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结尾以及层次和层次的连接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诗词的写作,要注意立意谋篇。立意主要考虑的是内容,谋篇主要考虑的是形式。谋篇涉及的范围很广,狭义地说,包括结构安排和一些其他问题。

一、开头的不同形式:

诗词的开头,没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在不同的开头形式中,是有好有坏的,下面,就古典诗词的一些好的开头做些归纳。

1、起兴式。“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是朱熹对兴的解释。也就是说,兴是以别的事物为发端,引出要记述的人物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作为发端,一般用于文的开头,所以称起兴。如《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开头起兴,写洁白明亮的月亮出来了,心爱的女子在月光下容貌、姿态更加美妙,这就是通过月亮的美好而引出心爱女子的美妙。再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通过孔雀不愿南飞的这种景象引出文中对主人翁焦仲卿和刘兰芝缠绵爱情的叙述。

2、点题式。这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形式,一开始就亮出本事或本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开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始就亮出本事,直接点题“茅屋为秋风所破”;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面点明此词的主题“赤壁怀古”,亮明词的本意。

3、写景式。这种形式,最为多见。有的诗词,是写景开头,是为了营造一种阔达深远的意境。如南朝齐诗人谢眺《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就是以大江日夜东流不息作比,在阔达境界中蕴含着深广的悲愁。还有的诗词,用写景开头,是为了给本事或本意渲染气氛,如李白《古风》第二十四首开头“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写宦官权贵乘车横行霸道,通过对扬尘蔽日这一景象的渲染以揭露他们的骄奢无度。也有写景式开头是为了起象征作用,如南唐冯延之《谒金门·风乍起》的开头“风乍起,吹皱一池碧水”,明写景,实象征思夫之妇难以平静的心境。总之,写景式开头,因情况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4、倾怀式。这一形势是抒情性的,但又不是一般的抒情,而是一开始便倾诉心中之概叹,营造一种淋漓酣恣而不可遏止的气势。如李白《饯别教书叔云》的开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熔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5、感喟式。这一形势也是抒情性的,这一形势与倾怀式略有不同的就是表达情感通常是抽象的,如李白《蜀道难》的开头“臆吁戏,危乎高哉”起篇就感叹蜀道是多么险峻、多么高。辛弃疾《贺新郎》的开头“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发端感叹而后一发不可收,“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6、发问式。开头提出问题,或随即回答,或先不回答以引人入胜,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不妨从以下句子看个端倪:杜甫《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元稹《织妇词》“织妇何太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蜀相》的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实际就是随即回答提问;《南乡子》第二句“满眼风光北固楼”其实也就是暗指北固楼是怅望神州之处;而《水调歌头》接后“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而是让读者的思绪随着作者词句慢慢引向深处,“何事长向别时圆”;《织妇词》接后“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也是慢慢将这一疑问的答案娓娓道来。

7、设辩式。将富于辩论色彩的句子设置于开头,也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陆游《游山西村》的开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似乎似乎有人嘲笑农家酒浑,作者却加以辩论,说明农家的热情,“浑酒”更是“足鸡豚”。陈亮《水调歌头》的开头“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对认为南宋没有人才的诽谤之言作者加以辩论,变现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8、交代式。一开始就把问题交代清楚,使头绪不乱。这种形式,有交代地点、实践、人物、事件等不同情况,如李白《长相思》的开头“长相思,在长安”就将地点“长安”交代清楚,白居易《观刈麦》的开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五月”这一时间,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是开头就交代事件,再如杜荀鹤《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交代了人物,通过描写人物的居住环境、着装和形容来说明山中寡妇的艰难。

9、突起式。这种形式,与交代式大不相同,交代式大多是平起,而突起式是陡然起势,令人震撼,如岳飞《满江红》的开头“怒发冲冠”,这种开头多用于强烈的感情表达,“怒发冲冠”就是为了表达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将岳飞的浩然正气、英雄气质以及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兀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0、概括式。开头就是对全篇的总括。如欧阳修《采桑子》的开头“轻舟短棹西湖好”,先总说“西湖好”,接着再具体描写颖州西湖是如何好,接下来的七句分别描写颖州西湖的景色之美。有些诗词的开头虽不是对全篇的总括,但能体现全篇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看做是概括式开头。

二、层次和连接

层次和层次间的连接,在谋篇时也不能忽视。好的诗词不只是开头好,而且要有好的层次。诗词的结构安排要层次分明,以下介绍一些诗词中层次的布局。

1、波澜起伏。好的层次,只是清楚还不行,要如同波澜一样,有起有伏。李贺的《梦天》开头两句“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从想象中的月亮写起,起得很奇特,接下去的两句仍写想象中的月亮,虽也写得奇特,但没有多大变化,“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可看作是“伏”,再接着“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写人世间的千年更变如跑马一样,如同波澜一样由伏而起,尾联“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也就是“伏”了。有些绝句虽只有四句,但也有起有伏,而一些篇幅较长的古体诗,层次要比律诗、绝句多,起伏的变化也多。

