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林——非肉食者所解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能看明白倪瓒的画,说明你很早慧。

能挂他的真迹在白壁,说明你家很早富。

据说,明代能收他的作品的家庭,都是富五代!

吹牛到这里。

只要你承认人的生命对于时空来说,只是一块小切片,也就摸到倪云林比普通人温度低3度的心跳。

‍倪瓒 紫芝山房图‍

他的画含着冷,哪怕他的题诗中有热络的友情和未褪的游兴,但画面依然是冷。在渴笔的石皴和树皮中,他能均匀地控制起砂的密度,就像抚摸积雪的涩感。他的起砂质感是伪作的照妖镜,要么轻浮,要么滞腻,要运笔到这火候,这一关到底是什么?

灰色调的倪瓒,是精神层面的涤净‍

是大觉,《庄子·齐物论》中说:“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你眼中的风景,在他眼里是炁(qì气)、水、土、木,草亭是枯了的草和正在腐朽的木,是植物自然能量的停止,也是物用的起始,水和气不再滋养生命,而是在物用的消耗中扮演着摧枯拉朽的作用,亭柱是树立的另一种存在。

十里一长亭,自秦汉起,政府出资建造行人休憩及饯别之处。元朝戏曲中《望江亭》、《拜月亭》等剧目,都用“亭”做悲欢离合故事的背景。茅亭给人些许慰藉,但行旅兼程,茅亭暂歇,终有一别。不管多少眷恋,终须残忍离开,人生一世,也不过是茅亭庇护下暂时未醒的苍生梦。给人庇护的茅亭,最终会倒塌朽坏乃至归于自然。

现代可续,让宇宙中的暗物质可以通过冰冷的仪器去捕捉,在云林笔下却布成了“局”:空炁、远山、平水、树丛、茅亭、土坡,标志性的形式感这样地直观分拆再组合,却又难以言明。

在亭子的象征义之外,还有组合式的意味吊在“倪迂”标签牌上。直到读到美国城市规划专业教授阿摩斯拉普卜特的观点,我有点开窍:

场所对于人的作用首先应是整体的与感情的反应,

场所中形式的意义更是无时无刻被人们无意识地领受。

场所中,从物态中定位空间,是一般人的思路。比如画水面,没有行舟怎么行?但是画了舟船也就固化了水平面,这种无意识地领受,限制了对于空间的想象。

所以他的画中没有水纹,没有舟行的方向。试想一个少年从小看董源真迹,会不了解如机械手臂绘出的水纹吗?他当然知道,但他要的境界不单是“静”而是“止”,《庄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当看到他画面上的留白时,水面和天空是观者自觉补白的。对“空”这个平时长满歧义的词,在画面上却能指认出来。

除了水是止的,画面中的树木也是停止生长的,根据题诗,将他笔下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树丛单独拿出来品品,如果把标注的春、夏、秋、冬盖住,季节可以随你想象。你可以说秋更像冬,春更像夏,没有一个贴准季节的。

春:《江岸望山图》
题诗:江上春风积雨晴。叶片沾雨水后颜色变成略深的墨色,但也能表现夏木繁茂。
夏:《松林亭子图》
题诗:沐发向阳晞。夏天洗发后可以直接晒干头发,但是松树炎凉一致,未能表现出夏季感。
秋:《渔庄秋霁图》
题诗:秋山翠冉冉。前景树丛的形式是典型的营养不良样式,难以产生秋叶色彩想象。
冬:《虞山林壑图》
题记:十二月十三日题。这五棵树可用芥子园画谱中倪瓒小树法临摹之

不求形似,但求其神,倪瓒的树丛要是放在米芾的《春山瑞松图》里,就不好看,毛病在于气息弱了。但是放在他的画里,树丛是画眼,透过树丛穿行的视线让世世代代的观者进入了”共时性”的时间空洞里。树丛的诱导是你从根到冠,从这一棵到那一棵,从树冠的分布间,顺势地感受空间,这价值让他的树丛一直被模仿着。

说他惜笔的人,通常说,好歹加一只水鸟啊,或者加个小人。热衷加“温血动物”的人,还在沉迷“瞬时之相”,怎么能装他的冷——哲学思辨的冷!山止、水止、亭止、树止、朝暮止、季相止、纪年止……在别的画家避讳完全止住的画面,着意捕捉动态时,他的画召唤了“唯止能止众止”的神秘能量。

唐玄宗让吴道子去嘉陵江游历,那是朕惦记的江山。山水画先为统治阶级服务,文人画却将山水变成精神港湾。

范宽 谿山行旅图‍‍

所以,有添堵大山《谿山行旅图》,有无为而治的《潇湘图卷》,有旷达自适的《寒江独钓图》。中国传统绘画在物质的形色、装饰功用之上,独创了山水的形式,既体现人对自然的理解(物的本性和特质),又让人对自然产生的互动关系(关联、契合)。在散着人气的余温中,只有倪瓒把人再抽出来,只剩下思想与世界对峙了——大自然中那些未知的和未可言说的全在他的空镜头里。

董源 潇湘图
马远 寒江独钓图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我就对他推崇备至,但其实并非全部。

好比他画松,不是最有风骨的;

他画竹,又不如别人灵动;

他画石皴,也不是第一;

但只服他的高度。

他的高度在于,

把居行和存在,

两个概念划分了。

包括他被人诟病的闺房气书法,

就像沙冰上最后盖上的糖浆,

也让人突然浮现好感。

正如耐看的女演员,

不是五官拆开来各个都美,

但是拼起来,都合适,

还显冷清的气质!

正因为他有思想的高度,

气质耐看,

所以他的画,

比文人的诗配画又高一班,

而且适用面广得吓人,

跨时代的精神或感情,

全都罩得住!

比如说:

曹操说: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李白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白居易说: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

苏轼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苏轼还说: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万全。

陆游说:行客自朝暮,青山无古今。

再随手捻几句不太出名的:

幽栖岑寂始会心

久雨江深吾欲东

梦里不知此生是客

……

临一张云林,

捉半句诗,

题个穷款,

心灵已经高远几分。

几幅仿作:

明人绘 疏林远岫

明人绘 枫落吴江

明人绘 桐露清琴

明人绘 壶月轩

看倪云林的画不会审美疲劳吗?

这是你轻易在画册或网络上找到他的作品的结果,

反过来说,

如果没有重复的符号循环地出现在画面中,

也无所谓特有文化性格的定型,

也许他能画的更好,

但他的语汇和体系已经完备。

当他以笔触蹭出完美的起砂质感,

我相信,

树、石只是托身,

他是在擦拭心灵。

感受一下人迹和烟火气: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局部

赵孟頫 水村图局部

感受一下没有亲近感的山:

明人 春山瑞松图

本文作者:芷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