琐事,其 ...
-
张进德:论《金瓶梅》对戏曲的援用及其价值
据粗略统计,在<金瓶梅>一百回的篇幅里,涉及戏剧的就有三十三回,总数多达四十余次,这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颇为罕见. <金瓶梅>的作者为什么在小说创作中热衷此道?这些戏剧材料的援 ...
-
张彩丽 、张进德:略论《金瓶梅词话》中的元宵叙写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篇<明之人情小说(上)>中论述<金瓶梅>的成就时道: 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作者之于 ...
-
张进德:明清人解读《金瓶梅》
<金瓶梅>刚一问世,就惊动了当时的文坛,在士大夫中传阅抄写.先睹者们见仁见智,对这部旷世奇书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这个时期的评论虽然只是出现在文人们的笔记.书信以及有关序.跋中,但涉及的 ...
-
张进德:简论《金瓶梅》中的散曲
<金瓶梅词话>中全文移植及作者创作的散曲达到一百余首,多用于各色人物在各种场合的咏唱. 透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出,散曲艺术在明代已经渗透到了市民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 ...
-
第七回朱亮祖战败遭擒张士德絷归绝粒
却说徐达奉元璋命,率常遇春等往攻宁国,宁国城守甚坚,与常州不相上下,守将杨仲英.张文贵等,尚没有甚么能耐,惟有一将勇悍异常,姓名叫作朱亮祖.点笔不弱.亮祖六安人,称雄乡曲,号召民兵,元廷授为义兵元帅, ...
-
易经日历 5月12日 智慧启示:进德习教
先 看 易 经 日 历 再 来 制 定 计 划 善 用 易 经 带 给 你 的 智 慧 启 示 规 除 逆 境 轻 松 实 现 成 功 人 生 壹 玩索有得 今日卦象预示: [事功]:陷入重重艰难险阻 ...
-
北大医学博士张进生:失业18年沦为低保户,农家子弟仅靠努力人生难逆袭
人的一生就像在拉屎,有时候你已经很努力了可最终出来的只是一个屁.这句话看起来有点消极,但是却是冷冰冰的现实. 人生的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幸运就像一碗毒鸡汤,让你满血复活埋头苦干,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人 ...
-
健康之路2019年3月22日,张忠德,中医帮娃长得高,舒心小香囊
简单四招!中医帮娃长得高 一白遮百丑,一矮毁所有!所以大多数家长都会很在意孩子的身高发育.中医专家教您抓住这4点,帮助孩子轻松长高,方法简单实用! 张忠德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孩子生 ...
-
《少年进德录》第二十七章 达观
子沈子老矣,无田可耕,无园可锄,无屋可处.大率皆无耳,更愿于身无病,于心无念,于人无往还,于世无交涉,于妻儿无爱恋,则亦于死生无凝滞矣.天地万物,同归于无,岂不快哉? 可怜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