2、相互映衬。层次之间的相互映衬,有陪衬、反衬、衬垫等各种情况。陪衬,即一般的衬托,如李白的《行路难》第一首,开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写酒菜特别地好,这一层是为下一层作衬托的,下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内心的“茫然”,这么美好的酒菜都不想吃就让诗人这种茫然的情感显得更加突出。反衬,是从反面衬托,如李煜《浪淘沙》其中两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两句前后写的都是“愁”,再用“一晌贪欢”反衬,使人觉得越发地愁了。衬垫,是为了防止句意直泻而下,在中间用一层垫一下,使诗词有回味,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就是用了衬垫,诗中形容船行迅速,在“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之间为了防止诗意直泻而下用“两岸猿声啼不住”做了衬垫,这就改变了诗句仅是形容船行之快的单调之感,让诗意在此有个回环,韵味更浓。

3、有主有宾。古人作诗填词,讲究主宾分明。从结构安排来看,“主”应该详尽,“宾”应该略写,应作衬,这样详略得当,才算得上是好层次。如苏轼《念奴娇》以写周郎为主,其他历史人物为宾,所以上片点明写周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而下片以六句专写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他历史人物仅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括,这样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更能勾起读者对赤壁风云的遐想。

4、递进加倍。层次,以递进加倍为好,一层接一层,一般的深入还不是好,还要加倍深入,这样才能使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深刻,如刘皂《旅次朔方》中“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写的是诗人离开咸阳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居住已经有十年了,想回咸阳已经很难,只有“忆”,这是一层,下一层又是如何深入的呢?若写类似于再过十年也难回去就是一般的深入,而作者使用了加倍深入的表现手法,说往北又渡过了桑干河,不但回不了咸阳,而并州也难回去了,本来咸阳是诗人的故乡,但因为咸阳太远,只能望并州为故乡了。有的诗词在一句之内就有递进的层次,如杜荀鹤《山中寡妇》中的“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在封建社会,因战争死了丈夫而寡居的农妇,本身就很艰苦,而遇上灾年更要纳税这就是苦上加苦了。

古代诗词中好的层次布局,不只是以上几种,另外,像重叠、反复也是诗词的结构安排,在注意层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层次的连接。层次的连接不同于散文,大多是不用连接词语的,而是靠内在的关系,最常见的层次连接是顺接,还有些特殊的连接情况,如逆接、反接等。

1、顺接。顺接这种用得最多的连接方式又可以分多种情况。前后两层有时间先后的关系,如陆游的《诉衷情》,开始写“当年万里觅封侯”,接着一层写眼前的“梦断”,从当年到眼前,行文按时间先后布局,这就是一种顺接形式。李白的《古朗月行》开始一层写“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接着一层写“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这样先后将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二者呈现并列关系,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说明,这也是一种顺接形式,是按前后诗句要表达的意思来布局的,这样的还如秦观《鹊桥仙》,前面写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后面写“便胜却人间无数”是为前层作的说明性总结,当然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

2、逆接。按照时间先后布局的为顺接,反之就是逆接。时间在后的先写,时间在先的后写。如李商隐《马嵬》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前句写的是当时情况,唐玄宗逃亡时,军队不肯前进,要求惩办杨贵妃,而后层写的是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相依相恋的情景,这样逆接如同语句的倒装。

3、反接。同逆接不一样,逆接是时间先后的反用,而反接是后层反用前层要深入下去的意思,如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前面说下岭后不是不难,说不难也是让人空欢喜,是关于山路难行的议论,而后才是写人深入万山之中,一山攀过一山又阻挡在眼前,这如同因果关系的逆反。再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诗人要表达“离乡多年断了音讯”作为前层,那么深入下去则是“盼望多年听到家里的消息”,反过来就是“不愿听到家里的消息”,把反过来的意思作为后层,这样的后层接前层也是反接,诗中“不敢问来人”就是这种语意的反接。

三、结尾的不同形式

同开头一样,结尾也没有固定的形式,不过,从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好的结尾形式,供读者借鉴。

1、以写景作结。古代诗词,结尾写景的为数很多,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诗词结尾自然多是写景,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诗词结尾也有很多写景的,作者将想说又不想直说的情感蕴含在景物之中,耐人寻味。如岑参的《白雪歌》,是送别之作,结尾诗人不愿直说不忍离别,而是写了眼前之景“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雪地上留下马走过的蹄印引起诗人无限的情思,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2、以描状作结。同结尾写景相类似,但写的不是自然景物,而是人的情状。以描状作结,也是为了避免直说,在描状中寓含深意。如杜牧《秋夕》,写一少女在秋夜乘凉的活动,结尾是“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神话会使这少女在“卧看”之中产生联想,也从而引起读者的想象。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在描写边塞景象的同时反映了将士既坚持抗战又想念家乡的矛盾心情,结尾“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对将士们的矛盾心情没有直说,而是通过对将士们的情状来表达。

