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件比赚钱还重要的事,很多人都忘记了

原创 书单君 书单 2020-11-16

这两年,“人生赢家”这四个字突然成了一个高频词语。

当一个人在经济上取得成就,甚至实现财务自由时,我们往往会戏称一句“人生赢家”。

但问题是,赚钱真的等同于人生赢家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金钱可以是基础,但绝不是全部。

人生赢家赢得到底是什么?

普通人在这条路上,是否有方法可循?

书单君今天和你分享的这本《行动迁跃》,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堪称“人生赢家行动指南”。

  •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行动迁跃》
  • 原价 68元,书单优惠价 39.9元

我与作者田林相识,以我的观察,他本人就是一位准“人生赢家”,并且善于思考事物的本质规律。

田林曾在多家知名企业担任高管,这本《行动迁跃》,是他将各种战略分析与管理工具,迁移到人生规划领域的结晶。

2020年,在中国本土作者的个人成长类图书中,这是非常值得读的一本。只要你照着书里的方法做,人生就会大不同。

什么是人生赢家?

什么是人生赢家?

每个人的标准可能有差异,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作为“未来”的结果,人生赢家是由无数个“现在”,积累而成的。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对当下和未来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这些所有事情,其实都能按照两个纬度来划分:

当下感受维度。

做一件事让人当下感到愉悦(比如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或者让人当下感到痛苦(比如挤地铁通勤)。

未来影响维度。

做一件事让人在未来感到爽快(比如锻炼身体),或者未来让人感到痛苦(比如抽烟)。

通过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所有事项分为四类,形成一张清晰的“人生行动坐标图”:

通过这张图,我们能够更好地审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比如,X先生的“人生行动坐标图”如下:

在A区域,有几类与工作、健康相关的活动,比如定期体检。B区域的事项空白。

C区域则非常丰富,阅读、运动、陪伴家人……这些都是当下能带来享受,且对未来有益的事情。

D区域的事情很少,偶尔熬夜聚会,会影响第二天的状态,但也不算太糟。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另一位朋友,小Y的人生行动坐标图:

在A区域,他正在为某个考试参加培训。由于生活不规律,身体不好,只能被迫锻炼,而且需要定期去看医生。

在B区域,他有法律纠纷,而且经常陷入夫妻冷暴力当中。C区域的事项空白。

D区域的事项很多,小Y喜欢抽烟喝酒,通宵蹦迪;因为在工作上小有权利,他会收受一些好处;此外,他还会去幽会情人……

这些活动在当下让他感觉极其爽快,但可以预见,未来一定会给他带来种种麻烦和痛苦。

我们并不需要认识X先生和小Y,只要看一下他们的“人生行动坐标图”,就能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的生活轨迹,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

对比上面两个例子后,我们就会发现,人生赢家不是赚到很多钱,而是那些能够避开B区域事项,转移A、D区域事项,不断丰富C区域的人。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是希望成为X先生那样的人,还是成为小Y那样的人呢?

 人生圆桌模型

当我们提到“人生赢家”这个词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财富,但只有金钱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张桌子,要想让这张桌子长久地站稳,除了财富之外,另外两条腿应该是什么呢?

一个几乎公认的答案认为,人生这张桌子最重要的三个支柱分别是:健康、财富和情感。

这也是丰富C区域的三个方向,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生恐怕都难以幸福。

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假设我们在健康、财富和情感三个方面都达到了理想状态。突然某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其中一方面将严重恶化,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哪个方面?

这个问题,作者问过很多朋友,大部分人思考后都回答“选择财富”。并且表示之前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一部分朋友选择最先牺牲情感,但通常他们在情感领域的状态不太理想)。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又略带讽刺意味的现象。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用于追求财富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另外两项——我们跟同事在一起的时间,可比家人多多了。

也就是说,在做加法的时候,人们似乎一直盯着财富这条腿,但是当我们开始做减法的时,才发现财富并非最重要。

拿感情这件事来说,很多人经常把自己单身的原因归咎为“没时间”——其实根本不是没时间,而是时间都给了工作。

而且,很多人会对下面这个事实无比吃惊:

学习很简单的知识,就可以帮助你有效改善与恋人或配偶之间的情感状态,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些知识的了解近乎空白。

人类的科技日新月异,但在如何处理婚姻与情感这个领域,我们的知识量似乎已经原地踏步了几百年,甚至还退步了。

这并不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没有进展,而是因为这些研究成果没有被充分运用到教育领域——从小到大,家人和老师会告诉我们“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但几乎没有人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用否定的语气跟恋人说话。

如果给我们的情感状态画一条曲线,很多人在恋爱或结婚前后,情感曲线达到顶峰,之后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下滑,甚至出现情感崩盘的结果。

