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路须用双脚丈量——评作家蜀水《暴雨中的大峡谷》

蜀水先生所写《暴雨中的大峡谷》,读来为之一振,竟情不自禁地提笔写点感言。

       首先,让我为之一振的是此文的题目。

鄂西恩施大峡谷其雄奇俊美蜚声海内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及八方游者为之动情而书。然而,以《暴雨中的大峡谷》为题者,尚属首见。因为,能够在暴雨中依然坚持前行游览者实属少有。作者以亲身经历之所见所闻所感而成就此文,其强大的定力与毅力,由此文之题即可见一斑。

       其次,让我为之一振的是此文的文采。

蜀水先生的文章,并非故作词句华丽之状,但却能在平实表达之中,让人感觉其文采四溢,读来给人清心爽目、沁人心脾之感。

比如文章开头写道:“我领略过:平原的辽阔,高山的雄伟,大海的苍茫……但一个偶然,却成了超越它们的时光。那就是暴雨中的大峡谷,它已成为我脑海里最珍贵的影像。”

这开篇短短几句,既引人入胜,又不拘俗套;既平实无华,又光鲜夺目。文章主题在不经意之中巧妙点出,真可谓文之经典“凤头”是也。

比如文章写道:“有的从峰顶飞流而下;有的从密林漂流而来;有的从岩洞倾泻而出。像洁白的哈达,像跳动的琴弦,像飘逸的秀发。这,分明成了瀑布的长廊”、“谷底,一道巨大的瀑布从天而降,犹如雄狮怒吼,震耳发聩;又像万马奔腾,浩浩荡荡”……

可以说,文章通篇都洋溢着作者的才气功底。字里行间,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即便是个写作老手,也会自问“我怎么就没这么写呢?”

还有,作者不仅擅于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语,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而且,其自述的一些语句亦是独具一格,精彩之至。比如在写到初见沿途雾气缭绕的风景时,就写出了“那莫名的不安早已烟消云散”;在写到穿着雨衣行进在暴雨中时,就写出了“雨衣,把世界分隔成了两个空间”、“整个身体就像被裹紧的粽子”;在写到悬崖峭壁“之”字形道路时,就写出了“开凿的石梯路,像是粘贴在上面的”;在写到登上巅峰观景时,就写出了“远山如画,近山如黛,朵朵祥云,农家炊烟,好一幅万里江山图”……

应该说,每一位读者从不同的视角,都能从此文中发现更多的令自己眼前一亮的语句。每每读到经典之句,往往会让读者发出会心一笑。这,也许就是作为一位高明作者所应具备的匠心之体现吧。

       最让我为之一振的是此文的思想高度。

游览恩施大峡谷,从刚一出门就下起雨来,到途中暴雨倾盆,作者一开始就以此联想到了“人生于世,风雨无常”的开示警语,将一次普通的雨中前行的境况上升到了风雨兼程的人生高度,不可谓不令人钦佩。人生在世,要经历多少风雨坎坷,而走完暴雨中的大峡谷,与所经历过或即将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人生风雨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作者坚定地表达出“我们既然来了,就要风雨无阻”、“一定要用双脚把路途丈量”……此时此刻,那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思想境界,已然彰显无余。

但凡游览过恩施大峡谷者,无不知道其间步履之艰辛。相信十之八九都有半途打道回府的念头。如何面对暴雨中余下的征途,是对每一位前行者的现实考验。那么在此,作者又是如何体悟和展现的呢?请看作者在文中的表达:“天气给我们增添了艰难,也给我们赏赐了风光”、“每往上走一步,都离不开信念的驱使,都离不开脚力的生发,都离不开稳健的行动”、“'挺起胸膛,激情昂扬……’我们共同前行,我们歌声嘹亮”……这是何等的乐观、何等的豪迈、何等的壮志啊。困境面前,一旦有了这种精气神,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

难能可贵的是,文中不仅体现了战胜困难的这种精气神,而且,还体现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高度。比如在描写从天而降的巨瀑时,作者写道:“原来,它包容了无尽的雨水,汇聚了千万条细流,才具有如此恢宏的气魄而直奔前方”。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文中对傲立于绝壁的迎客松战胜困难的品格和精神的讴歌,以及对这种精神“在呼应和共鸣中传递和发扬”的赞许。“它并不是孤立的”、“满山遍野都是葱翠的松树,有的在石壁,有的在夹缝,有的在土地贫瘠的山坡。它们或一株,或两三株,或成片成林,挺立在不同的位置,却共同诠释着生命全部的意义”。一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精神境界跃然眼前。

