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小区、学校……普陀这些地方的名字背后还“藏”着英雄的故事!

人以地栖,地以人传。地名,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和寻根感怀。特别是那些记载着红色故事、渗透着红色基因的地名,更有着别样的魅力。今天为大家介绍子长路和英雄谢子长的故事。

子长路在上海市普陀区东北部,南起延长西路,北过新村路到头,以陕西省子长县命名,县城名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

红线标注为子长路

红色故事:追忆谢子长

谢子长:奋斗一生,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

走进子长县李家岔镇枣树坪村谢子长故居,从错落有致的几排窑洞能够看出谢家从前的人丁兴旺。

谢子长的侄孙女谢美林曾在采访中回忆说:“听我父亲讲,那时候,爷爷(谢子长大哥)将苦心经营的家业全部用来支持谢子长干革命,家中商铺都是地下党的联络点与交通站。红军时期,全家26人跟随谢子长参加了革命,17人入党,9人英勇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谢美林说,每年回子长县祭奠,一是向家中先烈告慰,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二是教育子女后代,永远不能忘记长辈的初心。“他是一个理想信念特别坚定、特别纯粹的人,生要为人民谋幸福,死时仍然内疚,觉得为人民做的事情太少了。”谈到谢子长的牺牲,谢美林几度哽咽,她说,谢子长奋斗一生,就是为了让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他的心中永远人民至上,这也是他的后人一直谨记的家训。无论在哪里工作,无论在做什么工作,这是他们不变的人生信条。

毛泽东曾三次为谢子长题词,并亲自撰写了碑文,这是对谢子长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肯定。在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关于他的生平只有短短数行:“谢子长,1897年1月19日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领导了清涧起义,1928年5月参加领导了渭华起义。历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总指挥、中国工农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陕北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1934年8月26日在清涧河口战役中负伤,1935年2月21日因伤势恶化不幸去世。”这些文字说完了谢子长30多年的人生,却道不尽他一生为民谋幸福的伟大胸怀。

“谢子长在西安上学时,就开始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思考怎样为国效劳,为老百姓谋利。”1918年,在西安省立一中上学的谢子长,放寒假回到家中,听父亲和哥哥说安定县的县长章尚武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后,第二天就来到安定县城,走街串巷,深入了解章尚武的罪行。在走访中,他了解到县长章尚武把他的哥哥委任为县府的粮草官,将粮草摊派给百姓,低价收入,高价支出,中饱私囊。老百姓交不起粮,便随意关进县大牢……类似这样贪赃枉法的事,比比皆是。听着这一桩桩血与泪的控诉,谢子长花了数天时间,把这些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事核实整理出来,上榆林府去控告县长章尚武。寒冬腊月,递上去的状纸没有回应,连闯几次知府衙门无果。无奈之下,谢子长找到了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先生,在社斌丞的帮助下,榆林道台终于受理了这个案子。通过谢子长义正言辞,历数章尚武的罪行,道台不得不革了章尚武的职。学子谢子长状告县长的事,一时传为佳话。谢子长说:学习文化知识,无非是为了报效祖国。相反,如果只知道埋头读书,不知道关心国家大事,不知道关心百姓疾苦,那学的知识再多,又有什么用!?

1924年春,谢子长在家乡安定县办起了民团。他秉公办事,利用民团这一合法组织专门惩办土豪劣绅,打击地方恶势力,为民声张正义,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陕北“谢青天”的称呼便在老百姓的口中传开了。而就此,谢子长走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之路。

1934年农历十一月的一天,谢子长负伤后在转移途中歇息在一户老乡家,这位姓薛的人家热情地给谢子长一行烧水喝。谢子长环视一周,发现老乡家炕上什么也没有,几个娃娃冻得缩成一团直发抖,临走时他把自己的被子留下,让他们过冬用。

老乡动情地说:“你伤这么重,这床被子我们怎么能要?”

谢子长的警卫员也说:“就这么一床被子给了老乡,你盖什么?”

“我有这件大皮袄就可以了。”

乡亲们得知谢子长受伤的消息后,纷纷带着肉、蛋、核桃、干枣来看望他,但谢子长却都拒绝了。“穷人家的东西来之不易,我不能要!”照顾谢子长养伤的侄儿媳妇白盛英说:“三大呀!凡是看你的人也不是外人。既然拿来了,多少是乡亲们的一片心意!我看你还不如吃了,早日把伤养好,带上红军消灭白军,给老百姓分土地、分粮食,也报答了乡亲们对你的关怀。”听到这话,谢子长严厉地说:“消灭白军,分地,分粮,是我们革命者应做的事。不能因做这些事,就要白吃乡亲们的东西。”

1935年2月,谢子长伤势恶化,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伤无好转的希望时,痛苦地对家里人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谢子长一生热爱人民,时刻想着人民,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他用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不变的为民之心,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他青天。”这幅挽联正是谢子长光辉一生的写照。

子长路的变迁

1953年兴建甘泉新村时辟建,以陕西省子长县名命名,先筑成章家巷以北路段,长421米,车行道宽6米,沥青表面处理路面。1985年拓宽,改为沥青混凝土。同时填浜向南伸筑至延长路。

上世纪50年代,子长路上的甘泉一村是第一批新建工人新村

之一,俗称“两万户”

上世纪80年代,子长路

1987年,子长小区建成,20多年获得全国文明住宅小区、上海市文明小区、上海市先进住宅管理小区、上海市十佳卫生里弄、上海市安静居住小区等荣誉

1996年,上海子长学校以陕北革命志士谢子长名字命名改制

(摄于2020年)

2020年,子长路,干净整洁的林荫道

资料:上海普陀档案

编辑:吴兴婷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普陀大街小巷、街道社区都扮靓一新!

普陀这里“藏”着被发掘出土的大型遗址

“留沪”教职工也能感受到过节温暖!

普陀的他们为你送福上门!

道德模范故事汇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