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有哲学素养

易安定

新课程推行以来,人们总感到并非事先预想的那样顺利。人们在思考,是什么因素在制约着“新课程”的推进?有人说是管理,并预言课改将“成于教师,败于管理”;有人说是考试评价制度:评价不改,课改寸步难行。笔者认为,制约课改的瓶颈因素不是管理、不是考试评价制度,而是教师素质。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说,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管理也好,考试评价也罢,这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充其量起一个导向作用,而其作用还受到教师的价值取向的制约。从实践层面上看,在“新课程”实施之前,也有一大批教育改革的典型,如大家熟悉的斯霞、霍懋征、魏书生等,他们的理念和教育行为与“新课程”要求非常一致。

那么,新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哲学素养必不可少。

一、教师应具有的哲学素养

1.哲学的品质:反思。

我们知道,哲学是思维的科学。哲学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也不同于数学思维,哲学思维的方式是反思。思维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冯友兰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他又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1]我们虽然不企求教师做哲学家,但这种“反思”的品质则是应该具备的,否则,就难以肩负起“教育”这个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所赋予的重任。

新课程是“反思”的产物,推行新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反思是哲学素养的体现,反思需要哲学思想作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养成了一种习惯和思维定势:执行——执行领导指示,执行教学大纲、教科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种思维习惯在实施新课程中表现为:相信经验,不相信理念(守旧);相信他人,不相信自己(模仿);相信权力,不相信道理(等待)。这种思维定势严重地束缚着教师的行动,阻碍新课程的推进。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爱思考、会思考的人,有思想、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不盲目模仿,不迷信权力,不因循守旧。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反思的品质。

反思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返回思考,追求根本,寻找本源。二是反向思考,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教师要有批判意识和质疑的习惯,批判自己、批判他人,对待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是全盘接收和盲目模仿,而是要把握本质,结合实际。三是反复思考,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反复思考,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2.哲学的精神:追求真理。

在古希腊语中,哲学是爱智慧。 “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必然把教育工作当作至高无上的事业,在辛勤耕耘、认真反思、大胆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结合,体验真、善、美的乐趣,同时也创造着一个个真、善、美的故事。

哲学是追求“形而上”的学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者是有形的、具体的,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具体的方法、措施、手段等;“形而上”者是无形的、抽象的,即为法则、规律等,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思想、理念等。

在新课程实践中,老师们要把重点放在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上,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在掌握法则、规律上下功夫。在学习、培训方面要克服“重学科,轻通识”的倾向。本次课改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课程革命,不是简单的教法或教材的改革,如果不在“形而上”方面下点功夫,而只是做一点“形而下”的工作,就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结果或步入“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

3.哲学的本质: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不一定都有哲学。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世界都有看法,但每个人的看法不一定都是全面的、深刻的、系统的、正确的。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它给世界观以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一切领域的工作、一切科学的研究都有指导作用。

本次课改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价值观从属于世界观,世界观制约价值观。尽管当今社会倡导价值观的多元化,但我们的教育总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码应该有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处理课改中的新问题

1.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

用整体观点看问题,就要树立三种意识:

第一,课程意识。长期以来,我们把课程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实施就是学科教学,学科演绎为教科书(教材)。所以教师教教材、考教材,学生学教材、背教材,考试结束忘教材,导致学生毕业难成才。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与经验的总和。”[2]简言之,“课”即内容,“程”即过程。它既包括文本课程,如学科教学,也包括体验课程,如活动、环境、校园文化等。前者侧重于知识传授,后者侧重于学生的体验,二者都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结合统一于学生活动过程中,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实施新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由此,教师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课程实施者,还是一个课程开发者。

第二,整合意识。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教育教学的每项工作、每个活动,都要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出发,互相协调,互相促进,避免顾此失彼,发生内耗。笔者听过一节小学品德课《找春天》,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有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但在学生课前准备的能证明“春天来了”的材料中,可以看到刚刚发芽的柳树枝、刚刚绽放的油菜花和活蹦乱跳的小蝌蚪,并且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不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自然的破坏?

新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增加了综合性学科,设置了综合课,单科增加了综合内容。这样做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必须具有整合意识,整合课程资源,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第三,合作意识。教师的工作虽然有很强的个体性,但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互不往来的工作方式显然是不行的,教师间的合作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有:资源共享、观点交换、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协作教学等;合作的对象有:与学生合作——交往互动,与同伴合作——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究问题等,与专家合作——听取讲座、邀请指导等;合作的范围有:校内合作、校外合作等。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学校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学校的发展。

合作是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上的,没有教师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合作就不会有效果。合作的结果是双赢,但需要的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合作的过程是接纳而不是接受。

2.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这也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前提。坚持从实际出发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注重实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从本本到本本,只顾国家要求,不顾学生实际;只顾知识传授,不顾学生感受的做法,要做到针对实际,结合实际,提升实际。针对实际,就是根据学校条件、社会环境、学生的实际水平、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结合实际,就是注重问题引导,从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提升实际,就是给学生以引导和指导,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情操得到升华。在实践中,不少农村学校的老师抱怨学校条件差,认为实施新课程困难太多、难度很大。这如果不是认识上的误区,就是为抵触新课程找的借口。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增加现代教学设备和设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指导和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开发潜在的资源。

第二,注重实效。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形式化”现象。似乎把学生分成小组就是开展了合作学习,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就是新课程,课堂上学生活跃、教师多给予表扬就是贯彻了新课程理念。这些摆花架子的做法与新课程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并不是认为结果不重要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爱学、乐学,是要解决“学”的问题,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而不是只要学生喜欢就行了;新课程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把信息技术当作装潢门面的招牌。

第三,注重实践。人们注意到新课程用“理念”代替了“观念”。“所谓理念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3]理念强调的是行动,是要付诸行动的坚信不疑、坚定不移的信念。课改需要观念的转变,但更需要行动。广大一线教师是课改的主体,要敢于尝试,大胆实践。学习、交流、实践、反思,循环往复。这是每一个教师成功的必由之路。

3.要善于抓住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善于抓住本质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实施新课程,必须抓住本质,否则就会盲人瞎马和无所适从。

第一,新课程的本质: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和谐、完整、独特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尊重人、关注人、发展人,是新课程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一位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一的八年级学生对她的一位知心朋友说:“我实在不想上学了!”朋友问她为什么?她说:“上学太累、太烦了!”朋友说:“那你的学习咋那样好?”答曰:“那都是给我的父母、老师学的,是要给他们争光!”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教学考虑学生的感受了吗?这样的教育意义何在?

第二,课堂的本质: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但我们什么时候让课堂成为“学堂”了?一直以来,老师独霸课堂,主宰一切,学生一直处于服从、被强迫的地位,学生说话的权利需要老师“恩赐”,想发言先举手,老师首肯才能发言;读书、思考、讨论的权利也是老师“恩赐”的:“给大家×分钟时间读课文”,“给大家×分钟时间思考”,“给大家×分钟时间讨论”,时间一到,老师说声“停”,学生必须立即停止读书,停止思考,停止讨论,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老师常常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而又常常抱怨、批评学生不好好学习。难怪不少学生感叹:做学生太难了!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老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其实错误也是课程资源。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纠正一个个错误的过程中实现的。然而,我们传统的课堂上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的。

第三,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者没有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指导而不代替,引导而不强迫,促进而不压制。

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是教学的外在表现。交往的基础是平等,观点碰撞是交往的内在要求。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