3、以抒情作结。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形式,在古代诗词中,无论是以抒情为主的,还是以写景、叙事为主的,都有以抒情作结的。以抒情作结,往往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汇总,用一、二句精警的话表现出来。如李白《将进酒》的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诗中反复抒发的怀才不遇的郁结心情一下子倾诉出来。以抒情作结,最好的境界是:结尾的抒情是全篇思想的升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便达到这一点,此诗作者从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最后表示,若有了“广夏千万间”以“大庇天下寒士”,纵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结尾的抒情确实将全篇的思想感情升化到难得的高度。

4、以判断作结。结尾是判断语或类似判断语,起着总结全篇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白居易《买花》的结尾“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一判断指出,权贵们买一丛花价值十户缴纳的赋税。再如李绅《悯农》第一首结尾“粒粒皆辛苦”也是通过判断来说明粮食的来之不易。

5、以发问作结。诗词到结束时,忽又提出问题,这不仅能增加层次的起伏,而且还能留下联想的伏线。如曹邺的《官仓鼠》,在“健儿无粮百姓饥”之后提出“谁遣朝朝入君口”这一问题,虽没明确指出“百姓饥”的剥削者养活着“官仓鼠”,但却能让人想到,并且更加含蓄有力。结尾提出问题,不作回答,使人能展开联想。也有些诗词,以发问作结,随即便有回答,这样的例子,如李煜《虞美人》的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一问一答作结让读者的思想感情随着作者起伏。

6、以反诘作结。同以发问作结相类似,但是无疑问而提问,目的在于加强所肯定的意思。如高适《别董大》结尾“天下谁人不识君”反诘,更加说明董大到处能遇到朋友。再如白居易《忆江南》的结尾“能不忆江南”,比直说“使人忆江南”更加有艺术感染力。

7、以作比作结。有些诗词,在结尾处并列着两相对比的句子,通过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如白居易《长恨歌》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用“天长地久”与“此恨之绵绵”相对比。再如陆游《诉衷情》结尾“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内心的志愿是防戍边疆,而现实却是老在了隐居之地,通过这一对比,指斥了南宋统治集团打击抗战派的行径。

8、以进层作结。结尾不限于一般的总结,而是再深入一层,这就加深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如杜荀鹤《山中寡妇》写了丧夫之寡妇在受灾后也不能逃避税赋的压迫,若按一般的结尾,则作一个总结,说明这寡妇的遭遇的确让人同情,但此诗的结尾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总结上,而是写了“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又深一层,说明那个农民即便是在“深山更深处”也“无计避征徭”。

9、以他意作结。全篇大部分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到结尾却另说一个意思,这另说的意思,或是前一意思的发挥,或与前一意思形成对比。如李清照《声声慢》,全篇大部分表现的都是愁,而结尾却说“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前一意思的发挥,并非说不愁,而是除了“愁”之外还有怨恨!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再如辛弃疾《破阵子》的“可怜白发生”这一结尾,同全篇的大部分形成对比,反映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郁愤。

10、以扣题作结。有的诗词在开头点题,有的诗词则在结尾扣题。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这种明确地揭示题意的办法,能较容易地实现结构的完整和层次的分明。结尾扣题的例子,如李白《渡荆门送别》的结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就扣上“送别”的题意。

开头、结尾以及层次和层次的连接是结构安排问题,是表现形式问题,但是,又不纯是形式问题;结构安排的好坏,取决于构思,构思不仅仅是谋篇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立意,形式离不开内容。以上所列举例子,无论是开头好、层次布局好还是结尾好,之所以好,都是形式适应内容的缘故。

本栏编辑||海底月

①中诗报声明||非商业行为。凡该公众号原创作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个别稿件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方便删除。

②中诗报提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为创作者提供参考和交流  新诗与诗词探讨原创投稿邮箱:zgsgb2@126.com

链接阅读更多

从一首小诗的生成看格律诗的创作

如何看待AI创作的诗歌

AI写诗是否代替了人脑写诗

人写的诗越来越像ai写的诗

DeepSeek让诗人这个职业可以消失了

一分钟教你学会写诗

为什么你写的不是诗

诗歌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粹

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

诗歌的整体结构

诗词的六种结构方法

诗歌创作中的断韵和下沉

女性诗歌与日常生活变迁

新诗的语言

掌握写好绝句的六点要诀

诗人如何从绘画中汲取灵感

揭秘《定风波》填词实例

诗歌合为事而作

漫谈学习和写作律诗的方法

当代诗歌叙事性必须有所控制

诗词的功能和诗人的社会责任

诗词常见四大病症及处方

平仄快速入门之我见

有些新诗不是“诗”而是“句”

不能用科学逻辑评判诗歌

现代诗的意象与隐喻

诗歌具有可读性

写诗要学会善用各种表现方法

写诗无非就是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打好抒情的基础才能写好诗

口语白话诗歌写好同样受到欢迎

现代诗如何有意味地显示

写诗多用相对简洁的语言和巧妙的新意

怎样写诗最有意境?

十五种常用诗歌表现手法

把诗歌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