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最美的场景,也许就是父母在看书,儿女在学习

文:刘思琳妈妈


(注:本文昨日推出,但因疏忽而导致题目出现问题,故撤。今日重发,敬请谅解)

前天推出了东杭同学的文章,感慨那个远在异国学习的孩子的自觉与自律。

文后有十余条留言,其中一条格外醒目:

在此要狠狠表扬我家丫头!我说我起得早不用闹钟,省得把全家人都闹醒了,她非得自己调7点,怕我哪天睡过头没叫她。她每天准时起来,洗刷完背一通书才早餐。

这位留言者是思琳同学的妈妈,而思琳,则是我曾在一中实验支教时的初一学生,现读初三。

对,她和我现在的学生一样,都是宅在家里听着网课的初三学生。

网课已经快三周,不少孩子已有倦怠之色,所以昨天的文章正是要提醒孩子们在要紧的关头坚持,挺住,把自觉与自律时刻记在心中。

而思琳同学无意中成了我们的榜样。

昨天下午,收到思琳妈妈发来一篇文章,说是看了我的推文以及一些人的评论,于是有了感悟。

我很认真地读完文章,感慨文章精美之时,似乎也看出思琳优秀的原因。

经她的同意,将文章发之于下。她文章题目是《书,应该怎样读》。

常听人感叹: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以人之叹开头,说明文章是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

是的,确有那么一些人,读了十几二十年的书,拥有很高的学历,人生却过得很痛苦很迷茫;还有那么一些人,博览群书,天文地理,诗词歌赋,样样都沾;人前人后,谈古论今,夸夸其谈,但给人感觉却是肤浅而没有内涵,过得一点都不豁达通透。(反例)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这些人读书,大概仅仅是“读了”而已,并没有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原因)

“学了”、“读了”、“知道了”与“运用了”是完全不一回事的。就比如聂老师跟他的学生讲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界定的四句话,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学了,甚至有不少同学还背下来了。读过梁作家书的人大都也喜欢那四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还有意识地去记住它们。但有多少人会像东杭同学一样在一些日常的点滴中想起这些话并以此来影响自己的行为呢?大概很多人是学完读完该干嘛干嘛了,一样没落下一点没改变吧?只有当这些话再次出现在眼前,或再次被人提起,自己才会突然想起:“哦!这个我学过”,或“这个我知道”,仅此而已。(仅仅“读了”而不运用,不行。此段东杭之事为正例)

孔子老先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引用。道理论证)

在我看来,孔子说的“习”,就是指“运用”。学习复习的过程未必会使人愉快,甚至有时可能是辛苦的,但运用知识的过程却是令人愉悦和有力量的。比如在傍晚的湖边看到一群大雁飞过会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不是觉得很美很愉悦?学习懈怠时,想到海伦克服重重困难求学的样子,是不是更有动力去学习?在官场失意时,想起东坡先生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不是就没那么沮丧,更能超然物外、看淡得失?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想起史蒂芬·柯维关于“关注圈”和“影响圈”里的做法是不是就没那么焦虑?(思琳妈发一段文字专门给我普及“关注圈”与“影响圈”的含义:“关注圈”和“影响圈”,是美国思想家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重要观点。简单地说就是:世上的事于个人而言分为两种,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即影响圈和关注圈。智慧的人能够明确区分自己的两个圈,在影响圈内尽积极努力地改变可控的事,在关注圈内坦然接受不可控的事,不受其影响)

作家写出来的书、诗人写出来的诗和名人说出来的名言金句,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或某些人生经历中感悟提炼出来的,因他们有异于常人敏感的心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就把那些感悟表达出来了。他们写书写诗写金句的目的,我想不仅仅是为了出名,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和记住,更不是为了让人拿去炫耀自己知识有多渊博,更多的是想要对人们有所帮助,给人们以积极的影响和向前的力量。(包括梁晓声说的那四句话,他一定是希望更多的人能体悟并践行之)

所以,我们读书,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够在日常点滴中唤起曾经学到的知识,能够以读过的书结合自身深入地思考,把书中的知识、观点、精神内化,揉进自己的血肉里、思想里,然后让它引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点出中心论点。简而言之,似为“知行合一”)

这样读书,你还怕过不好这一生么?(回答第1段疑问,文章结构严谨)

读了这篇层层推进、结构严谨、针对性强、论证有力的非常标准的说理文章,我这位语文老师都在担心饭碗有一天被别人抢走!

惶恐之中我也看到:家长爱读书,于是孩子爱学习。这一切是多么的自然而然!

而教他们时就知,思琳家住龙门,每周奔波于惠州龙门之间,时时堵车,很是辛苦,但她的成绩一直非常出色。

于是母亲与孩子的精神就更加感人。

我常想:家可有百味,但不要少了书味;室可有万香,但不要少了书香。

家中最美的场景,也许就是父母在看书,儿女在学习……

(昨日已留言者欢迎继续留言。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