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03【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特种邮票
1952.07.01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1000万套
(4-1) (10) 800圆魏.狩猎 (1000万枚)
(4-2) (11) 800圆 隋.供养人 (1000万枚)
(4-3) (12) 800圆隋.飞天 (1000万枚)
(4-4) (13) 800圆唐.龙 (1000万枚)
注:第一图图名年代为“魏”,应为“西魏”;第二图图名年代为“隋”,应为“北周”;第四图图名为“龙”,应为“乘虎天人”。
邮票规格:43×27毫米 齿孔度数:12.5度
整张枚数:96枚(8×12) 版别:雕刻(无背胶)
雕刻者:孔绍惠
设计者:孙传哲 印制厂:上海人民印刷厂
敦煌壁画指地处甘肃省敦煌县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莫高窟中的壁画。据记载,莫高窟开窟造像始于公元四世纪(336年),这里是古代中西交通、丝绸贸易的必经要冲。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迅速繁荣发展,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几个时期的精心营造,这里成了佛教雕刻、壁画艺术精华荟萃之地,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敦煌莫高窟壁画产生的年代,正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盛传的时代,壁画正好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生活内容。其主题都是有关佛教的,但这些宗教艺术却能将宗教意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紧密融合起来。
1952年7月1日,为了宣扬伟大祖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邮电部发行了《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特种邮票,全套4枚。
第一图为“狩猎·西魏”。图案选用了敦煌壁画第285窟中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8年~539年)的一幅窟顶作品,画面描绘了猎人在山涧捕射野牛的情景。
画面上那只肥壮的野牛瞪圆着眼睛,蹄子抓住山崖猛力往上攀登,尾巴直直竖起,说明它正在惊慌逃窜;猎人涉在山涧的水中,已经瞄准了野牛,拉满了弓弦,箭立即就要飞出;从猎人飘舞起来的头巾和腰带看,说明他经历了一场追赶后,才把野牛围堵到这条绝路上。画面巧妙地捕捉住了飞箭立即出弦的刹那间精彩场面,表现了狩猎过程中紧张而动人的情景,刻画了勇敢而富有力量的猎人形象。
第二图为“供养人·北周”。图案选用了敦煌壁画第296窟中北周(公元557年~580年)的一幅作品,画面描绘了两组供养人的群像
供养为佛教用语,也称“供施”、“供给”等,一般指以香花、灯明、饮食、衣服等供佛、菩萨及亡灵。供养人即施主,指向寺院施舍财物、饮食的世俗信徒。画面上刻画的女供养人,她们衣着华贵,手捧钱帛,在手执团扇的侍女护拥下,要前去洞窟进行捐献。走在前面的那位女供养人,体格壮健,脚步有力,年龄稍大;走在后面的那位女供养人,身材苗条,脚步轻盈,年龄略小;她们的性格、年龄和相貌虽然各不相同,但从行进中的体态和面部神情看,都怀有那种对佛的无限虔诚的感情。
第三图为“飞天·隋”。图案选用了敦煌壁画第320窟中盛唐(公元713年~742年)的一幅说法图壁画,画面描绘了飞天神人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情景。
两个姿态优美的飞天,她们没有翅膀,不饰羽衣,不腾云彩,全凭飘带展卷伸缩的力量,腾空起舞,扬手散花,轻盈灵动,优美悦目,创造出了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境界。这幅壁画虽然描绘的是“神人”,但使人感觉并非缥缈在天上的“神”,而是“神化”了的生活在人间的人,她们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神气。
第四图为“乘虎天人·唐”。图案选用了敦煌壁画第329窟中初唐(公元618年~712年)的一幅龛顶作品,画面描绘了乘虎天人的雄姿。
画面上那只虎是多么健壮凶猛,它两目发光,昂首嘘气,带动得风云滚滚;而那位稳坐在虎背上的天人,更是雄姿勃勃,怡然自得,表现出了人类驾驭自然的美好愿望和坚强信心。
这套邮票图案采用“留主舍副”的构图方法,舍弃了原壁画中复杂的背景,使人物主图显得更加突出;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的白描勾线法进行绘制,既简洁清淡,又严谨细腻,具有一种拙朴有味的艺术效果;每枚邮票图案的右端边框上,相应地装饰着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花纹,富有古色古香的民族艺术风格。
第一图和第二图均反映了现实生活,生活气息很浓,表现手法也很细腻、逼真。第三图和第四图是表现民间信仰的,画面风格显得空灵、洒脱,与其内容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