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做大银行,不增长不行

银行业不同于制造业,没有“小而强”一说。制造业产品门类繁多,依托某些零部件或产品优势,企业就能在有限市场下形成“小而强”,成为一种普遍的产业现象。而银行服务的是大众风险产品,在局部区域市场的风险更大,缺少专门技术的垄断。因此,小与强很难挂上钩,小银行的风险相对大些,拥有相当的资产规模才是避险增效的基本前提与保障。

1.市场与行政都在驱动银行做大资产规模。

(1)“做大做强”是社会使命的含义,“做好做优”更体现市场的财务意义。两种经营方式是市场阶段性决定的,发展中市场崇尚前者,成熟市场定是后者,两者方式都有其必然性。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银行资产的增长不言而喻。社会赋予银行就是做大做强的目标,注入银行业不断扩张的原动力。

(2)国家更在乎银行发挥出社会职能,不做大不行。首要的是支持经济与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国民提供金融服务,之后才有资本盈利,位次不能颠倒。在这个前提下,不新增存款就无法新增贷款,政府、社会、市场、股东都不会允许银行在原地踏步。因此,扩张资产规模变得至关重要,否则所有的压力都随之而来。外部扩张规模的社会职能压力,必定传导成为内部管理的经营压力,形成各种管理的矛盾,使银行家必须关注增量,只能通过增量不断地去平衡各方的关系。

(3)规模代表经营实力与市场能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地位。一般而言,做好做优是做大的基础,而做强以做大为前提。“大”表现在存贷款多、客户多、影响力大、业务范围大等方面,基本经营要素强,背后一定是资本多、人才多、产品多、经营力强、业务收入多的基本经营实力。

国际银行业排序比较时,也是依据银行的资本金、总资产、市值、利润额等要素作为竞争力的排名,排序从来都是大银行的盛宴。这些都导向了中国银行业追逐规模的扩张,追求位次的提升,而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增长的土壤,二十几年来推动银行走出一条高速发展之路。

2.股东在驱动银行做大。

台上是银行家在经营,而股东、资本是总指挥,社会齐声合唱银行发展进行曲。这是经营的主旋律,经济环境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可能性,识时务者为俊杰,银行管理者得顺势而行。

(1)谁都感受得到银行高速发展的强势。从 2002-2016年的 14年间,银行业总资产从 23.7万亿元增长到 232万亿元,整整9.8倍。这种奇迹在全球绝无仅有。期间银行盈利强劲,成了最盈利的行业,能不吸引资本的眼球吗?人们企盼未来持续发展的愿景,国家对银行继续改革发展的任务,社会资本投资中小银行旺盛的动力,都丝毫没有减弱消退的迹象。银行不快发展行吗?

(2)在成长期,外延式增长的经营收获远比内涵式的效益高。谁增长快谁的经营就好,谁增长慢谁的日子难过,成为银行经营的基本特征。成长期不必过于强调内涵式增长,只需整合管理去辅助支撑外延式增长,使之相辅相成。哄不住发展的势头,绩效立马给你看脸色。

纵观当下,几乎所有银行在策划远景时,都企盼从上市增资,求资产扩张,求上市增值;几乎所有银行在规划未来时,都绕不开高速增长的经营蓝图,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这种现象成为中国式发展的基本特征。

(3)做大银行才有社会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机会。十几年来社会资本对投资中小银行趋之若鹜,银行家只是顺势而行,做大是众望所归,是普遍的市场现象。但必须指出,银行家最根本的职责是把控风险、做实经营,终究要回归“做好做优”的基础。

大有大的风险,当银行与经济充分合拍,那么经济周期性风险一定暴露在银行,导致银行明显的周期性风险。近四年来银行不良资产开始涌出,正是经济周期性下行析出的问题。风险要溢出,利润不能少,解决的办法唯有做更多增量去消化问题,经营在这样循环中。过度发展积聚的风险,最终要向高管问责,因而千万别忘记风控。

3.要学会经营性休息:调整结构,主动转向,发展中保护自己。

既然增长停不下来,那么银行家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增长之路,着力改善和调整,将银行引到理想的发展方向去。即要坚持有目标导向的增长,培育发挥优势的增长,调整结构的转型式增长,绝不搞大呼隆、齐步走的随波逐流,否则一旦经济挫折将全面被动崩溃。那些盲目不顾后果式的增长终究要遭受清算,勿忘记,这种追责式清算是痛苦的,在最近20年中至少有2-3次,日常天天记账,秋后总算账。

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银行业一片萧条,风险极为严重。从治理金融“三乱”到大银行上市,期间有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破产。据《2002年中国金融年鉴》资料披露:1997年到2001年间,人民银行对427家严重违法违规经营、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以及28588家农村基金会实施撤销、解散、关闭、破产等办法市场退出;通过重组购并、撤销等方式处置城市信用社766家;179家信托投资公司在整顿中撤销。大案有中农信、广国投、海发行等金融机构倒闭。这是市场对金融风险的总清算,那时人们谈银行色变,成为极其严酷的现实。这种风险幽灵总会周期性显灵,告诫你警惕。

(部分摘自新书《货币商人》点击可查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