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淘汰也不容易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创新技术,觉得这个如何如何重要,但估计从来没有人想到过,旧的技术要淘汰,也是很不容易的!

前几天我写《平菇乱(4)》的时候,收到一位网友回复,问是不是发酵法栽培很快要被淘汰?然后我给他谈了我的看法。实际上他这个问题也不是他自己想到的,而是因为他说他看到一篇文章,说这个东西将会淘汰。

我对现在一些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乱写,有点无语,因为不论是学识还是经验,他们的很多结论都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仅仅凭一知半解,就敢随随便便下结论。就像前一阵子关于液体菌种做香菇的文章,就有不少网友表达不同意见,但最后基本上讨论过都不再坚持了。所以,我的结论:液体菌种直接生产香菇菌棒用于规模化生产,总体来说,目前是不行的。

很多坚持液体菌种可以用于规模化香菇生产的人,其实不是栽培香菇的,而是从事液体菌种相关事务的工作的。这种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如果不用事实说明问题,那就不太合适了。由于液体菌种技术宣传太过邪乎,许多人像发现金矿一样急急忙忙就去从事学习,结果发现光凭这个技术找个工资高点的工作都不容易。

顺便敬告读者,如果不是有实际需求,不要去参加什么花钱的新技术培训!因为第一是好比没车学驾照,买车才是主要问题。第二,即使是好的新技术,在没有人了解的时候,也不容易找到使用机会。第三,在你对新技术没有真正的了解之前,你对宣传的理解一定是上当的,而且你对学习结果只能是掌握皮毛的。

而对待新技术,如果是基于外围的了解,则不属于这个情况了,所以不要钻牛角尖说我否认学习。

新技术推广的最大障碍,就是正在使用的旧技术。

很多人对应用生产的技术考量完全没有合理概念,以为技术和硬件那样,不行就换一个。而实际上即使是硬件,那也不能说想换就换,因为还要考虑与其他不替换条件的衔接、空间的安排,以及如何做到不影响生产(绝对不影响是不可能的,这意思是不要影响供货关系和正常的人员安排)。

同样以液体菌种为例,一个使用固体菌种的企业,要一下子改用液体菌种,就不是一个简单事情。

首先是空间布置,固体菌种制作程序大部分是在普通空间,而培养也不一定是净化环境,或者是低层次的净化条件。但液体菌种则基本上需要在净化环境完成。其次是配套的需求,固体菌种毫无疑问是最强大的菌种,生产上轻度染杂很多时候根本不会有表现,从而对环境和操作的要求略低,而液体菌种的残余营养会加重轻度污染的表现。固体菌种的操作,漏接是很低概率的事件,而液体菌种的堵孔等问题,会导致半漏接(即接种量不足和位点覆盖不全)的情况加剧,这种情况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污染率。

等等,我至今没有亲自操刀液体菌种运用,都能提出这些疑问,想必一旦进入现实操作,需要考虑的东西还会很多,所以如非新建,改用液体菌种也不是一个小工程,而且也不太可能一帆风顺,差异是问题的大小和持续的长短。

短时期培训的技术,在实际使用的现实中,也必然存在许多具体适应的改变需要,这些都得有提前量的准备。

而对于成套技术来说,更是必须有大决心才能去进行改造应用。而且所有的能够成为常规方法的旧技术,都曾经是新技术,是经过比较而采纳的,一定是有某些一般方法不能比拟的优点的,改造或许能够解决一部分现有技术的短板,但也无法规避另一方面,即新技术也会有它的短板,最终能的、实现否淘汰替换,是需要实际生产较量的。沙盘推演当然没有问题,一厢情愿则太过粗鄙。

以平菇生产为例,网友说的那位文章作者是一个搞液体菌种技术培训的,当然希望天下人都用液体菌种。但实际上,发酵法是一个在局部地域有极大优势的方法,在原料成本占比不高的情况下,熟料生产没有竞争力(劳动力和设备、袋子,还有灭菌条件成本),再如果还弄一套液体菌种设备,只怕永世不得翻身。文章修改前十几分钟,我就收到一位网友信息,说他们规模化搞熟料平菇难以盈利,而且正是搞液体菌种的。

而文章作者先生说的那些“发酵料做不到”的东西,除了使用液体菌种(这是作者最主要的表述理由)之外,其实都做得到,作者还是对产业了解太不够。这样用错误证据推出错误结果,就更加不对了(连测pH值和水分都觉得是用工,实际上这些东西有快速条件,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并且平菇对此要求不是很精细)。我们知道,草菇和双孢菇等,至今发扬光大的都是发酵法,而且发酵法同样可以使用大型机械做大规模生产,这就是实际例子,因为在营养角度,发酵产物有它的特点,并非熟料可以替代。发酵技术也可以深化改造,使之更加可靠,最后的综合成本完全可以低于熟料模式。发酵法如果结合环境控制和机械化,其实也很容易突破地域限制,从而走向大范围普及。

更为具体的例子是欧洲的大规模的工业模式平菇生产,还就是使用麦草发酵料方式,网上有过视频。中国的秸秆处理这个老大难问题,如果采取发酵模式工厂化生产利用,国家还能给上补贴,那么,什么液体菌种熟料,根本就要被甩几条街。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高端可控的发酵法生产平菇,很可能是一种未来的主流模式,不仅不是文章作者认为的会被淘汰,而是有很大程度可能性会被提高普及的。

作为液体菌种推广者,作者这种观点其实不属于观点,而是一厢情愿的盼点。

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这样,有的东西你想他灭掉使劲也灭不掉,比如蚊子苍蝇,而另外一些东西你想保护也保护不了,比如白鱀豚熊猫,甚至长江江豚都只能眼瞪瞪的看着他灭绝。在菌业,如果从业人员始终不能提高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谁也没法阻挡骗子们前赴后继的蜂拥而出。

生物的存在核心理由是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技术的存在理由是相应的社会环境因素,因此我才敢如此大胆的否认“淘汰发酵法”的观点。没有突出的优点和进步,淘汰旧技术是不可能顺利的,尤其是这种模式化的技术淘汰,基本上没有可能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