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怎么治?中医分享6大血瘀方大妙用

气滞血瘀指气机郁滞日久而致血行瘀阻的病机。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气行不畅,无法行血,则血停而瘀生矣。《寿世保元》:“……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证论》亦谓:“气结则血凝。”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气滞。多由情志郁结或跌仆闪挫而致。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类。

什么是气滞血瘀?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证属气血同病。指气机运行阻滞,以致血液运行障碍,而气滞与血瘀并存。以腹内癥块、刺痛或胀痛、拒按,或局部青紫肿胀、疼痛,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证候。

现代医学中的偏头痛、动脉粥样硬化、 痛经、白血病、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血吸虫,肝病等病程中,常可见到气滞血瘀证候。

气滞血瘀的形成原因

气滞血瘀证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与情绪、饮食、年龄、环境、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例如:

  • 情绪抑郁、紧张,性格内向,有不顺心的事都埋在心里,郁结日久,影响气血运行;

  • 嗜食油腻、甜食,血脂过高,或饮食过咸,或饮水不足,均能使血液过分黏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 气虚、阳虚体质,推动功能减退,导致气血运行迟缓或瘀积;

  • 生活环境寒冷,血管长期痉挛,血行迟缓或凝滞于微血管;

  • 缺少运动锻炼,心肌收缩力减弱,气血运行迟缓;

气滞血瘀的发病倾向

大多具有明显的“不通畅”特征。例如:顽固性头痛、抑郁症、脑梗塞、心肌梗塞、胆囊炎、肠功能紊乱、乳腺小叶增生、痛经、子宫肌瘤、恶性肿瘤等。
古今医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提出“气滞血瘀,百病丛生”的观点,是有实践基础的。医学研究证实,微循环瘀阻,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说法。

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及调理方向

气虚血瘀:疲乏无力,活动后气短,嗜睡懒言,易汗出,面色少华,舌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涩。

调理方向:益气活血。

气滞血瘀:平素易怒心烦,时感胸肋胀闷不适,时或头晕,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迂曲,脉弦或涩。

调理方向: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