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那些移居海外的父母们

新西兰信报   ID:nzmessengers
我们在南半球,做最严谨的新闻,陪您看新西兰风景,与您分享生活与力量。
请点击上面蓝字“新西兰的信报”关注
或按这里识别关注

6月17日是父亲节

自1979年开始,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用以限制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所以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占了很大的比例,讲究一个阖家团圆。身边友人的父母,来新西兰的理由都很简单。为了子女,为了孙辈,为了家庭。

很多人在移民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父亲母亲接过来。在2016年移民政策修改之前,中国一直是新西兰的父母团聚签证最大的来源国。

(父母团聚移民占总移民数量的20%)

(父母团聚签证申请人中,中国人占到了一半)

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抛下在国内的一切,移民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却因为种种的原因,在来到新西兰之后,仿佛从新西兰的主流社会中隐形了。

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

                             语言沟通障碍是一个问题            

 "

晓童是现居奥克兰的一位营养师。她的父亲是建筑设计师。为了帮女儿女婿带可爱的双胞胎外孙,从国内来到新西兰。

——  “我是有一点英语基础的,但是国内的哑巴英语,在这边派不上什么用场。一次遇到一位想聊天的老外,满面笑容,一脸友善的同我打招呼,简单的互致问候后,他用一口纯正的新西兰英语兴奋的说了一通,而我只能带着一脸尴尬的笑容傻傻的望着他。。。大约两分钟后,当他连说了两个疑问句(句子最后面单词是升调)后,看到我没什么反应后才友好的冲我一笑,说: Sorry!good bye!转身离去。”

——  “奥克兰公共场所抽烟的地方不多,我很仔细在寻找,生怕抽烟抽错地方。有一次看到一个地方标着“smoke free”, 我就很放心地抽了一根。回家得意地和女儿说起,被告知那是“无烟区”,完全不能抽烟。。。”

—— “还有一次去韩国店买黄瓜。找半天没找到,就问店员“yellow-melon?”。店员一脸困惑地望着我。我重复了好几遍,店员表示无能为力后电话求助场外的中国同事。原来黄瓜不是yellow-melom!西瓜不是water-melon吗?!”

"

             不懂开车,家门口的小公园成了我唯一可以去的地方

 "

刘师傅来新西兰已经半年了,平时与儿子住在一起。儿子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需要在外出差,每周只有星期六固定在家。

(网络图片)

—— “在国内的时候业余生活比较丰富,虽然退休了但是有企业返聘回去做一些简单工作,我还喜欢文艺活动,有参加一个老年合唱团。有时候活动多了,比上班还忙。”

—— "来了新西兰之后,我不会开车,不会英文,所以平时只能步行去附近的小公园散散步,等儿子每周回来,带我出去买菜,有时带我去周边转转,跟国内生活节奏虽然不一样,但是我适应能力挺强。平时在家里种菜做清洁打发时间,也觉得挺好的。"

"

                 为了不给孩子增加经济负担,我在国外再就业

 "

王先生的家里每天都非常热闹。 有女儿女婿,还有自己和老伴,最近,还新添了一个可爱的外孙。 每天早上六点,王先生和老伴就要起床做早饭。

—— “我和老伴都是过来帮忙带孙女的。一开始还是很不习惯。有一次孙女在家生病了,孩子们都在上班,我找不到医院,抱着孩子想找人帮忙,又说不清楚。后来女儿请假赶回来,才开车去了医院。”

—— "感觉自己没帮上孩子什么忙,很内疚。 不过后来我们去参加了教会活动,得到社区的人很多帮助。还交到了朋友。慢慢学会开车之后,生活丰富了不少。现在每周都会去教会。"

—— “我们来了之后感觉孩子的经济负担变大了。 因为我们要住,之前在家里住的租客搬了出去,少了一份租金,又多了开销。现在我们打算自己做点小生意,减轻孩子的负担。老人家嘛,时间比较充裕。”

"

                来了15年,我逐渐爱上生活,爱上新西兰

 "

今年是新先生来新西兰的第15年了,一开始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适应国内的气候,所以搬来了新西兰。

—— “刚来的时候,一句英文都不会说,送过报纸,干过工厂工人,杂活,脏活,累活。反正不需要交流的工作我都做过。 我太太英文很好,所以刚来的时候什么都要依靠她,我的工作又累,工资也不高。我挺难受的,但是看到孩子,妻子都习惯了这边,就尽量克服吧。后来坚持上政府办的英语班,英文慢慢就好了。”

—— “我之前在国内的工作,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跟来了新西兰的工作比起来,要体面得多。我的性格是非常内敛的人,又是男人,所以有难受的时候,但是不怎么往外说。其实一直到多年以后,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我才逐渐接受了这里。周末跟朋友去徒步啊,去研究花鸟啊,享受大自然,还是不错的。 ”

—— “要说真正爱上这个国家,是在培养了爱好之后。孩子大了之后,工作也稳定了,我就爱上了种花,再难养的花,经过我的手,都能活! 专研这个花了很多时间,新西兰有很多植物可以研究。”

我们的父母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具有奉献精神的群体。他们总是想着给我们提供更好更广的天地,想着怎么减轻我们的负担。

朱自清在车站看着父亲蹒跚翻越围栏的身影写下了《背影》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可是

那些他们未能说出口的话,我们能不能替他们讲出来? 

6月17日父亲节,让我们对包容我们,深爱我们但是不习惯表达的父亲说一句“我爱你”


鸣谢营养师晓童分享第一个故事

晓童

食品营养硕士

IIN认证营养健康管理师

居住在新西兰的双胞胎妈妈

商务合作、供稿,请联系:

nzmessenger@xtra.co.nz

0064 3 3380168

全纪录 · 新西兰

有范儿的新媒体 · 用文字表达生活

新西兰信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