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歆耕: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偏见与硬伤
相关推荐
-
那个迷死人的男子,叫苏东坡
那个迷死人的男子,叫苏东坡
-
颜光明:陈歆耕说,“作家应是战士”|汽车有智慧
颜光明唯一官方微信 论作家战士 |VOL 142 龚自珍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陈歆耕说,就为这寥寥数语,也要为这位大家写一部传记. ▼ 放下手 ...
-
半生落魄已成翁(陈歆耕)
很喜欢徐渭晚年写的这首题画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第一句可以自喻.第二句以下则不敢"代入".所谓"独立"只能是 ...
-
林两传医话系列 丨 硬伤科,软伤科 ; 伤科治疗中的导引
编者按: 台湾伤科泰斗 林两传医师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创建的林氏结构还原疗法的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对相关领域的思考和研究. 林老师医文兼通,言而有据,俱出心裁:且行文流畅,体裁不拘,内容丰富,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乐趣就是做事的原动力了.看一本书,干一件事,结交一个朋友,选择去哪里旅游--无论大事小情,莫不是以"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2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悟:这句话表意还有点啰嗦.更为简明的说法是:喜爱他,了解他:真正喜爱他,完全了解他.反之亦然.我们完全了解了一个人,说明我们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3
本节上来先说三段公案. 其一,"再沿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便可看见一尊大石佛,其高三百六十英尺,是由江边一个悬崖峭壁雕刻而成."这里说的"大石佛"即是&q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6
这一章标题拟为"父与子",觉得不太恰当.如果改成"二次出川"是不是好点? 在这位大嫂眼里,三个男人之中,他丈夫显然是易于激动,不轻易向别人低头,而说话说得滔滔不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7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悟:这没什么好说的,好诗! 我想苏夫人的这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8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凡有极权主义提出来,不论古时或现代,基本上的呼声,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历史上,多少政治上的罪恶都是假借"人民"的名义而犯下的,现代的读者自然不难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