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家长要做到这3点,第2点尤其重要

4岁玲珑是家里的独生女,家里人对她也是有求必应,即使是她做错了事也就是稍微的说两句,从未对她说过一句重话。周末玲珑的姑姑带着小表妹到家里来做客,两个小朋友刚刚开始玩的很开心,不一会的功夫,两个小朋友都开始嚎啕大哭。经过了解,才知道因为玲珑没有把玩具分给小表妹,两个孩子也因此发生了不愉快,所以才开始大哭。

这时候,玲珑的爷爷奶奶就跟玲珑说:“玲珑,你长大了,你是个大孩子了,要懂得让着表妹,不能那么小气,知道了吗?”玲珑妈妈站在一旁没有出声,因为妈妈并不是完全赞同女儿爷爷奶奶的话。

孩子还小,大人教会孩子谦让是没有错的。但是,孩子是真的小气吗?其实并非如此,孩子不分享不是他们小气,而是因为他们的意识还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有非常强烈的物权意识,不允许其他人碰自己喜欢的东西。

“相互谦让”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父母都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并且告诉孩子会谦让会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认为孩子不谦让不分享就是小气的表现。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分享?

1、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有拥有权

我们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不要随意乱丢,不要随手乱放。所以孩子对于自己的东西是非常看重的,他们认为这件东西是自己的,他们是这件东西的主人,这件东西的拥有权在自己的手上,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不那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

2、有的东西是特别的,孩子不愿意分享

每一件东西对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它有着你不知道的深意。就像是这个礼物是你爸爸送给你的成人礼物,你不舍得用也不舍得给别人碰,因为它对你的意义非凡。孩子也是一样的,总会有某件东西对他来说是非凡的,他也不舍得分享给他人。

3、孩子理解不了什么是分享

研究证明三岁以下的孩子理解不了“分享”。

宝宝还小,你不能一步登天的告诉他什么是分享,并且要求他立即就学会分享并且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很难以实现的。分享需要父母慢慢的言传身教,他们也会慢慢的学会分享。

所谓分享就是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对孩子来说对分享这个词他们还是难以理解的,当孩子真的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小玩意时,家长应该耐心地告诉他该如何去做,不要强迫他去分享,因为这其中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危险。

家长要求孩子分享的坏处有哪些?

1、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

家长在孩子不愿分享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这个孩子不懂事,然后强行的替孩子做出决定,把孩子的东西分出去了。这时候孩子就会越来越孤僻,因为小朋友觉得一旦有其他小朋友喜欢自己的东西,家长就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这个时候他们的内心就会对其他小朋友产生抵触心理,不愿再去交朋友,变得越来越孤僻。

2、让孩子对”爱”产生误解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帖子:你觉得你的爸爸妈妈曾经做过什么事情把你伤得最重?有人是这样回答的,我的妈妈把我唯一一个最喜欢的芭比娃娃送给了其他小朋友,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已经不再相信她说她爱我的话了。爱是什么?爱是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没有尊重自己的孩子时,他可能就开始怀疑你对他的爱了。

3、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强迫的赠与拿还有什么意义呢?

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会给他带来莫大的压力。强迫孩子分享,他会变得不会拒绝他人,当他想要拒绝他人时,他会认为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并且会感到内疚自责。

《孔融让梨》的故事谁都听过,但是谦让不是无底线的退让,分享不是一味地牺牲,家长要教会孩子适当的分享,同时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内心,分享是要建立在双方都情愿的基础上的。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分享?

1、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

古龙说:快乐是件奇怪的东西,绝不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有时你分给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当你心甘情愿地做事情时,你当然也会是开心的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