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穴】急救胸痹心绞痛远超硝酸甘油的一个穴位——鸠尾!

鸠尾

【毉问】我自己发现的心绞痛特效穴位

《针灸穴名解》:

穴在胸骨剑突下。肋骨分岐,如张两翼,剑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鸟之尾,而必喻以鸠鸟之尾者,以鸠鸟之尾常垂善蔽也。中医称剑突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故名本穴为“鸠尾”,指蔽骨象形而言也。
    先贤有云,凡穴在隐蔽处多禁针。愚曾见误刺此穴呃格不休者,即伤及膈肌也。又中医论病多言“气”,即言人体气化通行之路也。气化有伤,则传感失常,而为病矣。如误刺此穴而为病者,非仅伤及膈肌之质,若影响膈肌之气,致气不通畅,亦作格逆,或致呼气不利,吸气作痛者,亦常有之,术者当慎之。
    鸠为布谷鸟之别名,性喜聚居,故称多人施工为鸠工。本穴又名“尾翳”,似不洽当。愚意当以会阴穴为“尾翳”乃佳,以其近于尾骨也。会阴穴别名“屏翳”,亦不洽。当以本穴名之“屏翳”,以其近于巨阙,犹中庭之门称屏门也。屏或尾之误,以字形近也。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任脉之络穴

《针灸大成》主治

主息贲,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噫喘,喉鸣,胸满咳呕,喉痹咽肿,水浆不下,癫痫狂走,不择言语,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咳唾血,心惊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劳,短气少气。
又《灵枢经》云:膏之原,出于鸠尾。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在两歧骨下一寸。曰鸠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任脉之别。

《中国针灸学》

在前正中线上,胸剑结合部下一寸,仰卧,两臂上举取穴。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
仰卧位。从胸剑结合中点沿前正中线直下1横指处即为此穴。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鸠尾(募穴,膏之原穴)
【别名】尾翳,[骨曷]骬(《甲乙》)。
【位置】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
【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配伍举例】《千金方》痫,灸鸠尾骨及大椎各二壮。
《大成》食痫,鸠尾、中脘、少商。
《席弘赋》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刺灸法】斜向下刺0.5〜1寸;可灸。
【文献选摘】《素问·气府论》王注 人无蔽(通敝)骨者,从歧骨际下行同身寸之一寸,为鸠尾处也。
《甲乙》不可灸刺。
《外台》引甄权曰:宜针不宜灸。
《铜人》不可灸,灸即令人毕世少心力,此穴大难针,大好手可此穴下针,不然取气 多,不幸令人夭。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主编

鸠尾

【所属经脉】任脉。

【体表定位】在上腹部,剑胸结合下1寸,前正中线上。

【操作方法】向下斜刺0.3~0.6寸。

【临床主治】胸闷,心痛,心悸,胃痛,反胃,呕吐,噎膈,癫狂痫。

【进针层次】

1.皮肤:由第6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

3.白线:为两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纤维在腹前正中线交织而成。若针偏向两侧,可刺入腹直肌鞘和腹直肌。白线或腹直肌深面的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有剑突、膈、壁腹膜、腹膜腔、肝和胃。

【针刺意外与预防】若向下或两侧斜刺过深,针尖可越过剑突,通过腹直肌、壁腹膜而进入腹膜腔,可刺中肝或胃;若大幅度提插和捻转,可引起血液、胆汁或胃内容物等流入腹膜腔,剌激腹膜而引起腹壁紧张和压痛;若出血较多或不能止血时,后果更为严重。若向上斜刺过深,针尖可穿过膈进入胸腔,再进入纵隔,刺中心包和心脏,轻者仅有心前区的疼痛,重者可有胸闷、心慌、心悸,甚至休克、心包腔出血和心搏骤停。若向左上或右上斜刺过深,针可刺入两肺的内下角,造成气胸。

图来源于《腧穴解剖学》邵金水主编

任脉循行视频

视频录自于|3Dbod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