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7岁学剪纸,20岁成名,擅长剪戏曲人物,开立一代剪纸流派

蔚县剪纸能成为中国民间剪纸的一个重要流派,离不开剪纸艺人王老赏(1890—1951)的功劳。在世时,他和他的点色窗花就已经名闻百里,是当地公认的蔚县剪纸流派的领军人物。

王老赏,河北蔚县南张庄人。蔚县地处太行山、燕山和恒山交汇处,自古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交往之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沟通交流,使蔚县人养成了豪放直率的性格,也成就了蔚县富有特色的窗花文化。

清末民初,是中国民间剪纸的第二个高峰期,各地的剪纸普遍兴起,王老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受到陶冶。

蔚县剪纸从它创立到现在只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王老赏的艺术生涯就随着蔚县剪纸由草创走向成熟。生活在南张庄农村的他,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点染窗花,十二三岁学习刻制窗花,师从周瑶和贾常惠,得到真传真教,到二十岁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窗花艺人。

在四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王老赏创作了大量的窗花,但是体现他的艺术成就和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还是他的戏曲人物剪纸。

王老赏对于中国剪纸艺术最大的贡献和功绩在于将当地戏曲人物线稿转换成一种崭新的剪纸语言,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立的剪纸体系和色彩体系,并使两种体系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蔚县剪纸系统和新的剪纸种类。

就王老赏剪纸语言来说,分两类:一是刀法造型,二是色彩造型。刀法造型归纳起来一是线条,二是纹饰。线条是造型的基础,是体现剪纸特色的纹样,也是分色的依据。王老赏在传统的锯齿纹、月牙纹以及朵花、云纹、水纹、涡纹的基础上,在蔚县剪纸的纹样上又有自己的创造,如各种钮子眼纹、麦子眼纹、梅花瓣纹、莲花瓣纹、鱼鳞纹以及其他各种纹饰。刀法的技巧与染技相比,刀技的难度更大。

王老赏有句名言:“要看一个艺人的活儿好赖,一看他的刻刀也就知道个大概。”他制作了很多刻刀,其中最小的像一根大针。他自制的刻刀都很细小,种类虽不多,数目却很多,甚至包括一些异形刀,如针尖刀、螺旋刀等。尤其是王老赏的螺旋刀,其刀锋呈现自下而上的螺纹状,特点是刀子旋弯时出刀均匀,切纸时从上到下刀口齐整、流畅、不留刀痕。

王老赏无论用单刃刀,还是双刃刀,抑或是螺旋刀,走刀如行云流水,地蕴天成。这就需要操刀之中五指、手腕、小臂、大臂和眼力的系统动作,中枢系统的指挥,剪纸人的思维与力量的完善统一。由于刀具的改进,刻出的花纹更加精细。王老赏在阴阳刻、线条和块面的处理上,各时期有不同的手法。

画面主要部分采用阴刻,线条与块面协调合理,这是常态下的基本原则。王老赏的高明之处是不死守法则,不一成不变。像在武生与旦角的人物中,头与身体的阴阳比例又有细分,绝非千孔一面,有着很大的灵活性。以拉胡须为例,架子花脸与铜锤花脸的胡须又分阴阳两种刻法。

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构图饱满,特别是整幅剪纸的外轮廓处理,完整中又富变化,严谨中透出活泼、质朴。画面中的诸多因素经过他的重新构图安排,保留了舞台人物性格特征的“亮相”。他大胆进行取舍,使构图繁而不乱,既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又体现出剪纸色彩简洁明快、对比强烈和人物造型丰满的特征。

王老赏剪纸艺术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他的刀法造型语言上,也体现在他的色彩造型语言上。色彩造型是王老赏剪纸上的突出特点,蔚县以白酒或酒精溶品色点染剪纸,用色讲究鲜丽而不庸俗。王老赏剪纸的设色,用色不多,但变化无穷。他喜欢用暖色系列,色彩明艳。既要鲜亮抢眼,又要不惊不乍。正因为如此,他能把握色彩,巧妙调动冷暖各色,营造冷暖相配、和谐相处、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

王老赏剪纸的染色,艳丽中又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艳丽不躁、对比强烈、浓艳欲滴。在他的手中,晕染、点染、平涂各法互渗、交织,将剪纸色彩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他的剪纸被人喜爱的根源。

图文原创,欢迎喜欢剪纸的朋友们点赞+关注,也谢谢大家的转发评论。

如果喜欢,请点亮右下角的小花,分享给更多的人,祝大家天天好心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