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元平 | 难忘的大西沟联办中学
大西沟,这里讲的是西井子镇正北方大约40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2004年之前的几十年以来,长期都属于格化司台公社。这个村三面环山,一条由山上倾斜而下的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小河沟,从西向东将村子分成了南北两部分。村里的老百姓几十年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

上世纪70年代的1974年秋,为了顺应当时的教育发展现状。大西沟大队办起了联办中学。什么是联办?顾名思义,就是由几个村一个生产大队联合筹办的一所中学。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管理,资金筹错全部由生产大队负责。教学条件,极其简陋,土墙,土房,泥台,土凳。教室是由一处民房改建而成的一排土房。
1974年秋,招收首届初一学生,生源就是大西沟,押地方,吴家村三个生产队的五年级毕业生,还有部分邻村其他大队的小学毕业生,(二号村,不冻河村等)。共一个班,约50人。当时有三个老师,一个炊事员,当时学校连一个负责人都没有,总负责就是大队书记宋全福。四个教职员工。都是民办的,挣集体的工分,到了秋天,同村里的社员一样分红挣口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三个教师。都是大队里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名字分别叫刘孝才,常占福和富桂英,一个炊事员,有六十多岁叫刘志成。
到了1975年秋,又招收了一个新生初一班,加上去年招收的一个班,初一,初二学校共有两个班,将近100多个学生。

我的初一,初二就是在这个中学度过的。1975年秋,我入了初一。学校地处大西沟村东的山坡下,是由一处生产队仓库改建的,坐北朝南,北边是山坡。南边较为平坦。学校一边改建一边招生。校园内有一个简单的篮球场。一字排开三个大教室,相当于六间房的位置。东边一个大教室由中间隔开为两间,一间做食堂,另一间为办公室,西边另外两间大教室分别为初一,初二的教室。没有围墙,也没有厕所。我们大小便的时候,只能到学校北边的山沟里去。山沟中自然形成了一条土埂,就成了男女生厕所的界隔。学校的左右邻居都是社员住房。学生的生活用水,由食堂做饭的炊事员来挑。我们渴了就到食堂的大水缸里舀一瓢凉水,有时缸中没有水,我们只能忍耐着到放学回家再喝。上体育课就是篮球场抢篮球,也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不爱活动的同学就主动在教室里做作业。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体育,地理,物理,农业基础知识几门课程。
由于第二年又招了一个班,同时又增加了两名民办教师。不论是什么课,都由这五位老师兼任,没有校长,主任一说,至于图书室,实验室一律没有,或者是大队不懂得怎么办学,或者是当时没有条件制备这一类设施。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及传统。教室内只要有了桌子,有了凳子,有了黑板,再有老师就可以上课了。至于泥台土凳只是资金不足,以后慢慢再说了。

学校的领导就是支部书记宋书记,那时宋书记有50多岁,高小文化,说话慢条斯理,右手常常握着一个大烟斗。据说是一个老革命,共产党员。他将自己的女儿也送到了我们初一班。这所联办中学的建立也是他主持创办的。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农村人缺吃少穿,加上孩子又多,适龄儿童又多,教育要求肯定是更加迫切的,然而全公社的教育资源也是严重匮乏,国家一时半会儿也没有力量能满足这么多适龄儿童入学的基本要求。大西沟中学就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成立的。虽然说这所中学坚持的时间不长。却对全大队的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一九七九年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到来以及全国教育形势的好转,这所学校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时初一的数学老师叫高占峰,20多岁,高个子,大眼睛,讲课的声音很洪亮,还兼着初一地理课。高老师据说是外地小海子公社那边儿的,也是民办教师,没有成家,吃住就在学校食堂。语文老师叫赵明,三十来岁,比我们大将近20岁,也是民办教师,家住在邻村的吴家村,上下班骑自行车,这个赵老师讲课很幽默。语文基础知识讲得很到位,什么词类,句子成分讲得头头是道,对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抓得很准。钢笔字,粉笔字写的也很漂亮,他是我们学校同学崇拜的偶像。教我们初一历史课的,还有一位女老师,叫富桂英,当时还没有结婚,长得很漂亮,浓眉大眼,圆脸盘,一笑露出两个小酒窝。虽说当时生活条件不好,但她的衣服穿着得体又合身,是当时女青年向往的偶像,性格很温柔,当我们调皮捣乱时,也从不打骂我们。她是学校唯一的女老师。初二还有两位老师,一个是常老师,另一个是刘老师,这两个老师也兼任初二的多门课程。都是我一生中难忘的引路人。

以上提到的老师都是民办老师,挣工分。那个时候上级补贴每个月七块钱。为了教我们,工作十分认真,兢兢业业,这些老师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特殊年代吃尽了苦,受尽了累。最终这100多个学生也没有几个考上大学的,成年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部分都奔赴祖国的天南地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算是做出了贡献。

这所学校从开始成立到退出历史舞台。只坚持了五个年头。这五年中经历的风风雨雨,也是当时内蒙古千千万万个农村教育的缩影,也反映出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育发展的现状,见证了几十年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忆的片段!
投稿微信:nmrwsd

竺元平
【作者简介】竺元平,生于1964年2月,1984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擅写回忆性的散文,常作历史性的探索,热爱生活,向往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