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来,历代书家深藏不露的行草秘密
这是一个自行草书从发展到成熟一千多年来,被历代书家深藏不露的秘密。
写行草书为什么不能“通竖连横”?
明白这个道理,行草书结构和章法上都不会僵化呆板。
它会逼着你调整笔画的角度,弧度和整个字的姿态。只有怎样,才会有合于古法的丰富变化,一篇行草书作品才会多彩多姿,让人怎么看都回味无穷,但琢磨不透它是怎么形成的。
孙过庭“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就是指这类见惯不惊而实质上十分隐秘的核心技巧。
掌握了这个技巧,哪怕是初学,看古人经典法帖,就知道什么是书法艺术在某个方面的共性。掌握了共性,学习行草书就会事半功倍;
掌握了这个技巧,哪怕是初学,写成一篇作品,自己挂起来看看,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掌握了这个技巧,就是不搞书法,作为欣赏者,不必细究一幅行草书的笔法,章法,墨法,字法,也一眼就能看出一幅行草书作品的问题所在;
“通竖”,是指一行字的竖画,无论其长短,在字中同位置的竖,从上到下基本是同角度,同方向排列,上面字的竖画和下面字的竖画基本在一条直线上;
“连横”与“通竖”意同。但区别是汉字的横画数倍于竖画,因此其角度,弧度变化更多。不但单字的横画不能相接,经典行草书法帖,就是通篇左左右右的字的横画都不相接。
如果看到一篇行草书作品“通竖”“连横”了,看看角度和弧度以及笔画的粗细有变化没有。这几点都是生变的元素。如果没有变化,那就是外行了。
行了吧。我们点餐。看看古人是怎么玩的。如果谁能在下面的法帖中找到“通竖”“连横”,就算找到了古人的毛病。哎呀,老厉害了。
只举竖画的例子。横画同理。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