总之,此文启迪读者,人生于世,本就无常,有如行走在暴风雨中的大峡谷,有顺境,有惬意,有逆境,有低谷。当你征服那山的高峰,获得成功之时,你会突然发现,“成功之路须用双脚丈量”,不仅如此,此时的你,已和陡峭绝壁之上的崖柏青松一样,是不忘初心的定力、不惧风雨的忍力、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你成功地战胜了自我,从而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由此看,此文就更是难得的好文章了。

附:

作家蜀水《暴雨中的大峡谷》

  我领略过平原的辽阔,高山的雄伟,大海的苍茫。

  但一个偶然,却成了超越它们的时光。

  那就是——暴雨中的大峡谷。

  大峡谷,位于湖北恩施市郊。

  我们到恩施之前是查询了天气预报的,但次日清晨打开旅店的窗户,大伙儿都傻了眼。灰色的天空下起了雨,这正应了那句“人生于世,风雨无常。”

  “我们既然来了,就要风雨无阻……”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雨小了很多,车窗挂满水珠儿;山峰在云雾里捉着迷藏;弯曲的小河雾气缭绕。这时,《云水禅心》的琴音萦绕,那莫名的不安早已烟消云散。

  车至景区。天色陡然变暗。我向路人打听到全程大概要步行五六个小时。此刻,我的心为之一紧。但是,大家表示一定要用双脚把路途丈量。

  暴雨来了。它们穿透茂密的树林,噼里啪啦地打在枝叶上,石板路上也被砸出无数个水窝。

  天气给我们增添了艰难,也给我们赏赐了风光。

  各式各样的瀑布,它们凑热闹似的,把各自的性格和姿势任性地显摆。有的从峰顶飞流而下;有的从密林漂流而来;有的从岩洞倾泻而出。像哈达,像琴弦,像秀发。这里分明成了瀑布的长廊。

  谷底,一道巨大的瀑布从天而降,犹如雄狮怒吼,震耳发聩;又像万马奔腾,浩浩荡荡。

  原来,它包容了无尽的雨水,汇聚了千万条细流,才具有如此的气魄直奔前方。

  我的双腿,又酸又胀又痛,它有时完全不听使唤。但我目睹此景,却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顿添勇气和坚强。

  从山上到谷底,行程艰难,而再从谷底爬到山上,真是难上加难。中途有缆车可乘,还有轿子可坐,但都被大家拒绝了。“挺起胸膛,激情昂扬……”我们共同前行,我们歌声嘹亮。

  突然,万丈高的悬崖峭壁竖立在面前。路,是开凿的石梯路,像是张贴在上面的,一直从峭壁的最底端开始呈“之”字型通往峰顶。攀爬这样的路还是要功夫的。当你越爬越高的时候,如果向后或者向外探望,就有从万丈高空而随即坠落之感,原已疲劳的双腿,还是有些发颤,心里也有几分发慌。

  雨衣,把世界分隔成了两个空间,外面的雨水有些凉爽,而浑身的汗水却不停地一直往外冒,但又被雨衣挡了回来,整个身体就像被裹紧的粽子,在高温锅里被蒸得熟了个透,心里感到的是身体一阵阵的滚烫。

  走到最难走的路段,须双手扶壁向上迈进。一步,一步,又一步。每往上走一步,都离不开信念的驱使,都离不开脚力的生发,都离不开稳健的行动。一句话,不能后退,只能向上。

  终于,大家登上了峰顶的观景台。

  这时,雨住了。天空中的迷雾也散了。伫立于这居高临下之巅峰,环视四周,群峰起伏,远山如画,近山如黛,朵朵祥云,农家炊烟,好一幅万里江山图,令人壮怀激烈,豪情荡漾。

  “快看,迎客松!”我顺着同伴指引的方向望去,就在一座数千米之高的将近九十度的绝壁上方,一棵松树以它顽强的姿态傲立空中。它与黄山迎客松所不同的是它横空出世,没有任何物体的遮挡和保护。它所面临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冰雪严寒一定是更加激烈的。因此,它的非凡定力所展示的品格和精神,让人敬意肃然!

  然而,它并不是孤立的。满山遍野都是葱翠的松树,有的在石壁上,有的在夹缝中,它们共同诠释着生命全部的意义。它们与绝壁最高处的迎客松相互呼应和共鸣,它们战胜困难的品格和精神,就在这呼应和共鸣中传递和发扬。

  暴雨中的大峡谷,我为你点赞!

  (图片提供:洪宇、小浒)

 作家蜀水:原名张一彪,曾供职于巴东县委宣传部、《鄂西报》《三峡晚报》、《三峡工程报》、《深圳法制报》、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现任红铅笔暨北斗猎头(集团)董事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