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望的莺脰湖

《苏州日报》2021年07月20日 A12版

  蒋忠友

  在临写宋代米芾的行草长卷《吴江舟中诗卷》帖时,我从帖中诗句“傍观莺窦湖”知道,米芾乘舟的地点就在吴江平望镇的莺脰湖。临完此帖,第一个想法就是,非常想去看看此湖。于是一时兴起,乘兴出发,从苏州古城往南驱车近一个小时,就来到了米芾笔下的莺脰湖边。

  平望平望,一望皆平,因水得名,因湖闻名。全镇共有14个湖泊列入省级湖泊保护名录,被誉为平望母亲湖的莺脰湖就是其中之一。莺脰湖位于平望镇中心,形似莺的脖子,总面积达到了2.11平方公里。据记载,此湖是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自古以来莺脰湖景区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观赏。前些年来,在平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尤其是莺脰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明显不相协调。由此平望加大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莺脰湖综合整治工程为突破口,正在致力打造出一个碧波荡漾的人文美景,努力让平望“四水汇集”成为苏州“运河十景”之一。

  清风徐来,碧波不兴,漫步湖边,心情舒畅。眼前的莺脰湖敞开了宽大的胸襟,蓝天白云都融在了水中。平波台是湖中小岛,岛上民居粉墙黛瓦、绿树掩映,宛如仙境一般。京杭大运河与湖串联在一起,相依相偎,相携相生。不时有一队队船只穿行其间,运输繁忙,络绎不绝。滨湖生态公园为居民提供了理想的户外休闲活动场所,游人三三两两,一派快乐和温馨……人与湖和谐共美,塑造出了全镇人文生态的一大亮点。

  今天的莺脰湖与米芾笔下的湖,真是天壤之别了。《吴江舟中诗卷》这件书法杰作一开始就写道:“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此四句交代了乘舟时的具体实景,这次乘舟似乎一开始并不顺利,原因是“昨日”刮的是西北风,是顺风,但等到米芾乘舟的时候风向变了,变成东风了,是逆风。遇风而阻,逆风而行,必须增加人力,于是船工与临时雇来的工人因为价钱发生了矛盾,但最后还是用加工钱的办法解决问题,才有了船只“一曳如风车”般加速前行。米芾虽然用诗记录了这个不太愉快的过程,但并没有影响他写诗作书的心情。“傍观莺窦湖,渺渺无涯岸”,无涯渺渺的湖景对米芾更具吸引力。不仅如此,他还埋怨其朋友“万事须乘时,汝来一何晚”,不能早来与其一同分享美景,这也同样反映了米芾随心所适的诗意人生态度。

  让我有兴致来看此湖的一个原因是,关于米芾此帖尚有许多争论。有人说此帖是“神作”,美得如此疯狂;也有人称其为“丑书”,不端庄不漂亮。特别是它的写作背景及年代目前还未统一,尚有三种说法。曹宝麟在《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中认为是早期作品,与元丰四年(1081)在长沙所书《道林诗帖》的部分笔墨相似。台北故宫博物院何传馨认为此作既有唐人的特征,也有二王晋人的风格,属于米芾集古字的中年作品。以美国的方闻、石慢等为代表,他们都认为属米芾晚年之作,清古而从容。虽然米芾曾不止一次来过吴江,但在他的诗文和题跋中,仅有一次直接提到自己到吴江的具体日期。在《海岳题跋》的《跋殷令名帖》中有云:“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霅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五日,吴江舣舟垂虹亭。”元祐戊辰即1088年,如果说《吴江舟中诗卷》为戊辰所作,但其书迹与同年的《苕溪诗》(戊辰八月)和《蜀素帖》(戊辰九月)又迥异不同。按常理而言,一个人同一年的作品风格不应该会有如此巨大的悬殊,难道《吴江舟中诗卷》是米芾在风浪颠簸舟中的一件“游戏”之作?我想,不论是其何时之作,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这次莺脰湖之行给米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美丽而又多情的莺脰湖让米芾产生了情感上的高度共鸣,才能使他枯笔疏行、欹侧随意,为后人留下了如此具有强烈个性的艺术佳作。

  走在莺脰湖边上,抚古思今,心潮澎湃。据考,宋代平望有四景,至明清时镇志记有八景,此八景是平望绚烂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听镇上的人讲,几年前莺脰湖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在湖畔恢复宋明清八景,景点布置以平望老八景为基础,形成八个主要的景观节点,包括頔塘跃马、驿楼揽胜、平波夜月、殊胜晓钟、玄真钓矶、溪桥野店、桑磐渔舍和烂溪征帆,努力让这一沉寂久远的历史人文景观重现在我们眼前。今年平望又抢抓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机遇,突出“四河汇集”文化认同,依托莺脰湖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古运河、古桥、古街、古寺整体保护开发力度,重建古运河驳岸与纤道,展现旧时风貌,同时与时俱进,推进莺湖文化生态旅游,创造具有标志性的湖滨美景。

  回苏州的路上,心情依然如米芾帖中的莺脰湖水一样,不能平静。我期待“四河汇集”建成之时再来平望,再来莺脰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因为我们的人生,包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止于平望,更要抬头仰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