正是因为现实的起点很低,所有大部分人只要稍加学习,就能大幅提升情感方面的状态。

在《行动迁跃》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情感升降模型

在横线的上方,了解、赞美、陪伴、成就这四种行为,能够帮助我们的情感状态不断上升。

而在横线下方的四种行为,批评、鄙视、辩解和冷漠,则会让我们与恋人的情感状况迅速恶化。

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将这四种行为称为“末日四骑士”,意思就是当这些行为出现的时候,末日就来临了,这是感情世界中的四个恶魔。

我们常常在无意中使用了这四种恶魔,并且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方法和工具来避开他们,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化批评/抱怨为“如果”。

以下几种批评/抱怨可能是情侣间经常发生的对话:

·批评:你总是乱扔衣服,从不帮我收拾,你知道我每天干家务有多辛苦吗?

·抱怨:我喜欢的事情你从来都不参加,你就不能多陪陪我,多尝试一些新活动吗?

当听到这样的话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辩解,甚至指责对方,比如,“我每天忙里忙外,难道就不辛苦吗?你关心过我吗”,一来二往就变成了斗争升级。

相反,我们去掉批评和抱怨的成分,换成用“如果”来表达诉求则温和得多。

关于乱扔衣服:如果你每次能把换下来的衣服放到卫生间,我的家务活就能轻松不少。

关于一起活动:如果这周末我们能一起参加一些新的体育活动,我会非常高兴的。

如此,即使对方不会立即答应,但至少能有效避免引发争吵。这就是通过温和地引导,改变对方某些行为习惯的方式。

拥抱“情感四天使”,远离“情感四恶魔”,这样,我们才能拥有高质量的情感关系。

心智发展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桌腿,人生模型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桌面。

桌面的大小,决定了生命这张桌子能够承受、容纳多少内容。而桌面这个关键变量,就是“心智发展”。

为了理解这个词,我们先来看两个故事。

有位医生曾遇到一个患有4型糖尿病的14岁女孩,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一般在中老年人群中才会出现。

医生觉得很奇怪,后来跟女孩的父母交流后才发现,小女孩喜欢喝果汁,父母为了满足女儿的喜好,家里常年放满果汁让她喝。

这种溺爱看似“为你好”,却让女儿早早患上了糖尿病。

书中还提到一位姓孔的企业家,有一次地震后,他带着物资去救灾,却发现一些灾民很难“伺候”。

比如,今天送给他们一个包装精美的碗装方便面,第二天给他们一包比较普通的方便面,对方就会不高兴,觉得“你看不起人”。

看到灾民的反应,孔先生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灾民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真的在帮他们吗?

类似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还有很多,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对此,孔先生后来总结的一句话让作者收益多年:

凡是不在心灵上帮助他人成长,而是一味给予物质的帮助,最终会害了他人。

那到底什么是心灵成长呢,这要从知识的不同层面说起。我们日常学习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数据信息层,比如,“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在网上浏览的,大部分都是这些信息。

第二层是技能方法层。比如,“如何合并企业的财务报表”,偏向操作的技能层面。

第三层才是心智认知层。涉及人的判断力、价值观,比如,如何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用电脑来做比喻,第一层就是数据文件,第二层是各种应用程序,而第三层,则是电脑的操作系统。

如果心智认知不升级,那很多事情都无法理解,就像电脑操作系统不升级,就识别不了新的文件。

关于如何提升心智认知,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

对事物本质的辨识力、对自我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控制力、对人生的目标感。

也就是说,心智成熟的人不容易被外界信息影响情绪,能够透过表面看透事物的本质,并且有清晰的目标。

拿救灾这件事来说,有人觉得“升米恩斗米仇”,好处给多了,人们反而不懂得感激。

然而,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应该给一碗饭,还是给十碗饭”,而在怎样提供“合理有效的帮助”。

前面那位孔先生一开始就是缺乏辨识力,没有理解“如何真正帮助他人”这个问题的本质,只停留在“给物资”的行为层面,反而引发了对方的不满。

但是,孔先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很好,没有因为灾民的嫌弃就大失所望,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真正的帮助他人”,而不是“自我感动”。

所以,他才会冷静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最终看透了帮助他人的本质——提升对方的认知水平。

随着心智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桌面都会越来越宽广,从而远离愤怒和焦虑,更好地享受生活。

“人生赢家”赢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不管你的起点高低,只要你做的事情让自己当下开心,将来回想起来也能微笑,就已经走在了人生赢家的路上。

毕竟,衡量幸福的标准,不是你活过的天数,而是你愿意记住的日子。

主笔 | 燕妮  编辑 | 黑羊
图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