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虚老的快,引血归脾最实在

大家可能知道,人到了一定年纪,特别是女性,很容易出现面部皮肤颜色发暗,没有光泽,有时像蒙着一层不干净的黄气,即使使用了各种护肤品或美容产品,但也不能让皮肤的色泽回到如前。

《黄帝内经》指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可见,女人最先的衰老,是从阳明脉衰开始的,而阳明脉又是什么呢?此处指胃。

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相互依存,胃脉衰了,脾也自然虚了,脾又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如果脾虚了,气血的生化源泉干涸了,人自然就老得快了。
那么,该如何才能把青春的尾巴给揪住呢?当然要引血归脾。在古今众多方剂中,引血归脾的方剂以归脾丸为最。
归脾丸这个方子一开始并不叫做“归脾丸”,而是叫做“济生肾气丸”。
它的功效原先是用来补肾的。这个方子,先是南宋的医家严用和出的。他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我们现在药店里面卖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叫“济生肾气丸”,就是严用和出的方子。
严用和的方子最初是用来调理肾脏的,从名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药用的功效。但是,到了明代的时候,另一位中医大师薛立斋根据自己多年的用药经验,在济生肾气丸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多加了两味药材:当归和远志,使药方有了滋养脾脏的功效。就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归脾丸了。

方解

归脾丸由党参、炙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大枣组成。
首先,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上就是著名的补气的祖方四君子汤,然后,再加上补气的黄芪,乍一看,大家一定会觉得归脾丸是补气的方子,但在方剂学里面,归脾丸确实是补血的。
这要从气和血的关系谈起,中医认为,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的关系,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样,谁都离不开谁,它们俩是互生的,气生血,血生气,大家看到我们八卦图中的阴阳鱼了吧,气和血也是这么抱在一起的。
高明的中医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当他想补血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这个人的气是否不足,如果不足,单单补血那是不够的,因为血这化源不足,怎么补血都没有后劲。
方子叫“归脾丸”,意思很明确,是对着脾去的,可是里面还加入了龙眼肉、酸枣仁、当归等养血的药,尤其还有宁心安神的远志。
原来,这就是心脾同治的方法,高手出招就是如此。方子里面养血的药物其实都是奔着心经去的,龙眼肉,补脾养心,滋养气血。而远志、酸枣仁两味药,可以养心安神,这是这个方子最令我佩服的地方,就是此种病症,多是由消耗心神,导致心神失养而来,如果不能宁心,不能保持心中的安静,则会心神不断耗散,一味滋养是不起作用的。
而方子里面的木香,是为了防止滋补而引起的滞腻而设,所以名医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评论此方:“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因此,古人用此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当我们出现劳心太过,消耗心神太多,导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时候,可以服用此方。
再回到我们之前的话题,《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脾胃受伤虚弱,则血液无法化生,必然就会出现“面始焦,发始堕”等衰老的状况。如果需要改变这一现状,唯有心脾同治、气血并补必是首选,而归脾丸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