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问题的第二重根:历史的研究(三)
相关推荐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昭军:文化史研究的三种取向
摘 要:"文化的社会史",即历史视角下的文化史,是把文化史作为与政治史.经济史并列的研究对象:该取向客观上把文化视作一个同质的整体,侧重于外在解释,长于对文化作历史的社会的分析,对 ...
-
吕振羽
简介 吕振羽,名典爱.字行仁.学名振羽,曾化名柳岗,笔名晨光.正于.曾与. 吕振羽出身世代农家,却怀"工业救国"志,1926年,从湖南大学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 ...
-
纪念丨何兆武:糟粕所存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5月28日,历史学.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
-
学林轶事|严以治学 笔耕不辍——历史学家蔡美彪的学术贡献与治学
蔡美彪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所研究员,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立传的历史学家.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国蒙古学奖"以及"全国离退休先 ...
-
历史学家朱维铮,为什么质疑经世致用以史为镜
历史学究竟有没有古为今用.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功能呢?"朱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 这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姚大力以<朱先生对'以史为镜'"的质疑>为题的一 ...
-
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新”在哪?
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新”在哪?
-
关于历史考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一辑)》序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 ...
-
思考问题的第一重根:范畴的研究(二)
原创: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一.范畴的研究 范畴的研究,简单地说,也就是研究定义的合理合法与否.换而言之,则是对其研究对象所规定的范畴,亦即学术研究所探讨的范畴是什么的问题,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某某问题某 ...
-
日本铁壶在西方文化:西方国家关于日本铁壶历史的研究
附有手把和壶嘴的煮水瓶(即所谓的铁壶),大约从170年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普遍流行于日本作为日常家用的器皿,也进入半正式的饮茶文化中.然而大多数的铁壶,虽然都是细心精工而制,但大多仅供于基础家庭日 ...
-
张新朋:内藤湖南与罗振玉第二次笔谈之研究
内容提要:1902年,内藤湖南第二次来华,在上海与老友罗振玉见面.此次二人的交流仍是以笔谈的形式进行.关于此次笔谈,内藤湖南所撰<游清杂信>有谈及,但仅是概略性的叙述,无笔谈原文.幸运的是 ...
-
湄潭: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力作《东方剑桥之子》正式出版
近日,湄潭县政协牵头编撰的<东方剑桥之子>一书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湄潭县继<永远的大学精神><画境诗心>之后又一部关于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的呕心力作. ...
-
中国著名纳西族历史学家方国瑜对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贡献
摘要:方国瑜先生在当代于中国民族史.西南历史地理.云南地方文献.纳西语言文化等领域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本文以<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为研究文本,探讨方国瑜先生对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贡献.方 ...
-
李四光的那篇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国 周期性的内部冲突战》转自网络
李四光全集(李四光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 2 主要观点下面这篇里面有一些. 李四光博士在一篇题为<中国周期性的内部冲突战>(载<中国科学与艺术杂志>,1931 年 ...
-
《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可以看作是侯灿先生西域历史考古研究的全面总结,是他个人的论文全集
我--侯灿先生调到师大历史系的第一受益人日期:2019年09月20日 16:42:50 作者:孟宪实侯先生调到师大历史系,我是第一受益人.这不是当时的认识,这是事后的总结.大学毕业后,我继续爱好中国思 ...
-
南阳历史地位研究
文以载道,史可鉴古今.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记录了中国上古至西汉历史上的万千风云,为世界留下了万世共享的历史文化遗产.南阳有幸被<史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