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交接出血验案4则 -- 马氏妇科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贾某,32岁,2005年6月4日初诊。末次月经5月15日来潮,6天净,经净之后交接出血10天未净,血量少,色暗红,无血块,伴小腹抽痛下坠感。平素月经正常,带下不多,伴异味,纳可,寐安,二便正常。5月31日B超检查提示: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大小23 mm×27 mm×24 mm;宫内放置节育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清利湿热,止血。方剂: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白头翁15g,炒黄柏10g,秦皮10g,炒黄连3g,阿胶(烊冲)10g,生白芍15g,黄芩炭10g,贯众炭30g,侧柏10g,3剂。二诊:2005年6月9日。阴道出血已经极少,咖啡色,左少腹坠感,腰微痛。舌脉如上。守上方加蚤休20g,地榆15g,3剂。三诊:2005年6月13日。6月10日阴道出血净,带下色黄,阴痒。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大小正常,质地中等,活动,轻压痛,左侧附件压痛,右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治法:调气清湿热。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g,败酱草10g,红藤15g,椿根皮15g,半枝莲15g,土茯苓15g,蒲公英15g,大蓟15g,小蓟15g,萆薢15g,生甘草6g,5剂。

按语: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是治疗“产后下利虚极”的方剂,此病目前罕见。妇科血证属于湿热损伤胞络者最多,其机理其实与“下利”之便脓血相同,故可移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疗,且有前后分清之妙。黄连阿胶汤是治疗“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的方剂,功具清热育阴。若弃鸡子黄不用,改用生白芍、黄芩炒炭,则可以清热止血,加贯众炭、侧柏、蚤休、地榆,则增强清热止血之功。

奔豚汤加减

张某,30岁,2006年8月7日初诊。患者妊娠40天于7月5日药流,阴道出血10天净。7月21日性生活后,阴道出血18天未净,今血量渐多,色鲜红,腰部酸楚,小腹胀。月经自15岁初潮起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5~6天净,带下不多,纳寐二便均正常。7月25日B超检查:子宫左侧壁见一9 mm×7 mm×8mm大小肌瘤。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和血清热止血。方剂:奔豚汤加减:甘草6g,川芎6g,当归6g,半夏10g,黄芩10g,葛根15g,白芍10g,桑白皮10g,益母草12g,贯众20g,4剂。二诊:2006年8月11日。昨晚阴道出血已净。

按语:奔豚气属于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神经官能症。奔豚汤中当归、芍药、川芎和血止腹痛;黄芩、葛根清热、退热;生姜、半夏、甘草健胃、降逆气;李根白皮清热、降逆。该案有子宫肌瘤宿疾,流产损伤在先,交接损伤在后,重复受伤,以致阴道出血不止。探究其因,系瘀热内结为患,故以奔豚汤加益母草、贯众和血清热止血。气血和,湿热清,出血自止。奔豚汤世人鲜用者,由于以“奔豚”冠名耳。而持此方以待奔豚症者,乃弃良方于不用,亦无异于守株以待兔也。

芍药甘草汤加味

叶某,32岁,2006年10月6日初诊。末次月经9月7日来潮,至9月17日净,9月18日接触性出血,昨天血量转多,今天血量方减,色鲜红,夹块,偶觉小腹隐痛,腰部酸痛,乏力,畏寒。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色鲜红,经量正常,8~10天净,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带下量多,色微黄,纳欠,二便正常。放置宫内节育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凉血益气止血。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生白芍30g,炙甘草6g,党参15g,水牛角(先入)20g,仙鹤草20g,侧柏叶10g,阿胶(烊冲)10g,益母草12g,4剂。二诊:2006年10月10日。进药3剂,阴道出血已净,带下稍多,色黄,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2)慢性子宫颈炎。(3)两侧附件炎。治法:调气清湿热。方剂:四逆散加味。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g,败酱草10g,红藤15g,椿根皮15g,半枝莲15g,土茯苓15g,蒲公英15g,大蓟15g,小蓟15g,萆薢15g,生甘草6g,7剂。

按语:芍药甘草汤是一张酸苦养血、甘缓补中的名方。该案交接出血由于出血紧接月经之后,以致出血1月未净。血色鲜红夹块,为血热留瘀,腰酸乏力,为伤及气与肾,故以生白芍、水牛角凉血,以炙甘草、党参益气,用仙鹤草、侧柏叶、阿胶益肾止血,用益母草化瘀,由于方证相符,一诊而愈。

炙甘草汤加减

周某,39岁,2006年2月10日初诊。月经1月18日来潮,经净3天,性生活后阴道出血至今4天未净,血量中等,血色鲜红,无血块,小腹及腰部坠胀,耳鸣,倦怠乏力。平素月经正常,28~30天一潮,4~5天净。2月3日B超检查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益气血,养阴止血。方剂: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8g,党参20g,生地炭20g,桂枝3g,天门冬10g,火麻仁10g,炮姜5g,阿胶(烊冲)10g,大枣5个,仙鹤草30g,旱莲草30g,侧叶10g,3剂。二诊:2006年2月13日。阴道出血今净,小腹坠,腰腿酸,头晕,耳鸣,口淡,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补气血,益肾。方剂:黑归脾丸加阿胶(烊冲)10g,仙鹤草20 g,3剂。

按语:炙甘草汤是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为主要症状的方剂。患者经水方净,血海空虚,交接损伤胞脉出血,此虚之又虚,故见腰腹下坠,倦怠耳鸣,由炙甘草汤加减益气血,养阴止血,方中生地、生姜改炭,以加强固涩,麦门冬易天门冬,更能滋肾止血。

发表于《江西中医药》2007年第8期

(0)

相关推荐